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最新三基考试习题 下载本文

过程中非特异性吸附于固相载体的干扰物质。(4)显色及终止反应:显色是酶促反应,应按规定的温度和时间操作,用酸终止。(5)结果判断:用比色计测定结果,准确性决定于ELISA板底的平整与透明度和比色计的质量。 38.外毒素是某些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并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物质。主要由革兰阳性菌产生,少数革兰阴性菌也能产生。外毒素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性质不稳定,易被热、酸及酶破坏;外毒素的毒性作用强;不同细菌产生的外毒素对人体组织有选择性的毒性作用,引起特殊病变。外毒素有较强的抗原性,经甲醛处理可脱去毒性,但仍保留抗原性,成为类毒素,类毒素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毒素,用于人工自动免疫;内毒素是革兰阴性杆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成分,只有当菌体死亡裂解或用人工方法裂解细菌后才释放出来。内毒素对机体组织的毒性作用选择性不强,引起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基本相同。 39.根据血细胞相对非导电的性质,悬浮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血细胞颗粒在通过计数小孔时可引起电阻的变化,于是瞬间引起了电压变化而出现一个脉冲信号。脉冲信号变化的程度取决于非导电性细胞体积的大小,细胞体积越大产生的脉冲振幅越高,记录脉冲的数量就可测定细胞的数量。这些脉冲信号经过放大、阈值调节、甄别、整形、计数及自动控制保护系统,最终可打印出数据报告。 40.血细胞的发育演变过程是:胞体由大到小,但原始细胞比早幼粒细胞小,巨核细胞由小到大,核浆比例由大到小;胞核由大到小,成熟红细胞胞核消失;核形由圆到凹陷到分叶,有的细胞可不分叶;核染色质结构由细致疏松到粗糙紧密,核染色质颜色由淡紫色到深紫色;核膜由不明显到明显;核仁由显著可见到无,胞质量由少到多,胞质颜色由蓝到红或由深蓝到浅蓝;胞质颗粒由无到有;红细胞在成熟过程中,胞质不会出现颗粒。

41.溶液中带电粒子在直流电场中向电性相反的方向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泳。蛋白质、核酸与生物大分子具有两性电离及各自等电点(pI)。在pH相同条件下这些生物分子将会有带不同量的电荷。如果要分离一组等电点不同的蛋白质,只要选择一个合适pH,使多种蛋白质在该pH的净电荷差异最大,即可用此电泳方法检查得到满意的分离效果。 42.造血干细胞是一种具有自身复制能力的细胞,必须具备:①有分裂能力:一个干细胞在经过一个细胞周期活动后可生成两个与分裂前性质相同的干细胞,这就是干细胞自身复制的特性。由于它有自身复制能力,所以能保持本细胞库数的恒定。②有分化为更成熟细胞的能力:即具有向骨髓多系细胞分化的能力。造血干细胞既能自身复制,经常维持一定的数量,又能分化为使多系细胞相对稳定。概括为:血细胞来源于骨髓的造血多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能分化为多系统的定向干细胞,然后经过原始、幼稚各阶段,而后成熟为多种血细胞。 43.核酸分子杂交:①单链的核酸分子在合适的温度和离子强度下,通过碱基互补形成双链杂交体的一类技术。②核酸分子杂交分为液相杂交、固相杂交、原位杂交、基因芯片技术。③主要应用SouthernBlotting用于未知DNA的检测,NorthernBlotting用于检测未知RNA,原位杂交用于组织和细胞中的基因定位。 44.中性粒细胞增多指分叶核粒细胞超过70%,绝对值>7×109/L。①急性感染或炎症是最常见的原因,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尤其是化脓性球菌感染。其增高程度与病原体种类、感染部位和程度以及机体的反应性等有关。②广泛组织损伤或坏死和急性溶血,如严重烧伤、心肌梗死等均可见白细胞增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③急性失血,白细胞迅速增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④急性中毒。⑤恶性肿瘤、白血病,急性白血病以幼稚白血病细胞增多为主。慢性白血病以成熟的白血病细胞增高为主。 45.蛋白尿是肾脏疾病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某些肾脏病早期,尿常规测定常为阴性,尿中蛋白质含量实际已有微量的增加(20~200mg/L)。若早期发现肾脏损害疾病如糖尿病肾损害等,必须做一些尿中微量蛋白的检测,以监测肾脏以及其他器官的功能状态,提供可靠的生化指标。 46.再障的诊断标准是:①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②一般无肝脾肿大;③骨髓至少1个部位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增多;④除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他疾病,如PNH、MDS-RA急性造血功能停滞等;⑤一般抗贫血药物治疗无效。 47.

