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总习题答案资料 下载本文

试卷的难易程度: 考试成绩分布的特征是“两头小,中间大”,近似于对称分布, 试卷的难易程度适中.

7.简述品质数列有哪些种类和品质数列编制的一般步骤.

品质数列种类:有简单分组品质数列、平行分组品质数列、复合分组品质数列三种形式 编制的一般步骤: (1)选择分组标志、(2)划分各组的界限、(3)决定品质数列的形式、(4)统计汇总、(5)编制统计图表

8.简述变量数列有哪些种类和等距式变量数列编制的一般步骤.

变量数列种类:(1)离散型变量数列(分为单项数列和组距数列)(2)连续型变量数列(又分为等距数列和异距数列)

等距式变量数列编制的一般步骤:(1)求全距R、(2)确定组数、(3)确定组距、(4)确定组限、(5)列表计算各组频数和频率、各组的平均值或组中值、还可绘制统计图。

9.某省某年32个市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列队如下,要求编制异距式变量数列,计算各组的

次数和频率,指出次数分布属于什么类型。

34984 601 5964

56480 6677 6685 6874 647 7402 7530 7554 7860

68734 418 9334 9655 9686

711623 276 14256 15006 16796 16990

831613 46718 075

9001

10508

13654

25874

人均可支配 收入(元/人) 6889

19730

市县数(个) 比率 3000-5000 5000-8000 8000-12000 12000-15000 15000-20000 20000-30000 30000-50000 合计 2 13 8 2 4 1 2 32 6.25 40.63 25.00 6.25 12.50 3.12 6.25 100.00 结论:32个市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分布极不均衡,差异大,最高为最低的12.97倍,12000元

以下的有23个市县,占71.88%,12000元以上的有9个市县,占28.12%,次数分布属于低偏(右偏) 分布。

第5章 统计比较分析

1.简述统计比较分析法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统计比较分析法的基本形式按对比方式不同分为,差额法和比率法、按说明的数量关系不同,分为动态比较和横向比较、按对比指标不同分为,水平比较、增量比较和相对量比较。

6

2.相对指标有哪些种类?各说明什么问题?

相对指标根据对比的指标性质和作用不同可分为:(1)动态相对数,说明经济指标的 增减变化;(2)计划完成相对数,说明经济指标的计划完成程度或执行进度,(3)结构相对数,说明总体的结构与分布;(4)比例相对数,说明总体内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5)比较相对数,说明横向比较的差异;(6)强度相对数,说明现象的强度、密度、普遍程度和依存关系。

3. 某地2005年和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分类资料如下(单位:亿元)。要求计算表中空白处的数据,分析地区生产总值的动态变化和结构变化、三次产业增长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 并写了简要的分析评价(结论)。

项 目 2005年 数值 国内生产总值 比重% 2008年 数值 比重% 数值增 贡献 长率% 率(%) 拉动 (%) 6511.34 100.00 11156.64 100.00 71.34 2007.40 4933.08 4216.16 17.99 59.94 44.22 89.97 37.79 58.53 100.00 71.34 16.20 50.30 33.50 11.55 35.88 23.91 其中:第一产业 1255.08 19.28 第二产业 2596.71 39.88 第三产业 2659.55 40.84 评价结论要点:1.第二产业增长最快,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增长相当;2. 第二产业比重提高, 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下降, 产业结构变化明显,3. 第二产业对GDP的献率和拉动最大, 第三产业对GDP的献率和拉动居第二, 第一产业对GDP的献率和拉动最小,经济增长主要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推动的.

