近几年全国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述评 下载本文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近几年全国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述评

文言文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该能力的考查已成为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中一个相对稳定的项目。笔者对2007-20XX年全国内地71套高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阅读试题进行梳理和分析,总结其发展趋势和命题规律,并对相关问题提出质疑和建议,以期有益于高考语文试题的进一步完善,有助于语文课程的实施和推进。

一、发展趋势:稳中有变,变中求新

首先,选文的体裁多样灵活,具有引领学生在广泛阅读中提升语文素养的导向性。选文大致可分为:人物传记,各类记叙文,诸子散文,历史散文,议论文,文言小说,书序,赠序,说明文,墓志铭。四年来入选较多的体裁是人物传记,约占选文总数的48%。人物传记因其富有故事性、可读性强而成为多套试卷文言文阅读选文的首选体裁,而史传又因其内容和形式更具规范性而备受青睐。从多套试卷的选文内容和所设置的考题来看,切实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关于“新闻与传记”的目标定位:“阅读古今中外人物传记、回忆录等作品,能把握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其次,文言文阅读所占分值相对稳定。部分试卷略有微调,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大多在18-22分之间;上海卷29分居高不下,北京卷20XX年由前几年的20分上调到27分。第三,题型结构相对稳定。绝大部分试卷保持单项选择和翻译两种题型,其中翻译题赋分普遍较高,大多为10分,表明主观性题目受到高度重视。第四,部分试卷打破常规,力求创新。上海、北京、福建、湖南等几套试卷突破常见题型,增设概况、简答等题型;北京、重庆、浙江、广东等试卷增设断句题型:这些题型具有综合性、概括性、主观性等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选择题的缺憾,对加强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提高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二、试题评析:同中有异,求活求新

文言文阅读的考查,题目的导向性无疑将直接影响中学文言文的教学,也会影响学生的课外阅读,甚至影响学生选修课程的选取与定位。以下重点剖析近几年来高考文言文试题的变化规律,探寻试题的价值取向及其重要意义。

1、 客观试题同中有异

首先,体现在实词、虚词的考查中。该项考查绝大多数是独立设题,一般实词考查选文中的词义解释,虚词考查意义及用法,大多与所学课文中的虚词结合起来考查。20XX年浙江卷增设了一个词类活用中使动和意动用法的题目(19题),这就打破常规,拓宽了实词的考查面。文言文中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在现代语言中仍然富有生命力,如“悦宾饭店”“怡人书屋”“很牛”等;有些是作为成语流传下来,成为富有表现力的语词,如“狼吞虎咽”“心猿意马”等,掌握这些语言规律,对语感的形成、语言表达的精练都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古汉语中特殊的词法、句法应该纳入文言文阅读的考查范畴。

实词、虚词的考查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上海卷,其考查的范围比其他试卷要广泛得多,不仅考查选文语境中实词、虚词的意义,还结合平时的阅读积累考查古汉语知识。例如20XX年卷第18题,考查的是古今词义异义知识;20XX年卷第18题,是一词多义问题,考查在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具体语境中对“为”表被动、作为行为动词、作为介词的几种理解的能力;20XX年卷第18题,考查的是通假字知识。这几个考查项目,其他试卷都没有单独设置题目考查,只有少数试卷在翻译句子的题目中略有兼顾;而这些知识和能力,正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要掌握和具备的语文素养。课程标准中关于文言文阅读有明确的要求:“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阅读中举一反三。”这类试题,反映了命题者较强的课程标准意识,是具有引领性的高考试题。

其次,体现在句意理解的考察中。对选文中句子的理解,考查的覆盖面都比较高,大多是围绕一个主题或针对文中的重要内容,将文中句子编组,让考生选出不属于该主题或不指向该内容的一组句子;但也有试卷突破常规,力求创新。如20XX年浙江卷第13题就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的题:

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览(其)诗卷 B流闻(于)禁中

C(老妪)问解则录D伪者(国相)即能辩之

该题表面上是让考生判断句中所补出的省略成分的正误,考查对句意的理解,但是实际的效果是综合实词、虚词、句意的考查于一题之中。因为在鉴别判断过程中,必然要结合选文中的语境,以理解该句子的意思为前提;还要具有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运用的良好语感和相关基础知识才能选出正确答案。这个题目设计得十分精妙!