再障的骨髓病理学特点是:骨髓增生减退,造血组织与脂肪组织的容积百分比降低,脂肪细胞与基质增多。粒细胞、红细胞、巨核细胞均减少,淋巴细胞增多。间质内浆细胞、肥大细胞、网状细胞等非造血细胞增多,并可有间质水肿、出血甚至液性脂肪坏死。 48.肝功能检查及其意义如下:①胆红素代谢检查了解其有无黄疸、黄疽的程度并鉴定其类型。②蛋白质代谢检查了解肝细胞合成蛋白质的能力。③酶类测定了解肝细胞受损的程度。④反映肝内外胆汁淤滞的检查。⑤反映肝纤维化程度的检查。⑥反映肝占位性病变的检查。⑦免疫功能检查以确定肝炎类型。⑧输血后肝炎检查。 49.制片:取生理盐水一滴,置玻片上,用接种环挑取菌落,将细菌放在生理盐水内研匀成薄的菌膜后,自然干燥,并经火焰固定。染色:①初染加结晶紫染于涂片上,染1min后,用水洗去染液。②媒染加碘液染1min,水洗。③脱色加95%乙醇,不时摇动约30s,至无紫色脱落为止,水洗。④复染加稀释石炭酸复红染30s,水洗,干后镜检。 50.当病人免疫功能下降,体内微生态环境失衡或发生细菌易位时,即可发生感染。

51.ABO定型实验的注意事项:①ABO亚型:红细胞上的A或B抗原很弱,只作正定型时可导致血型误定。②抗A抗B定型血清质量差,对弱的A或B抗原漏检(假阴性)。③受检血清中存在不规则抗体。④红细胞有多凝集现象。⑤某些疾病,如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等,导致反定型时血清中抗体漏检(假阴性)。 52.根据公式v=Vmax[S]/(Km+[S]),当[S]=5Km时v=83%Vmax。 53.①革兰阳性球菌,呈葡萄串状排列;②血平板上产生透明溶血环;③触酶试验阳性;④血浆凝固酶试验阳性。 54.输注全血的缺点是:①全血中含有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蛋白,可以使受血者产生抗体,再输血时,可发生输血反应。②由于血浆存在,全血容量较大,对老年人和儿童可引起循环超负荷,发生心力衰竭。③全血的血浆中可能含有较高浓度的枸橼酸钠、钾和氨等,易发生代谢性碱中毒。 55.①骨髓象相似而血常规有区别,如类白血病反应,其骨髓象与慢粒相似,但血中的白细胞增多不及慢粒显著。②骨髓象有区别而血常规相似,如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和慢粒时时血常规都有小淋巴细胞增多,但骨髓象显示前者淋巴细胞稍增多而后者显著增多。③骨髓象变化不显著而血常规有显著异常,如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其骨髓象中的异形淋巴细胞远不及血常规中明显。④骨髓象有显著异常而血常规变化不显著,如多发性骨髓瘤,骨髓中可见特异性骨髓瘤细胞,而血常规甚少见到。⑤骨髓象细胞难辨认,如白血病,血常规中白血病细胞的分化程度较骨髓象为好,也较骨髓象容易辨认。 56.骨髓检查的适应证是:①外周血细胞数量、成分及形态异常。②不明原因的发热、肝肿大、脾肿大、淋巴结肿大。③不明原因的骨痛、骨质破坏、肾功能异常、黄疸、紫癜、血沉明显加快。④恶性血液病化疗后的疗效观察。⑤其他:骨髓活检、骨髓细胞培养、微生物学及寄生虫学检查等。 57.Apo作为脂类载体直接与脂类代谢ApoAⅠ测定可直接反映HDL和LDL水平,ApoAⅠ含量与HDL含量正相关,与冠心病和动脉硬化的发生呈负相关,ApoAⅠ越高对人体越有益,而ApoB则相反,其水平越高意味着LDL越高患冠心病危险越大,ApoAⅠ下降和ApoB增高见于冠心病,还见于未控制的糖尿病、肾病综合征、活动肝炎、营养不良等,冠心病的优选指标是ApoB,其增高比HDL-CH降低和。TCH升高更有意义,脑血管病以HDL-CH,ApoAⅠ下降更明显。 58.肌钙蛋白(Tn)是心肌组织的一种特有的调节蛋白,严重心肌缺损时释放入血,是反映心肌损伤的血清标志物。肌钙蛋白以三种球型亚基组成,即TnT、TnI和TnC,相对分子质量依次减小。其含量与年龄、性别、梗死部位及溶栓药物种类等无关。 59.早期诊断DIC的方法是:①存在可引起DIC的病因,如感染、创伤、肿瘤等。②有两种以上的下列临床表现:反复、严重或广泛的出血;不明原因或难以纠正的休克;出现反映肺、脑、肝、肾等器官栓塞的症状和体征;原来疾病不可解释的溶血现象。③实验室检查符合以下表现:血小板减少或进行性下降,Fg含量减少,3P实验阳性或D-二聚体升高。PT缩短或较正常对照延长3s以上。 60.T细胞亚群检测已作为临床辅助诊断与研究的一种重要手段,对各种疾病如

