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重点名校中考语文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复习导引(含五套中考模拟试卷) 下载本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复习导引

一、重点字词

(1)道:仁政 (2)郭:外城 (3)环:包围 (4)城:城墙 (5)池:护城河 (6)兵革:武器装备 (7)兵:兵器 (8)革:盔甲 (9)委:放弃

(10)去:离去 (11)域:名作动,限制 (12)固:形作动,巩固 (13)威:形作动,震慑 (14)至:极点 (15)坚:坚锐 (16)利:锋利 (17)以:凭借 (18)畔:通叛,背叛 (19)顺:归顺,服从 (20)亲戚:泛指内外亲属 (21)故:所以 (22)有:或者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的天时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的团结。 2、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然而却不能取胜,是因为有利作战的天气时令却比不上有利作战的地理形势。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限制人民定居某一区域,不靠边境的界限,巩固国防,不靠山川的险阻,在天下树立威望,不靠武器装备的精良。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得到仁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失掉仁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5、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让天下人都归顺他的人,去攻打连亲戚都背叛的人必然所向无敌。 6、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三、理清结构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指出“人和”是决定战争胜利的最主要条件。 第二、三段:以战例证明论点

①第二段以进攻一方为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 ②第三段以防守一方为例证明“地利不如人和”

第四段:总结全文,以“人和”引出,论述“得道”的重要性。 四、内容解析

1、该文是怎样论述中心论点的?请简析之。

先提出论点,再分步用事实举例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归纳总结全文主旨。 2、根据提示用课文句子填空。

对天时、地利、人和在军事上的不同作用,作者的看法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心,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 3、文中的“三里”、“七里”这些数量词是实指吗?用意何在?

不是,是虚指。突出其城之小而易攻。

4、天时不如地利,占有地利的守城一方却不具有“人和”的后果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委而去之。

5、说说第三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排比,连贯有力,增强气势,突出了守城方条件的优越,反衬出“人和”的重要。 6、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

人和 因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民心向背对战争胜负起关键作用。 7、在孟子看来,“域民”、“固国”“威天下”应当依靠什么?

道,即仁政。

8、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天时、地理、人和这三要素中,孟子认为“人和”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要赢得民心的前提是“得道”,而这个“道”就是他主张的“仁政”。

9、孟子层层推理得出结论,说明内部团结极为重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于其它事亦如此。 五、中心思想

孟子在这篇文章中,根据历史经验,阐述了人心向背决定胜负的观点,宣扬“仁者无敌”的思想。 六、成语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坚持正义就能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违背正义必然陷于孤立。 七、课外链接

1、写出关于“天时”、“地利”、“人和”的成语(谚语、俗语)各一句

A、关于“天时”: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B、关于“地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C、关于“人和”:人心齐,泰山移

2、回忆你学过的文言文,从中得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A、“得道者多助”:鲁国在长勺之战所以弱胜强的先决条件就是做到了“取信于民”。 B、“失道者寡助”:

(1)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 (2)周幽王为博得妃子一笑而点燃烽火台,当战争真的来临,诸侯都不来相助。 3、各写出两个含有下面加点字的成语。

(1)、多助之至:至高无上,至理名言,如获至宝,仁至义尽 ..(2)、失道者寡助:寡不敌众,孤陋寡闻,寡廉鲜耻 .八、写作特色

1、中心突出,论证严密。

文章开头指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作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 2、摆事实与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语句整齐、流畅、气势磅礴有说服力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用顶针,突出人和的重要。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用排比强调防御一方地利条件优越。 九、理解性默写

1、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了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他以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阐述君子施行仁政就可以得民心的语句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本文的主旨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2002年5月美国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改选中落选印证了孟子关于人心向背的重要规律,即: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日本政府审议通过了右翼势力编写的历史教科书肆意篡夺历史文化侵略遭到许多主持正义国家的强烈谴责,真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7、文中强调地利不足悖的一组排比句是: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十、译文

有利的天时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的团结。

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起来攻打它,必定有得天时的战机,然而却不能取胜,这是有利的天时不如有利的地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铠甲不是不坚利,粮食不是不多,(可是敌人一来却)弃城逃离,这便是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的团结。

所以说,限制人民定居某一区域,不靠边境的界限。巩固国防不靠山川的阻限,在天下树立威望,不靠武器装备的精良。得到仁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失掉仁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连亲属都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天下的人都归顺他。让天下人都归顺他的人去攻打连亲属都背叛他的人(必然所向无敌),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