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这是比较晚的事情,一般认为它产生于20世纪初期,发展至今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为初创时期,从20年代到50年代末为发展时期,60年代到70年代末为成熟时期,80年代以后为完善时期。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有两条线索;一条为在实验室中研究人类及动物学习的规律,另一条则为在学校和社会现实情境中探索人类学习的规律,并提出改进教学和学习的主张。 一、国外教育心理学历史沿革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E. L. Thorndike)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1913-1914年,此书又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大纲》。桑代克从“人是一个生物的存在”这个角度建立自己的教育心理学体系,他的教育心理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人类的本性,第二部分讲学习心理,第三部分讲个别差异及其原因。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在此后的30年里,美国的同类著作几乎都师承了这一体系。但是,这一时期的著作内容多是以普通心理学的原理解释实际的教育问题,主要是一些有关学习的资料。 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乌申斯基因此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1877年,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卡列杰夫出版了俄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但是,直到20世纪30年代,俄国教育心理学也大都是以普通心理学研究中获得的资料去解释学校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不是自成体系的教育心理学。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
在20年代以后,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大大地扩充了自己的内容。30年代以后,学科心理学发展很快,也成了教育心理学的组成部分。到40年代,弗洛伊德(S.Fre ud)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这些成果也影响和改变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学习理论一直是这一时期主要研究领域。20年代以后,行为主义占优势,强调心理学的客观性,重视实验研究,在动物与人的学习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并形成了许多派别。这些理论和派别之争也反映在教育心理学之中。行为主义重视客观实验,形成了良好的传统,但是,用动物与儿童的比较简单的心理过程,推测人类高级的学习过程,使得对实际课堂教学情境中的学习研究较少,因而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与此同时,杜威(John Dewey)则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从做中学”为信条,进行改革教学的实践活动,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成为进步教育的带路人。
这一时期美国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及教育心理文选之类的书籍多达上百种,但由于没有统一的理论指导,版本种类繁多,体系五花八门。1956年,有人统计了6本流行的教科书,发现它们的内容相关很低(0.5),只有“学习”这一课题是各书共有的。同年还有人发现,美国流行的21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内容很不一致,涉及的范围很广,但大多取自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等各科心理学。可以说,这时的教育心理学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主要是在理论观点的探讨方面做了许多工
作。维果斯基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主张必须把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分支来进行研究,反对把普通心理学的成果移入教育心理学,他强调教育与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并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说”。布隆斯基和C?鲁宾斯坦等人也都提出了各自的观点,这些思想为前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40年代到50年代末,前苏联教育心理学重视结合教学与教育实际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学科心理学获得了大量的成果。这一时期,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们以马列主义哲学作为指导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反对机械地把动物学习的研究搬用到人类情境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他们生搬硬套某些教条,对西方教育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进行全面否定,包括对心理测验作全盘否定,这是失之偏颇的。
(三)成熟时期(60年代-70年代末)
大致从60年代开始,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体系出现了某些变化。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有几个方面的研究似乎为大多数人所公认,如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学习心理,教学心理,评定与测量,个别差异,课堂管理和教师心理等。综观60年代以来数十种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体系,以上内容几乎无一或缺。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这一时期,西方教育心理学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60年代初,由布鲁纳(J.S.Bruner)发起课程改革运动,自此,美国教育心理学逐渐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有的教育心理学家甚至希望把教育心理学发展成为一门像工程或医学一样的应用心理学。同时,美国教育心理学比较重视研究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因素。60年代掀起了一股人本主义思潮,罗杰斯(C.Rogers)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认为教师只是一个“方便学习的人”。不少教育心理学家开始把学校和课堂看作是社会情景,注意研究其中影响教学的社会心理因素。如有人用社会心理学理论研究学习动机。还有人重视教学组织形式中的社会心理问题,如班级的大小、学生的角色等。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的发展,美国教育心理学对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研究也方兴未艾,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学效果和条件做了大量的研究。80年代后期多媒体计算机的问世,使得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如在多媒体环境厂学生学习过程的特点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学生如何对学习进行自我监控等,这些研究对新技术条件下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60年代以来,前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表现出了以下几方面的动向和特点。第一,日趋与发展心理学相结合,开展了许多针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实验研究。最著名的是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的实验研究,这一研究持续了15年之久,其成果直接推动了本国的学制和课程改革,并且还编写了几本《年龄与教育心理学》。第二,发展了不同于西方的学习理论,如巴甫洛夫的联想—反射理论和列昂杰夫与加里培林的学习活动理论。第三,重视人际关系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第四,重视教学心理中方法论和具体研究方法的探讨,总之,前苏联学者强调教育心理学应理论联系实际,提倡自然实验法,但是,他们常常把教育与教学作为儿童年龄发展的一个因素,把教育心理学与儿童心理学混在一起,仍然没有独立的,范围广泛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体系。
(四)完善时期(80年代以后)
这一时期,教育心理学越来越注重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教学心理学得到了大发展。教育心理学理论派别的分歧越来越小,一方面,认知派理论和行为派理论都在吸取对方合理的东西,两派都希望填补理论和实践的鸿沟。关于学习理论的这种动向,将在后面有关章节中进行具体介绍;另一方面,东西方心理学相互吸收。自80年代以来.美国教育心理学注意到
前苏联教育心理学代表人物维果斯基的思想,并在教育研究中以此为基础,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由此,过去在东西方教育心理学之间的鸿沟实际上被填平了。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特邀报告中,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主要表现在这样四个方面:①主动性(agency),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一学过程,对自身的心理活动作更多的控制。②反思性(reflection),指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研究元认知和自我调控的学习,过去是讲学习的传递,现在是讲知识的建构和获得。③合作(cooperation),共享教一学中所涉及的人类资源,重视在一定背景下组织起来一起学习,如同伴辅导、合作学习,交互式学习等,把个人的科学思维与同伴合作相结合。④社会文化(culture)对学习的影响,他指出,任柯学习的发生都不是在白板上进行,而是在文化背景上建构而产生。
[page]二、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一)古代思想家关于教育心理的思想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古代的教育实践中,就萌发了教育心理思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孔丘、孟轲、荀况、墨翟等思想家的著作中,已有不少有关教育心理的思想。例如: 1.关于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心理成长的作用的论述有: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土,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荀子?劝学》)
2.关于强调学习的重要性的论述有: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论衡?实知篇》) 3.关于强调积极思考和刻苦钻研的论述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思而得之则深。”(郑玄《郑志》)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发于随。”(韩愈《进学解》) 4.关于学习要循序渐进的论述有: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礼记?学记》)
“先易后难而渐入。”(郑玄《郑志》》 5.关于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论述有: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礼记?学记》) “循循善诱。”(《论语?子罕》)
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这些教育心理方面的思想,到了汉、唐、宋、元、明、清各朝代虽不断有所充实和发展,但仍没有形成严密的思想体系,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清朝末年至1949年中国教育心理学发展概况
教育心理学在中国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清朝末年随着师范教育的兴起而出现的。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教育心理学家廖世承借鉴英国的教育心理学,曾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班授课,并在1924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中国较早的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我国早期编写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心理学家还有肖孝嵘(1930年)、潘菽(1935年)、陈选善(1938年)等。
这个时期,中国还翻译介绍了不少西方有关教育心理学的学说和方法。如:陆志韦翻译了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概论》(1926年)、宋桂煊翻译了盖茨的《教育心理学》(1936年)、艾伟翻译了《教育心理学大观》(1945年)等。此外,中国教育心理学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