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病毒感染、恶性肿瘤等的发生、发展、临床疗效考核和预后估计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了解机体的免疫状态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61.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的作用:①血小板能维持正常血管壁的完整性,使其通透性减低。②通过黏附、聚集和释放反应在创口处形成血小板栓子。③释放各种血小板因子参与血液凝固,其中PF3最重要。④释放止血物质TXA2,使血小板进一步收缩。⑤释放血小板收缩蛋白,使血块收缩,有利于止血。 62.手工显微镜法是传统的红细胞计数法,不需要特殊设备,但比仪器法费时,现虽已不常用,但仍作为血液分析仪的校正。 63.血糖的来源:①肝糖原分解;②食物经消化吸收的葡萄糖;③糖异生。血糖的去路:①氧化供能;②合成糖原;③转变为脂肪及某些非必需氨基酸;④转变为其他糖类物质。 64.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指成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0.5×109/L。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原因包括:①寄生虫病是最常见的病因。②变态反应性疾病是仅次于寄生虫病的另一主要病因,见于支气管哮喘、坏死性血管炎、药物过敏反应等。③皮肤病,如湿疹等。④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脾切除术后、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⑤某些恶性肿瘤,如肺癌。⑥某些传染病,如猩红热急性期。⑦其他,如风湿性疾病、脑垂体前叶功能减低症等。⑧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 65.溶血性贫血的共性改变是:①一般贫血实验室表现,正常细胞性贫血,网织红细胞一般增高,血片中有特殊形态的红细胞,类白血病反应。骨髓有核细胞显著增多,粒红比例倒置。②血红蛋白的释放。③胆红素代谢异常。④红细胞寿命缩短。 66.某些细菌能分解葡萄糖产生丙酮酸,并进一步分解丙酮酸产生甲酸、乙酸、乳酸等使pH下降至4.5以下,加入甲基红试剂后呈红色,为阳性。若分解葡萄糖产酸量少,或产生的酸进一步分解为其他非酸性物质,则pH在6.2以上,加入甲基红试剂后呈黄色,为阴性。 67.DNA芯片技术主要应用于:①基因诊断;②DNA序列测定;③临床药物筛选;④其他领域:法医学鉴定、食品工业、环境监测。 68.一般来说,自身物质对自身没有抗原性。在一定条件下,自身物质对自身发挥抗原作用,引起免疫应答,称之为自身抗原。自身抗原产生的原因:(1)隐蔽的自身抗原:某些自身物质在正常条件下与血流和免疫系统相对隔绝,称为隐蔽的自身抗原。外伤、感染或手术不甚等原因,使这些物质进入血流,引起自身免疫应答。例如眼外伤后,眼葡萄膜色素和眼晶体蛋白释放可引起交感性眼炎和过敏性眼炎;精子抗原释放引起男性不育症;甲状腺球蛋白释放引起变态反应性甲状腺炎;脑脊液和周围神经的髓鞘蛋白的释放引起脱髓鞘脑脊髓炎和外周神经炎。(2)修饰的自身抗原:在病原微生物感染、电离辐射或药物等影响下,自身组织分子改变,形成新的抗原决定簇或暴露出内部的隐蔽的决定簇,成为自身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引起自身免疫疾病。例如,服用氨基比林或甲基多巴,可改变粒细胞或红细胞表面的化学结构,出现新的抗原决定簇,从而引起粒细胞减少症或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69.