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指南201111209(发送) 下载本文

一般路基施工

不得出现积水,以免影响填筑及碾压质量。严格实行“划格上土,挂线施工,平地机整平”。运输车按 要求卸料后,先用推土机粗平,后用平地机精平,依照测量人员埋置的桩位,准确铺出设计要求的横、 纵坡,并形成路拱。

(12) 半填半挖路基,应按设计要求开挖台阶。当挖方区为土质时,应对挖方区路床 80cm 范围土质进 行超挖,再以透水性材料回填碾压,并按照设计要求铺设土工格栅及设置盲沟;当挖方区为坚硬岩石 时,宜采用填石路基。

(13) 当填方路堤分几个作业段施工时,两段交界处如在不同时间填筑,则先填段应按 1:1 坡度分层 填筑。每层碾压至边缘,逐层收坡,待后填段填筑到位时,再把交界面挖成 2m 宽的台阶,分层填筑碾 压;当两段同时施工时,应交替搭接,搭接长度不得小于 2m。

(14) 碾压前,对填土层的松铺厚度、平整度应进行检查,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碾压。先静压,后 振动碾压,碾压时直线段路基采用从两边向中间碾压的方法施工。压路机的碾压行驶速度不得超过 4km/h,碾压应达到无漏压、无死角,确保碾压均匀。碾压达到试验段获取的遍数后,用灌砂法检验压 实度,经监理工程师抽检验合格后,方可转入下道工序时。对不合格路段,进行补压后再做检验,直到 合格为止。

4) 质量控制

工程质量应满足相关规范规定和设计要求,实测项目质量要求须满足规范《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的规定。

5.2.2 填石路堤

1) 一般要求

(1) 填料粒径不应大于 50cm,并不宜超过层厚的 2/3,不均匀系数宜为 15~20。路床底面以下 40cm 范 围内,填料粒径应小于 15cm。

(2) 填石路基需配备大功率重型压实机具(冲击夯)进行冲击补强。

(3) 路堤施工前,应先修筑试验路段,确定满足表 3-2 中对孔隙率标准的松铺厚度、压实机械型号及 组合、压实速度及压实遍数、沉降差等参数的要求。

2) 施工工序

填石路基施工工序同路基填筑施工工序,见图 5.2.2。

3) 施工要点

(1) 填石路基宜用自卸汽车从一头上料向前推进。大型推土机按试验路确定的松铺厚度摊铺;边上 料、边推铺,既能控制松铺厚度,又能使大小石料找到最佳位置,达到粗细颗粒分布均匀的效果,且又 易于剔除超粒径石料,避免出现粗细颗粒离析的现象。

(2) 采用中硬、坚硬石料填筑的路堤,应进行边坡码砌。边坡码砌石料强度、尺寸及码砌厚度应符合 设计要求,边坡码砌与路基填筑应基本同步进行。

(3) 填石路基应分层填筑、分层压实,分层摊铺厚度及最大粒径应满足相关规范和设计的要求。最后 一层碎石料粒径应小于 15cm,其中小于 0.05mm 的细粒含量不应小于 30%。当上层为细粒土时,应设置 土工布作为隔离层。

(4) 如填石路堤的填料岩性相差较大,特别是岩石强度相差较大时,应将不同岩性的填料分层或分段 填筑,不得混填。

(5) 填石路堤逐层填筑时,应安排好石料运输路线。填筑时,由专人指挥、水平分层、先低后高、先 两侧后中央上料,并用大功率推土机摊平。个别不平处应配合细石块、石屑找平。

(6) 当石块级配较差、料径较大、填层较厚、石块间空隙较大时,应在每层表面的空隙里扫人石渣、 石屑或中粗砂,使空隙填满。

(7) 人工铺填石料时,应先铺填大块石料,大面向下,小面向上,摆平放稳。再用小石块找平,用石 屑塞缝,最后压实。

(8) 填石路堤碾压时,应先两侧(靠路肩部分)后中间,压实路线对于轮碾应纵向互相平行,反复碾 压。

重庆市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指南

4) 质量控制

图 5.2.2 路基填筑施工工序

工程质量应满足相关规范规定和设计要求,填石路堤的质量检测,应采用施工参数与弯沉值联合控制。实 测项目质量应足规范《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的要求。

