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献学(完美复习打印版) 下载本文

(2)地方政府机构负责刻印:

① 书院本:历代书院所刻之书。 ② 藩刻本:明代诸王藩府刊刻的图书。 ③ 局本:晚清地方所设官书局刻印之书。 2.私刻本

指私人出资校刻的书籍。包括自刻本、家塾本、家刻本。

私人刻书人不以赢利为目的,多以名望为重,很多刻书人本身学识渊博,故而校刻精良,刻本品质通常也较高。 3. 坊刻本

旧时称书店为书坊、书肆(也叫书林、书堂、书铺、书棚等),书坊所刻之书,俗称坊刻本。 坊刻本总体品质不如官刻、私刻,但对传播知识文化具有积极作用。 (四)按版刻情况分 注意区别:

① 祖本与原刻本(或称初刻本) ② 原刻本与重刻本、翻刻本 ③ 重刻本与藩刻本 ④ 重刻本与影刻本 ⑤ 递修本与百衲本 二、活字本

(一)活字印刷术的优劣

活字印刷术不需刻版,更为简便,印书效率更高。

我国古代活字印刷技术一直停留在手工操作的水平,主要改换的是活字材料。 (二)活字本类型

活字本指用活字排印的书本。 2.据制造活字原料不同,分为:

① 泥活字本 ② 木活字本 ③ 铜活字本

④ 磁活字本、锡活字本、铅活字本

3.木活字本 如,清代的木活字本——《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也称“聚珍本”。

4.铜活字本 如,清代的铜活字印本——《古今图书集成》。这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类书。 三、影印本

影印本是利用照相制版手段以反映图书旧本原貌的一种印本类型。

如当代各出版社出版的《四部丛刊》、《文渊阁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等。

第四节 古籍版本的鉴别与选择

版本鉴别,就是对特定古籍的出版时间、出版地、出版者、制作方式和流传情况等的检查考证,以确定古籍版本的类型和价值。

一、根据版本形式鉴别版本 (一)根据牌记、封面鉴别版本 1.牌记(书牌子、木记、墨围、碑牌)

(1)什么是牌记?古代印本多在里封、卷首、序后、目录末、卷末或某一卷的后面,印有说明版本情况的文字,大多有一定的框式图形(如碑形、方形、钟形、鼎形、幡形等),通称“牌记”。

2.封面 除记书名、著者,还经常印有刻家室名、刻板年月或藏版者等事项,所以可以作为鉴别古籍版本的重要依据。

? 注意封面中的“藏版(藏板)”藏版指的是收藏书版。藏版、刻板是不同的概念。书版可能为刻版者数代珍藏,也可能数易其主。藏版者可能是刻版者,也可能不是刻版者,这需要参考其他条件加以鉴定。 (二)根据卷端鉴别版本

1.卷端书名冠词

书名冠词常常是同书异本的重要标志之一。

古籍书名前有的加有尊称,如“皇朝”、“国朝”、“昭代”、“钦定”等字样,多数是编纂者所处朝代刊刻的。 元人苏天爵编《国朝文类》70卷,有元统二年(1334)刻本,而明嘉靖十六年(1537)晋藩刻本则改称《元文类》。 清人张应昌编《国朝诗铎》26卷,有同治八年(1869)永康应氏秀芷堂刻本,1960年中华书局重印时改称《清诗铎》。 2.根据刻工姓名鉴别版本

古籍刻本的成书过程大致有定稿、校勘、书写、刻版、印刷、装订等六个环节,最后四个环节由刻书工人完成。刻书工人的姓名绝大多数刻在书口下方,也有刻在序后、目录后、凡例后的。 ? 刻工姓名与版本鉴别的关系

刻工具有时代性和地区性,可据以了解一时一地的刻书情况。可以通过刻本关于刻工姓名的记载鉴定版本。但应注意,不同时代的刻工姓名出现在同一书上,应定为递修本。

二、根据版本内容鉴别版本 1.读序跋

古籍正文之前多有序文,书后多有跋文,序跋内容常涉及古籍刻印经过,序跋末尾常署有序跋作者的姓名、时间等,凡此都可以作为古籍鉴别的依据。根据序跋所确定的刻版年代应与刻书者、抄书者的时代一致:

? 举例分析:《孔子家语》有明正德二年何孟春跋,版心有“汲古阁”、“毛氏正本”字样,有人定为明正德二年毛氏汲

古阁刻本。错在哪里? 根据序跋所确定的刻版年代应与讳字的时代一致

? 举例分析:如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王宗沐编《宋元资治通鉴》64卷,有万历四年(1576)序,又出现避明熹宗朱由校

(1605-1627)讳(改“校”为“较”)。问题出现在哪里? 2.审内容

古籍正文中反映时代特征的内容,有书中的纪年、纪事、纪人、称谓、地名、职官、文体、引用文献、引文等,都可以作为鉴定版本的依据。

(一)利用古书行文中的纪年、纪事鉴定版本:

《布水台集》32卷,释道忞撰,该书版式风格近似明万历刻本,但开卷第一页则有“乙酉之役,处士孙开远举义嘉兴,战没孤城,诗以诔之。”

书中纪年“乙酉”为何时?纪事“举义嘉兴,战没孤城”为何事?此本是否确为明刻本?

