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教学设计 下载本文

精品文档

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

成长足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五篇课文的内容。

2、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深厚感情,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3、用习作的形式表达自己对母校、老师、同学依依不舍的感情。 4、制作班级纪念册。

过程与方法

1、阅读《难忘的启蒙》《老师领进门》《新来的王老师》《忘不了的笑声》和《作文上的红双圈》。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深厚感情,学习作者是怎么表达这种情感的。

2、回忆小学生活,写写自己难忘的老师和同学、难忘的校园生活、难忘的一节课或难忘的一次活动等。

3、和同学一直畅谈自己的成长故事,共同寻找班级“成长的足迹”,收集材料。 4、同学合作,制作班级纪念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深厚感情,懂得成长需要自己的努力,也离不开学校的关怀、老师的教导和同学的帮助。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表达自己对母校、老师、同学的依依惜别之情。

突破方法:读“阅读材料”,联系秘书的生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难点:制作班级纪念册。

突破方法:做到分工明确,具体到人,老师督促指导。 教法与学法

教法:放手让学生自主活动,督促指导。 学法:自主合作,分工协作。 教学准备

1、读“阅读材料”。

2、收集班级“成长的足迹”材料。 课时安排 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时间 课时目标

1、读懂《难忘的启蒙》。 2、读懂《老师领进门》。 3、读懂《新来的王老师》。

.

精品文档

1、难忘的启蒙

一、导语

小学的几年生活,我们有过很多老师,有谁难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是不是各有特色?今天我们再来认识几位让学生一直怀念的老师。

二、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顺序,体会作者的情感,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三、学生小组讨论,解决不懂的问题。 四、检查自学效果。 1、“启蒙”是什么意思?

2、“我”的启蒙老师使“我”受到了哪些启蒙教育?

3、“从这种宽严之间,我们这些小学生也领悟到了老师们没有说的某些道理。”这句话中的“宽”指的是什么?“严”指的是什么?

4、从作者回忆的三件事中,你感悟到什么?

2、老师领进门

一、简介作者刘绍棠。

二、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顺序,体会作者的情感,找出自己的不理解的地方。

三、学生小组讨论,解决不懂的问题。 四、检查自学效果。 1、作者回忆了一件什么事? 2、文章的结尾有什么特点?

3、从哪里可以看出田老师“很有口才,文笔也好”? 4、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新来的班主任

一、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顺序,体会作者的情感,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二、学生小组讨论,解决不懂的问题。 三、检查自学效果。 1、作者回忆了一件什么事? 2、王老师是怎样对待“差生”的? 3、你认为王老师的做法好吗?为什么? 四、通过学习这三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课时作业

一、按要求改写句子。

1、你看,怎么会没有什么好写呢? 改为陈述句:你看,不会没有什么好写。 2、桂花开了,离得很远就闻到了香气。 改为夸张句:桂花开了,十里飘香。

.

精品文档

3、小刚跑得非常快。

改为比喻句:小刚跑得非常快,像离弦的箭。 4、学校门口有两棵松树,又高大又威武。

改为拟人句:学校门口有两棵松树,又高大又威武,日夜守卫着学校的大门。 二、你知道老师常被称作什么吗?

老师、先生、人类灵魂工程师、园丁、慈母、春蚕、蜡烛、孺子牛、人梯等。

三、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从这种宽严之间,我们这些小学生也领悟到了老师们没有说明的某些道理。 1、这里的“宽”和“严”分别指什么?

“宽”指老师对日语。“严”指老师们对作文和写字。

2、“没有明说的某些道理”指什么道理?

指爱国和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

第二课时

教学时间 课时目标

1、读懂《忘不了的笑声》。 2、读懂《作文上的红双圈》。

一、导语:同学们,在小学生活中,老师的教导让我们记忆犹新,同学的笑声也永久地留在我们的记忆里。接下来我们阅读两篇文章,《忘不了的笑声》和《作文上的红双圈》,会引起你的哪些回忆。

二、《忘不了的笑声》

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顺序,体会作者的情感,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学生小组讨论,解决不懂的问题。 3、检查自学效果。 (1)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2)文章通过笑声表现了同学的什么特点? (3)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你知道本班同学的什么特点?能选择合适的角度把他们的特点写下来吗? 三、《作文上的红双圈》

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顺序,体会作者情感,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学生小组讨论,解决不懂的问题。 3、检查自学效果。

(1)作者回忆了一件什么事?

(2)你从作文上的“九十八个红双圈”想到了什么? (3)作者在文中赞颂的是什么?

四、通过学习这两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