5.2.3 填挖交界处理

1) 半填半挖地段填方,应按设计要求分层填筑,避免因填筑不当,而出现路基纵向裂缝。

2) 要认真清理半填断面的原地面,将原地面设置成向内倾的台阶,度宜为 2%-4%,再进行分层填筑。

台阶宽度不得小于 2m,在挖方一侧,台阶应与每行车道宽度一致,位置重合。

3) 填筑时,必须从低处向高处分层摊铺碾压。特别要注意填、挖交界处的拼接,压时要做到密实、无拼

痕。

4) 半填半挖路段的开挖,必须待下半填断面原地面处理好,经监理工程师检验合;后,方可开挖上挖方

断面。对挖方中非适用材料必须废弃,严禁填在半填断面内。

5.2.4 涵、台背回填

1) 施工工序(图 3-5) 2) 施工要点

(1) 桥涵填土的范围必须严格按照设计文件执行。做好过渡段,过渡段路堤压实度应不小于 96%,同 时,纵向和横向防排水系统应连接通畅。

(2) 结构物的填土应分层填筑,严禁向坑内倾倒,每层最大松铺厚度不得大于 20cm。与路堤交界处 应挖台阶,台阶宽度不应小于 1m。

(3) 台背填土的了顺序应符合设计要求。梁式桥的轻型桥台台背填土,宜在梁体安装完成后进行; 柱、肋式桥台台背填土,宜在台帽施工前,柱、肋侧对称、平衡地进行。桥台背和锥坡的回填施工宜同 步进行,一次填足,并保证压实整修后能达到设计宽度。台背回填部分的路床宜与路堤路床同步填筑。

(4) 涵洞应在盖板安装或浇筑后,在洞身两侧对称分层回填压实。顶面填土压实厚度大于 50cm 时, 方可通过重型机械和汽车。

(5) 结构物回填前,应在台背用油漆画好每一层的松铺厚度标志线,并分层回填压实。

(6) 涵洞缺口填土,应在两侧对称均匀分层回填压实。如使用机械回填,则涵、台胸腔部分及检查井 周围应先用小型压实机械压实后,方可用机械进行大面积回填。

(7) 在填土过程中,应防止水的浸害。回填结束后,顶部应及时封闭。

30

一般路基施工

(8) 在涵洞两侧缺口填土未完成前,不得进行涵顶高程以上的填方施工。

3) 质量控制

(1) 涵、台背回填分层填筑,各分层松铺厚度不得大于 20cm,压实度不得小于 96%。

(2) 桥涵台背、挡土墙墙背宜选用透水性良好的砂类土,其物理力学指标应满足相关规范和设计的要 求。

5.2.5 冲击增强补压

1) 一般要求

(1) 大于 8m 的高填方路基,必须采用冲击式压路机进行冲击补强。

(2) 填土平面长或宽大于等于 80m,且冲击碾压深度 2m 内无涵洞或其他构造物时,路基每填高 2m 应冲碾一次。填石路基每填高 3m 应冲碾一次,砂性土及含水率高的黏性土不适宜冲击增强碾压。

(3) 在山坳地段较多的山区和冲碾设备无法进入的施工地段,可采用 80t 的强振动压路机进行碾压补 强。

(4) 常规压实应已完成并通过检测,并统计每段路的填筑高度、层数。

(5) 测点布置:按每 20m 设一个横断面,每一横断面布置 3 个测点,分别是在路基中线和距离左、右 外侧边线(含加宽部分)lm 处,并测出所布每个测点的高程。测点布置图如图 5.2.3 所示。

2) 施工工序(图 5.2.4) 3) 施工要点

图 5.2.3 测点布置图

(6) 冲碾试验段工作已完成,试验段成果已得到批准认可。

(1) 冲击碾压不得代替常规压实,路基冲击碾压前必须经检验(“五度”检测)合格,并进行高程检 测。

(2) 原则上,路基每填高 2m 冲击碾压一次,每次为 20 遍,并应通过试验确定,路面底面(挖方段为 石方的路段除外)顶面倒数第二层全线冲击碾压一次。

(3) 对填土路基,冲碾后应对表层 30cm 厚范围内进行重新整平碾压,压实度应符合规范要求。

(4) 冲击式压路机最大瞬间冲击功率不得小于 25kJ,轮重为 16t,动力不应小于 294.2kW(400 马力), 行走速度不得小于 l0km/h。

(5) 冲碾时,应注意避免对涵洞或其他构造物造成损坏。

5.3 雨季施工

图 5.2.4 冲击式压路机施工工序

31

重庆市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指南

5.3.1 雨季施工,应做好雨季施工项目安排。土方路堑作业一般应选择砂类土、碎砾石和弃方段施工,除 施工车辆外,应严格控制其他车辆在施工场地通行。重黏土、膨胀土、盐渍土及利用方地段不宜在雨季施 工。

5.3.2 为保证施工质量及施工安全,在路堑施工中,根据雨水情况,应合理安排工程项目和进度。对边 沟、截水沟、排水沟及弃土堆的整理等,应在雨季前完成。应修建临时排水措施,保证雨季作业的场地不被 洪水淹没,并能及时排除地面积水。