4.某商业企业某年1-8月计划执行进度的有关资料如下,要求计算表中空白处的数据,分析计划执行进度和动态变化。并写了简要的分析评价(结论)。

项目 计划 实际 计划 去年 比去年增 完成% 实际 长率% 71.09 3852 8.52 95.59 6.9 -5.80 72.00 6.6 9.09 72.41 3.8 10.53 77.30 168.0 29.76 108.33 4.4 18.18 商品销售额(万元) 5880 4180 费用率(%) 6.8 6.5 劳动效率(万元/人) 10.0 7.2 资产周转率(次) 5.8 4.2 利润总额(万元) 282.0 218.0 利润率(%) 4.8 5.2 结论: 1-8月商品销售额和利润总额计划执行进度都超过了66.67%的正常进度要求,费用率下降、而劳动效率、资产周转率和利润率都有提高,因此,计划执行进度快,经济效益提高。

5.某县2000年和2008年某地农民纯收入和生活消费支出如下(元/人),要求计算表中空白处的数据,分析农民生活消费支出的动态变化和结构变化;写出简要的分析评价(结论).

7

项 目 2000年 数值 比重% 2008年 数值增 人均消费的 数值 比重% 长率% 收入弹性 - 0.91 0.81 0.76 1.42 1.13 1.87 1.78 0.23 0.26 人均纯收入 2197.16 - 4512.50 - 105.34 人均消费支出 1942.94 100.00 3805.00 100.00 95.84 其中:食品 1053.37 54.22 1947.52 51.18 84.88 衣着 93.73 4.82 169.06 4.44 80.37 居住 251.92 12.97 629.75 16.55 149.98 用品 78.05 4.02 171.15 4.50 119.28 医疗 82.23 4.23 244.17 6.42 196.95 交通 99.38 5.11 286.01 7.52 187.79 文教 222.50 11.45 278.67 7.32 25.24 其他 61.76 3.18 78.67 2.07 27.38 结论:1.恩格尔系数下降,非食品消费比重提高,说明消费结构变化明显, 农民生活消费向小康水平迈进;2.各类生活消费支出随着农民纯收入的增长而增长, 从消费支出的收入弹性来看, 居住、用品、医疗和交通都为强效应弹性,这4类消费是农民生活消费的增长点和热点。

6.某企业计划规定今年单位产品成本比去年下降5%,劳动生产率比去年提高6%,今年 实际单位产品成本比去年下降6%,劳动生产率比去年提高8%,则单位产品成本计划完成程度为98.95%,劳动生产率计划完成程度为101.89%.

7. 某企业今年产品销售额为9880万元,流动资产平均占用额为1828.6万元,则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为5.40次/年,流动资产占用率为18.51%,其中正指标是流动资产周转次数.

8.某地今年三次产业之比为1:2.37:2.32,则各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7.58、41.65、40.77(%)

第6章 数据分布特征测度

1.已知某工业企业有关统计资料如下,要求计算空白处的平均指标,并作对比分析说明。

项 目 去年 今年 增长率% 工业总产值(万元) 职工人数(人) 劳动效率(元/人) 工资总额(万元) 平均工资(元/人) 880 352 25000 281.6 8000 1042.8 372 28032.16 372.4 10010.75 18.50 5.68 12.13 32.24 25.13 2.有15位评委对某作品的评价分值为:42 45 60 65 70 75 80 85 86 88 95 96 98 98 100分,. 则算术平均数为78.86,标准差为18.36,评委评分的离散度23.27%,集中度为76.73%. 若去掉两个最高分和两个最低分,则截尾平均数为81.64,标准差为12.25,评委评分的离散度为15.00%,集中度为85.00%.

3. 某工厂生产班组12个工人的日生产某种产品件数分别是:20、22、23、25、26、

8

24、28、30、31、32、34、36件. 则一般算术平均数为27.58;先进平均数为31.83; 落后平均数为23.33;劳动定额宜采用先进平均数31.83.