自动生化分析仪常用性能指标有精密度、波长准确性、相关性、取样量和最小反应体积及携带污染情况等。 70.①影响白细胞分类计数准确性的因素:主要是细胞在涂片中的分布不均和观察者对细胞辨认的差异。②影响白细胞分类计数精确性的因素。③影响涂片染色效果的因素。④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参考方法:EDTA-K2抗凝静脉血,人工制成血涂片,以Romanowsky液进行染色,使用“城墙式”移动法,油镜下分类计数200个白细胞。当其他分类法与此法作为标准进行比较时,需要4个熟练检验人员对同一张涂片各计数200个白细胞(即总数为800个细胞)后,求出平均值来作为各类白细胞的靶值。 71.HVGR和GVHR的主要区别在于:HVGR是由宿主体内致敏的免疫效应细胞和抗体对移植物进行攻击,导致移植物排斥;而GVHR是由移植物中的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即“过路”淋巴细胞识别宿主抗原而发生的一种排斥反应。这种反应不仅导致移植失败,而且还能给受者造成严重后果。 72.经过荧光抗体染色的单细胞悬液和鞘液在氮气压力下同时进入流室,形成鞘液包裹细胞悬液的稳定层流,由喷嘴高速射下(1000~5000个细胞/s),与垂

直而来的激光束交会。在混合细胞中,由于细胞大小、胞内颗粒多少以及DNA含量等不同,使激光产生不同的散射,分别由散射光检测接受;细胞上着染的荧光染料在激光激发下,辐射出荧光,由荧光检测器接受。所有信号自动传入电子计算机分析处理,以获得检测结果。 73.M(形态学)I(免疫学)C(细胞化学)M(分子生物学),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为例,Hb和RBC轻中度减少,白细胞不定,分类以异常早幼粒为主,Auer小体易见。骨髓象以颗粒增多的异常早幼粒增生为主,≥30%(NEC),早幼与原粒之比>3:1,异常早幼粒胞核大小不一,胞质中有大小不等颗粒,可见束状Auer-小体;POX(+),CD13/CD33(+),CD34/HLA-DR(--);t(15:17)(q22:q12)形成PML/RARA融合基因。 74.细菌鉴定的基本思路是首先进行革兰染色以区分细菌的基本形态和革兰染色性。根据形态和染色性的不同做一些大的分类试验,如革兰阴性杆菌做氧化酶试验,革兰阳性球菌做触酶试验,其后再进行不同的生化试验,必要时进一步进行血清学试验。 75.ELISA双抗体夹心法的主要操作步骤如下:(1)特异性抗体与固相载体连接,形成固相抗体:洗涤除去未结合的抗体及杂质。(2)加受检标本:使之与固相抗体接触反应一段时间,让标本中的抗原与固相载体上的抗体结合,形成固相抗原抗体复合物。洗涤除去其他未结合物质。(3)加酶抗体:使固相免疫复合物上的抗原与酶标抗体结合。彻底洗涤未结合的酶标抗体。此时固相载体上带有的酶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呈正相关。(4)加底物:夹心复合物中的酶催化底物成为有色产物。根据颜色反应的程度进行该抗原的定性或定量。 76.细菌的特殊结构有:①荚膜:许多细菌胞壁外围绕一层较厚的黏性、胶冻样物质,称为荚膜。②鞭毛:某些细菌体表面附着有细长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③菌毛:一些细菌菌体表面遍布着短而细直的蛋白质丝状物,称为菌毛,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④芽孢:某些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细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一个折光性强的圆形或卵圆形小体,称为芽孢。芽孢对外界的抵抗力增强,不易被杀灭。 77.无菌采集血液标本→增菌培养(需氧或厌氧培养)→有菌生长取其菌落。具体步骤:①涂片、染色、镜检。②直接药敏试验→初级报告。③分离培养→观察菌落,取菌落涂片、染色、镜检。纯培养→血清学鉴定、生化鉴定、药敏试验→出示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