5.3.3 雨季开挖土质路堑时,应分层开挖,开挖面应设置排水纵横坡,以便及时排除积水。

5.3.4 雨季开挖路堑,挖至设计高程以上 30-50cm 时,应停止开挖,并在两侧挖排水沟,待雨季过后,再 挖到路床设计高程。

5.3.5 低洼地段和高填深挖地段的土质路基、工程地质不良路段以及排水困难路段,不宜安排在雨季施 工。

5.3.6 雨季填筑路堤施工时,应注意填料的选择。宜选用透水性的碎、卵石、砂砾、石方碎渣和砂类土作 填料。

5.3.7 雨季施工时,取土、运土、铺填、压实等各道工序应连续进行,雨前应及时完成已填筑完毕的土 层,并做成 2%~4%的横坡度,按要求设置挡水埂、排水沟,以便排除积水。

5.3.8 应每天了解当地的天气变化情况,合理组织土方施工。运料车卸料后,推土机应立即跟上,推平距 离够平地机工作时,平地机应尽快展开;遇到阴雨天气时,应及时碾压封住路基顶面,待天晴后再行翻晒、 碾压。

32

路基排水

6 路基排水

6.1 边沟、排水沟、截水沟

6.1.1 施工工序(图 6.1.1)

6.1.2 施工要点

图 6.1.1 施工工序

1) 排水沟、边沟、截水沟的测量放样应适当加密,确保沟体线形美观,达到线形顺直、圆滑,并按设计

要求设置沉降缝。

2) 路基排水应按设计及规范要求施工,并依照实际地形选择合适的位置将地面水和地下水排导出路基

外,并与自然水系相衔接。

3) 在路基施工前应先施工截水沟。截水沟砌筑后,在坡体上方一侧的砌体与山坡土体连接处,坡面地表

水容易产生渗漏,应严格进行夯实和防渗处理。特别是在地质不良、土质松软、透水性大或岩石裂隙较多的 地段,截水沟应采取沟底、沟壁、出水口加固措施,以防止因顺山坡流下来的地表水渗入而影响坡体稳定。

4) 截水沟顶面应略低于自然坡面,若遇冲沟,应设缺口将水导人截水沟。

5) 截水沟的长度超过 500m 时,应设置出水口,并将水引入自然河沟或桥涵进水口。截水沟的出水口,

宜设置排水沟、急流槽或跌水,与其他排水设施平顺衔接。

6) 截水沟出水口一般应设深度不小于 1m 的截水墙或消能设施,以免出水口在水流作用下被冲毁;排水

系统应完善,不得随意排放或直接冲刷边坡。

7) 边沟、排水沟施工放样,一般以两个结构物之间的长度为一个单元,以确保边沟、排水沟与结构物的

进出水口顺利连接。

8) 为防止边沟水流满溢或冲刷,应尽可能的利用当地的有利地形条件,采取相应措施,将边沟水流分段

设置出水口排出路基外。三角形边沟每段长度不宜超过 200m,多雨地区梯形边沟每段长度不宜超过 300m。

9) 边沟纵坡应与曲线前后沟底纵坡平顺衔接,不允许曲线内侧有积水或外溢现象。曲线外侧边沟深度应

适当加深。

10) 边沟加固,土质地段边沟沟底坡度大于 3%时,易被水流冲刷,应采取加固措施。采用于砌片石铺砌

边沟时,应选用有平整面的片石,砌缝用小石子嵌紧;采用浆砌片石铺筑时,砌缝砂浆强度应符合设计要 求,砂浆应饱满,沟身应不漏水;采用沟底抹面加固时,抹面应平整压光。

11) 排水沟长度不宜过长,以免流量过大造成漫溢,一般不宜超过 500m。

12) 排水沟距路基坡脚不宜小于 3m。排水沟的出水口应采用跌水和急流槽将水流引入路基以外或桥涵构

造物。排水沟一般应采用加固措施,防止冲刷。

13) 边沟基坑开挖至设计高程时,应留出 5-10cm 的富余,由人工修整成型,确保边沟、排水沟的边坡平

整、稳定,严禁贴坡。基坑开挖后,需进行沟底高程复测,确保沟底纵坡衔接平顺。

14) 施工期间,永久性排水应与临时排水相结合,防止雨水冲刷;如路堑边沟每隔 50m 应预留排水孔

道;填方路堤每隔 50m 采用机砖砌筑宽 0.7m 的临时流水槽与路堤排水沟相连接。

6.1.3 质量控制

工程质量应满足相关规范规定和设计要求,实测项目质量应满足规范《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l-2004)的规定。

6.2 跌水、急流槽

6.2.1 施工工序(图 6.2.1)

图 6.2.1 施工工序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