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对绿茶有效成分提取的影响概览 下载本文

量达到0.189 g,由此可见,高温提取时有其他儿茶素类物质转化成了DL-C。如果生产目的仅为得到DL-C,则提取温度越高,提取时间越长越有利。 2.4温度、时间对EC提取率的影响

图4 不同提取温度下EC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

图4表明,提取温度对EC的溶解速率与分解速率影响很大。当温度低于70 ℃,时间小于40 min时,V1大于V2,EC的浓度不断增大,时间大于40 min,V1小于V2,EC浓度不断减小;当提取温度高于80 ℃,在时间考察范围内,V1始终小于V2,即EC浓度在不断减小。因此,EC最佳的提取温度为60 ℃。正常情况下,如果温度越高,溶解速率也越高,而EC在60 ℃时提取率就达到最大,这说明高温时EC从茶叶中溶解进水溶液就立刻被氧化分解。EC是一个对热很敏感的化合物,提取结束后要立刻降温到室温,以防止其进一步被氧化。 2.5温度、时间对EGCG提取率的影响

图5 不同提取温度下EGCG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

图5表明,当提取温度大于60 ℃,EGCG的溶解速率V1始终小于分解速率V2,即随着提取时间的延长,EGCG的提取率不断减小,且温度越高,V2越大。当提取温度为50 ℃且提取时间少于40 min,V1大于V2,时间大于40 min,

V1小于V2。EGCG的较佳提取条件为80 ℃,30 min。由实验结果可知,EGCG对温度和时间都很敏感,在高温提取时,EGCG在溶液中很快达到溶解平衡,随后不断被氧化,分解,异构化。温度较低时(小于50 ℃),EGCG氧化分解速率较慢,因此EGCG在提取出来后要迅速降温,防止其进一步被氧化分解。 2.6温度、时间对GCG提取率的影响

图6 不同提取温度下GCG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

图6表明,提取温度小于60 ℃,提取液中GCG浓度随时间变化较小;当提取温度大于70 ℃,GCG浓度不断增大。茶叶原料中GCG含量为0.183%,即50 g茶叶含GCG0.0915 g,如果提取液质量以1000 g计,则在90 ℃下提取100 min时提取液中GCG质量达到0.687 g,GCG质量增加很多,与图5中90 ℃提取时EGCG含量迅速下降相吻合,这说明高温提取时可能有大量EGCG转化成了GCG。

2.7温度、时间对ECG提取率的影响

图7 不同提取温度下EGC浓度随提取时间变化曲线

图7表明,在温度考察范围内,提取时间小于50 min,EGC的溶解速率V1大于分解速率V2;提取时间大于50 min,V1小于V2,且温度越高,V1和V2

越大。实验结果表明,ECG受热结构容易破坏,而在温度较低时结构较稳定,因此EGC在提取结束后要迅速降温。 2.8温度、时间对TP提取率的影响

图8 不同提取温度下TP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图8表明,温度越高,茶多酚的提取率越高。当提取温度为50 ℃、60 ℃,在时间考察范围内,提取率不断增大;当提取温度大于70 ℃,提取时间到30 min,提取率趋于稳定,提取时间超过60 min,提取率开始下降,说明温度较高时,茶多酚结构容易遭到破坏。

2.9温度、时间对茶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图9 不同提取温度下茶多糖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

图9表明,温度越高,时间越长,茶多糖的提取率越高。提取时间超过30 min后,茶多糖提取率趋于稳定。

2.10温度、时间对蛋白质提取率的影响

图10 不同提取温度下蛋白质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

图10表明,随着提取温度的提高,蛋白质提取率先增大后减小。当温度到60 ℃时提取率达到最大。提取温度超过60 ℃,蛋白质可能因为变性,发生凝结,沉淀,难以从细胞中溶解出来,导致提取率低。

3结论

本文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温度,时间对绿茶有效成分提取率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儿茶素类化合物的提取受温度影响较大,表型(顺式)儿茶素EGC、EC、EGCG、ECG在提取过程中容易发生结构破坏,且温度越高,时间越长,破坏得越厉害;非表型儿茶素(反式)DL-C、GCG随着提取温度升高,提取时间延长,提取率不断增大,甚至远远超过原料含量,这说明在提取过程中,不断有表型(顺式)儿茶素转化成非表型(反式)儿茶素DL-C和GCG。实验结果还说明非酯型儿茶素EGC、EC比酯型儿茶素EGCG、ECG对热更敏感。咖啡碱、茶多糖的化学结构较稳定,随提取温度升高、时间延长,提取率不断增大。茶蛋白的较优提取温度为60 ℃,提取时间30 min。EGCG,CAF是茶多酚产品最主要的两个品质指标,EGCG越高越好,CAF越低越好。综合各方面因素,茶多酚的最佳提取温度为80℃,提取时间为30min。

参考文献

[1] Raza H., John A.. Green tea polyphenol epigallocatechin-3-gallate differentially modulates oxidative stress in PC12 cell compartments[J]. Toxicology and Applied Pharmacology, 2005, 207(3): 212-220

[2] 杨贤强, 曹明富, 沈生荣. 茶多酚生物学活性的研究[J]. 茶叶科学, 1993, 13(1): 51-59

[3] 沈生荣, 杨贤强, 赵保路, 等. 茶多酚复合体及(-)EGCG对氧自由基的清除作用[J]. 茶叶科学, 1992, 12(1): 61-66

[4] Harold N., Graham Ph.D.. Green tea composition, consumption and polyphenol chemistry[J]. Preventive Medicine, 1992, 21(3): 334-350

[5] 汪东风, 谢晓凤, 严峻. 茶多糖等有效成分综合提取研究[J]. 中草药, 1998, 29(11): 739-740

[6] 王丁刚, 陈国华, 王淑如. 茶叶多糖的降血糖、抗炎及碳粒廓清作用[J]. 茶叶科学, 1991, 11(2): 173-174

[7] Smith A.. Effects of caffeine on human behavior[J]. 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2002(9): 1243-1255

[8] Brice C., Smith A.. The effects of caffeine on simulated driving subjective alertness and sustained attention[J]. Human Psychopharmacology, 2001,16(7): 523-531

[9] 杨巍. 咖啡碱的药理作用与开发利用前景[J]. 茶叶科学技术, 2006(4): 9-11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GB/T 8304-2002, 茶、茶多酚测定[S]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GB8313-2008, 茶叶中儿茶素类的检测[S]

[12] 严鸿德, 汪东风. 茶叶深加工技术[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8, 81- 86

[13] 何宝山, 王丹, 左春艳. 用分光光度法快速测定蛋白质含量的研究[J].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 2011, 32(4), 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