(二)利用古书行文中的称谓名词鉴定版本:

清代学者孙星衍判断《集千家注杜工部诗》一书:见有“广勤书堂新刊”(?),不知其为何代书肆,但注意到书中所标集注姓氏,称韩愈、元稹为唐贤,王禹偁至谢枋得为宋贤,而称刘辰翁为时贤。 书中行文说明了什么?此本大约为何时刊本?

(三)利用古书中的地名鉴定版本:

《四库全书总目》卷六十八《元丰九域志》提要云:“案张淏《云谷杂记》,称南渡后闽中刊书不精,如睦州宣和中始改严州,而新刊《九域志》直改为严州。今检此本内睦州之名尚未窜改,则其出于北宋刻本可知。”

(四)利用古书中的官制名称鉴定版本:

《丘琼山先生大学衍义补赞英华》6卷,明陈仁锡纂,书封面印有“陈太史订大学衍义英华”十字(系原刻原印),而明清两代只有考中进士而又进了翰林院的人,才有资格称为“太史”。陈仁锡于天启二年(1622)始中进士,授职编修,故此本刻印定在天启二年之后,应正确著录为明末刻本。

第四章 古典文献的校勘与注释

第一节 校勘功用及原则

“校雠”或“雠校”初义(狭义):校正文字,即对比版本异同或推敲上下文,发现错误,是正文字。(后称“校勘”) “校雠”的通用义(广义):不仅校正文字,还审定篇第,抉择存本、编撰目录、撰写提要等。实际上包含了目录、版本的部分工作。

第二节 古籍中的错讹常例

一、误 误,指文字的错讹。误字的确定,要以原稿文字为准,以字形为限,以原稿著作时代的文字实际情况为根据。误字一般只指字形而言,不受音义制约。

1.字形致误 又称为“形讹”。致错原因:古籍文字在抄刻时因字形致误,或由于汉字本身的形近字造成,或由于古代字体相似造成,或由于汉字字体结构造成。

2.语音致误 原因:汉字形音义的矛盾,即音同或音近而异形异义;其表现则是字形不同,因而造成误字。 3.字近而误 字近而误指的是字在文句中相隔不远,因上下文互相发生影响而产生的讹误。 本,“杀犯”作“杂犯”。“杂犯”是元代法律用语,处杖决并降职等。 二、脱(又称“夺”)

脱文,指原文缺字漏句。可脱一字、或脱二字、脱数字、脱一句、脱数句等 书写材料不同,则有脱简、脱行、脱页等 脱文的原因:抄脱刻丢、臆删而脱 三、衍(又称“长”、“剩”)

衍文,也称“羡文”,指对原文添字加句。 衍文产生的原因:抄刻而衍、臆改而衍

表现形式:涉上下字而衍、涉上下文而衍、涉其他而衍、旁注误入正文而衍 四、倒

倒文,指相邻文字互错其位。古时勾改文字叫“乙”,倒文又称“乙文”或“倒乙”。

第四节 古籍校勘的方法

一、对校法

对校法:用同书异本互校的校勘方法。 目的:校异同而不校是非 使用条件:具备原稿或原版 二、本校法

本校法:根据本书的上下文来校正古籍文字讹误的校勘方法。 依据:字句的各种对应关系

使用条件:一书没有异本,或虽有异本但经过对校后无法判定是非 注意:非出一人之手的古籍,史源不同的古籍不能用本校法 三、他校法

他校法:用他书校本书的校勘方法。 可资材料:古籍征引的文献与被征引的文献 四、理校法

理校法:运用分析、综合、类比等手段据理推证古籍文字讹误的校勘方法。这是校勘中的无法之法。 与其他三法的区别:主要凭借逻辑的推证力量,其他三法则必须借重文字证实。 五、校勘不可轻改古书

古籍校勘要善于存真阙疑,不可强为附会。这是古籍校勘中最重要的一条戒律。 凡遇有疑误,最好存其同异,缺字也不可妄补,旁注更不要混入正文。

4.臆改而误 《关汉卿戏剧集望江亭》四折终场词:“将衙内问成杀犯,杖八十削职归田。”按明代藏懋循《元曲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