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三年级 上册
26 科利亚的木匣
【教材分析】
《科利亚的木匣》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组课文中的第二篇课文。这一组课文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想法不同,处理方式不同,结果往往也就不同。从而告诉学生应该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要学会善于动脑筋,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
本课讲的是科利亚5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了10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4年后数了5步挖出了木匣,从这件事中感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这是一篇叙事性课文,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的顺序记叙。
课文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阐明一个道理,这是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课标描述】
1.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 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学习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或查字典的方法认识“匣、锯、阶” 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抢走、难过、算术、当初、随便、仍然、敌人、台阶、所以、懂得”等词语。
2.通过教师示范指导和学习伙伴提醒互助,借助形近字比较区别斧和爷、锯和据、免和兔、抢和枪、难和滩、阶和价等,规范书写“挖、鞋、斧”等13个生字。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按“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的顺序,将课文可分成三个部分,根据三部分讲述的意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4.通过理解“仍然、果然、不光……还……”等重点词语的意思,读懂句子的意思,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5.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思考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要通过抓关键词句、画示意图、联系实际等帮助学生分析理解。
难点: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评价方案】
1.通过同桌两人互相检查词语认读的方式评价目标1。(见评价单第一题)
2.通过学生从书写正确、占格合理和书写姿势三个方面进行互相检查,评价目标2。(见评价单第二题)
3.通过填写表格的方式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评价目标3。 4.通过针对重点句的全班交流,评价目标4。(见评价单第三题) 5.通过小练笔“生活中的启示”评价目标5。 【资源链接】
法西斯,(拉丁语fasces的译音)原指中间插着一把斧头的“束棒”,为古罗马执法官吏的权力标志。
现象征强权、暴力、恐怖统治,对外侵略掠夺,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极端独裁形式。
后来,奉行独裁统治的意大利法西斯党用来作为该党的标志。法西斯逐渐成为是一种国家民族主义的政治运动,在1939年~1945年的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蔓延大半个欧洲。在1933年~1945年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在1922年~1943年墨索里尼统治下的意大利等等,其专制统治都是法西斯。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你们今年几岁了?谁能说说10岁的你和5岁时的你有些什么变化? 一、导入
今天,让我们走进苏联作家左琴科的故事里,去认识一个跟你们差不多大的孩子,板书:科利亚 一起喊喊他的名字,他有一个小木匣,科里亚可喜欢它了。板书:木匣 指导写法、读音。 科利亚的木匣究竟有什么奥妙呢? 二、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1.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课文围绕着木匣写了科利亚的哪些事?(学生自读)
2.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字词掌握的情况: 出示课件
(1)我会读,指名读,互读,小组评价。
(2)多音字、形近字练习,正确区分字的音和形。
(3)指导“匣”的笔顺,在评价单上写一写\匣\这个字,小组依据要求作出评价。
3. 思考:课文围绕着木匣写了科利亚的哪些事?(埋木匣——挖木匣 ——明白道理)你能根据这三部分,用双竖线把课文分成三部分吗?
4.你能用一句话把这三个内容连在一起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这篇课文讲的是科利亚先埋木匣,再挖木匣,并从中懂得道理的一个故事。
【设计意图:几乎所有的课文,教师都应该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它的结构、内容以及思想内涵。在阅读中,引导学生要善于从文章的千言万语中抓住最关键的内容,理解文章句、段和篇的构思脉络,理解的它内涵和中心,把握文本。这篇课文按照时间顺序记叙,把握故事的发展脉络对全课的学习非常重要。】 三、品读感悟,明白道理
1.埋木匣
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科利亚的生活吧,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第一段(第1至3自然段)
思考问题: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为什么要埋木匣和木箱呢?他是怎样埋木匣的? 画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句子。
(1) 这小木匣里到底装些什么?想想会有哪些好玩的东西,理解“各种各样”: 原来,小木匣里装了这么多小玩意,什么都有,句子中哪个词是这个意思?