4. 某产品12个企业的单位产品成本分别是:20、20.2、20.3、20.6、20.8、21.0、21.1、21.4、21.6、21.8、21.9、22.1则算术平均数为21.07,标准差为0.6749,离散度3.2%,集中度为96.80%; 先进平均数为20.48; 落后平均数为21.65。

5.某厂生产的零件须经过三道工序,而某批零件各工序的合格率分别为96.8%,95.2%和98.3%,则该批零件的总合格率为90.59%,各道工序的平均合格率为96.76%。 6. 某项存款存期为10年,前3年年利率3.5%,中间3年为4.5%,后4年为5.4%,则平均年本利率为104.56%,平均年利率为4.56%. 7.根据平均数与标准差的性质,回答以下问题。

(1)某数列平均数为1000,标准差系数为0.256,则标准差为256。

(2)某数列平均数为12,各变量值平方的平均数为169,则标准差系数为41.67%. (3)某数列的标准差为3,各变量值平方平均数为25,则平均数为4。 (4)某数列标准差为30,平均数为50,则变量值对90的方差为2500。

8.设甲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880元,标准差980元,农业人口88.5万人;乙县农民人均纯收入9240元,标准差1086元,农业人口89.8万人;丙县农民人均纯收入9860元,标准差1124元,农业人口76.5万人;则甲、乙、丙三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总平均数9061.31,方差1103277.37,标准差1050.37,离散度为11.59%,集中度为88.41%。

9.从一批茶叶中抽取100包进行检验,其中重量在500克以下的有10包,要求计算该批茶叶在500克以上者的和标准差。成数90% 成数标准差0.30

10.某市调查1000人中有180人不喜欢A品牌产品.820人喜欢A品牌产品, 则该市不喜欢A品牌产品的人数的比率为18%,标准差为0.3842。喜欢A品牌产品的人数的比率为82%,标准差为0.3842,离散度为46.85%,集中度为53.15%.

11.甲、乙两车间工人日产量的均值分别为80件和88件,标准差分别为15件和18件,甲车间的标准差系数为0.1875,乙车间的标准差系数为0.2045. 故甲车间工人平均日产量的代表性大,工人技术熟练程度较均衡。

12.当P=0或P=1时,比率(P) 的方差的最小值为0; 当P=0.5时,比率(P) 的方差的最大值为0.25,标准差为0.5.

9

13. 已知甲乙两个农产品各试种10片地的平均亩产量(公斤)如下:要求计算甲乙两个品种的总平均亩产量、全距、标准差、标准差系数,说明哪个品种更有推广应用价值.

甲:324 326 432 434 534 535 637 638 742 884 乙:228 230 331 433 533 634 736 838 840 1042

甲:总平均亩产量548.60、全距560、标准差171.12、标准差系数0.3119 乙:总平均亩产量584.50、全距814、标准差265.87、标准差系数0.4549 结论:甲品种更有推广应用价值

14.已知甲、乙两企业职工月工资资料如下,要求计算各企业的职工平均工资、标准差、标准差系数、中位数、众数,并作对比分析说明。 月平均工资(元/人) 甲企业(人) 2660 70 2780 80 2900 54 3180 36 3880 24

项目 甲企业 乙企业 平均工资 2927.27 2935.24 标准差 341.90 351.26 标准差系数 11.68 11.97 中位数 2780 2780 众数 2780 2780 结论:甲企业职工平均工资的代表性和均衡性比乙企业高。

15.已知甲、乙两班学生数学考试成绩如下表,要求计算各班的平均成绩、标准差、标准差系数、合格率、优良率、中位数、众数等指标,并对两个班的学习成绩作对比分析说明。

成绩分组 60以下 60-70 70-80 80-90 90-100

项目 甲班 乙班 平均分 72.00 72.84 标准差 10.44 12.73 标准差系数 0.1450 0.1747 合格率% 88.0 80.39 优良率% 20.0 29.41 中位数 71.7 72.5 众数 73.0 72.9 结论: 甲班数学考试成绩基本呈对称分布, 而乙班数学考试成绩呈低偏分布, 甲班标准差系数小于乙班,因此,甲班数学考试成绩代表性和均衡性比乙班高。乙班考试成绩两极分化比较严重.

10

乙企业(人) 76 86 56 40 28 甲班(人) 6 16 18 7 3 乙班(人) 10 12 14 9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