第三,体现在文意整体把握的考查中。分析几年来对文意的考查试题可得知:绝大多数题目是从概况或理解全文角度来组织选项的内容,如概括选文主要内容,准确筛选文中基本信息,把握文本所写人及所做事的意义,概况人物的优秀品质以及他人或作者对人物怎样的评价等等。但是浙江卷该项考查一直是从“赏析”的角度命制题目,虽然这与其选文大多是名人佳作、文学性较强有关,但笔者以为更主要的,还是反映了命题者注重在阅读中提高文学素养的倾向性。对于文意的考查,如果选文的体裁和特质差不多,那么考查是选取理解和概括的角度,还是选取艺术品鉴和评价的角度,本身并无对错之分,这是由命题人对阅读积累的价值取向决定的。因为在阅读中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同样是语文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对此也有明确的要求:“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高中语文教育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况且,赏析评价能力是阅读水平的高级层次,是以理解概况水平为基础的;也就是说考查赏析能力,也包括理解概况能力,且难度会更大些。

2主观试题求活求新

其一,上海试题独树一帜,亮点多多。一是选文一直保持2篇(段),体裁和体裁都不雷同,考查的覆盖面较广,且篇幅短小灵活,可读性很强。二是题型多样,10-11个考题,包括选择、简答、翻译、概括、填空等题型。三是以主观性题目为主,分值占该项目总分的80%左右,如实词词义考查的考查,不用选择题,一律要求考生一一写出具体解释。四是题目灵活,即使同一考查目标,题目也有所变化,例如20XX年第21题:

本文展现了欧阳晔囗囗、囗囗和囗囗品质。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此项考查与往年相比,形式有了变化,不是让考生自行组织语言对选文中的人或事加以概括,而是采用填空形式总结文中人物的品质,这就有了严格的限制,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考生不仅要有总结概括能力,而且语言还要高度凝练。

其二,主观试题取材灵活而经济。首先,断句题型经济又实用。北京卷连续四年都设置断句考项,所选文段前三年大多出自诸子散文、历史散文,20XX年选的是苏轼《仁说》中的一段,打破了选文体裁相对固定的格局。广东卷也是连续四年都设置断句题,所选句段都取自文言文阅读选文的最后一段,较之北京卷更加经济。断句题型,与过去“给语段加标点”的题型相比,既降低了难度拓宽了考查面,有没有增加答题和阅卷的难度,同时还体现了当代阅读理念:重视文意的整体把握。其次,翻译题、简答题大多取材于“文言文阅读”选文,这样阅读材料的利用率就比较高。例如北京卷前三年的文言文阅读,15分值都是选择题,20XX年则减少了客观题分值,增设了主观题(第10题,赋10分),让考生从选文中举一例说明“宋清谋取利益因为考虑长远,所以获得利益较大”的经商特点,并结合当下的社会生活谈谈自己对宋清经商特点的领悟,要求不少于200字。这一题型是北京卷的一个新突破,也可以视为文言作品现实意义解读的一个方向引领性试题。

其三,文化经典片段的考查,兼顾必修与选修课程,富有张力。福建卷率先进行探索践行,四年来一直保持这一题型,并且兼顾客观题和主观题的考查,阅读语段主要选自《论语》和《孟子》。2009-20XX年,福建卷实行较大改革,“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成为阅读考查中的一个分支;“文化经典阅读”语段仍然选自《论语》和《孟子》,与前两年试题一样,都注重经典内容的现实意义。

文化经典阅读试题,在选文内容上突出“经典”性,注重“文化”性;在题目设置上,既有语言能力的考查,又有文化底蕴的提取,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例如20XX年福建卷要求翻译句子“如欲治平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此句反映了孟子志存高远、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责任感和远大抱负;又如20XX年浙江卷将《论语》的阅读与当今课程教学理念结合起来,要求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写出一个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同一出处的成语(举一反三),并概括选文中孔子的话所包含的教学原则(以学生为主体);20XX年福建卷考查的内容是关于孔子的“择善而从”和孟子的“闻过则喜”的解读。以上所述考查内容,一般都与学生平时的语言积累有联系,大多为当今通用的成语或名言警句,选择考查此类语段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就是重视经典对学生文化濡染作用,体现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文化论著研读”建议的精神实质:“增强文化意识,学习探究文化问题的方法,提高认识和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吸收优秀文化的营养,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

总之,古代文化经典片段的考查,是“名言名句默写”的有效拓展,是“文言文阅读”的很好补充。文言文篇目阅读,重在考查学生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其考查更多地指向语文必修课程;而文化经典片段的阅读理解,则兼顾了对学生古代文化经典积累的深度和广度的考查,其指向更多地倾向于语文选修课程。二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可以强化语文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紧密联系。认真研究并开发这种题型,将有助于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命制一些介于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之间富有张力的试题,从而更好地发挥高考的积极导引效应,推进新课程的实施。

三、讨论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