这些好玩的小玩意儿,对于五岁的科利亚来说,可都是他的宝贝呀,就让我们带着这份喜爱,和科利亚一起埋下小木匣吧。(读埋木匣的句子)
【设计意图:抓住第二自然段中的两个重点句中的重点词来理解,让学生体会到木匣对科利亚的重要和科利亚埋木匣时的认真,为学习下文做好铺垫。】
(2)指名读,哪些词语写出了科利亚的动作?请你用“〃 ”标上。 (数、挖、放、盖、踩、撒 )
【设计意图:边读边画,不仅能培养孩子自主读书、认真读书的好习惯,而且培养孩子边读书边思考的好习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来良好基础。】
(3)再读,注意这些表示动作的词。想一想:科利亚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同学们再读读,边读边想想。你可以选其中的一个动作来说一说。(数十步:因为科利亚只会数到十,为了以后能挖木匣;用脚踩实是为了让土平整,就像没有挖过一样,这样敌人就不容易发现;撒上一层细沙是为了:不让敌人发现。) 追问:你从他的这个动作感受到科利亚做事怎么样?这是一个怎样的科利亚?
总结:多么聪明,做事多么细心,考虑很周到。
(4)让我们把我们感受到的送到句子中吧。(齐读 )
【设计意图:三年级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在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单调枯燥的技术性指导,而是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充分体会课文的情感因素。运用角色转换,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不由自主地被卷入到文本的情感中,产生共鸣,逐步升华为自己的情感。】
过渡:从你们的朗读中我又一次感受到科利亚的聪明、认真。科利亚为什么这么认真的、小心的埋木匣?
(4)学习第三节,简单了解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 2.挖木匣
过渡:科利亚埋好了木匣后,跟随家人远离故土,来到了喀山城,这一住就是四年,整整四年啊!这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科利亚无时无刻不在想念他的家乡,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曾给他带来多少欢乐的小木屋,尤其让他惦念的是他心爱的——小木匣。四年的卫国战争终于结束了,回到家乡的科利亚多么想( )(手指板书:挖木匣)
(1)出示课件:默读第二部分(4—12自然段)想想这几句话应该怎样排列? (2)找出妈妈挖箱子和科利亚挖木匣的语句,小组合作学习、讨论:
挖木匣时,妈妈和科利亚又分别是怎样的结果?科利亚为什么开始时找不到木匣子,后来找到了? ①出示妈妈挖箱子的语句,读出妈妈高兴的心情。 ②画出科利亚挖木匣的句子,找找他挖了几次? 出示:(第一次挖的句子)
A仔细读读这句,这里用的最多的是哪个字?
B从这六个“挖”字中,你读懂了什么? 监控:焦急的心情 C理解从“仍然”,从“还”, “仍然”你又体会出什么?
挖得那么彻底,又挖了那么久,依然没有结果,多么令人着急啊,把你的感受送到句子中,练习读——指名读。
【设计理念: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怎样适当地运用动作词,以达到最佳效果。】
师创情景领读此句。
过渡:是的,任凭科利亚怎样挖,结果却是没挖到,此时的科利亚放弃了吗?后来,科利亚又是怎样挖到木匣的呢?
出示第二次挖的句子:
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①理解“果然”,正确运用“仍然 果然 固然”
②科利亚是依据什么想出十步变五步,从而顺利找到木匣的呢?我们来看看他的表现: (出示科利亚的话)
③引导学生通过画科利亚第一次和第二次挖木匣时怎样量步子,怎样挖到木匣的示意图.理解这段话的意思。课件出示示意图
科利亚经过认真的思考,终于找出了问题的症结。联系课文前面的交代,从中可以看出科利亚是个什么样的孩子。(非常善于动脑筋,善于独立思考, 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设计理念:体现多种形式解读文本,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数学知识,借用课件画线段图代表步子,帮助他们理解科利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元性。】
3.明白道理
过渡:教师引读第12自然段。
捧着心爱的小木匣,科利亚可高兴了,他更高兴的是什么?指名读13段。 通过挖木匣这一件小事,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起在变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