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转移的原始动力,文化转移会导致两个或多个文化元素融合,在融合过程中,各种文化成分的相对比重可能不同,由于人们在语言和文化情境中更容易接受本土文化,为了得到受众的认可,文化生产者趋向于在外国文化和本土文化中寻找一种平衡。
(3)、木兰传说的迪斯尼化和美国化
(4)木兰传说的美国化和普适化
孝道与双向的爱。花木兰在中国文化中是表扬孝道的传说,到了《木兰》中,“服从”的美德不受重视,孝道的观念变为次要,孝道被改造成一个更容易被不同文化接受的观念:荣耀家庭和双向的爱取代了孝道成为影片叙述的主题之一。
适度的女权主义与个人主义。 自我身份的追寻是影片的一个突出主题。走折中路线,表达适度的女性主义与个人主义。
去情境化、本质化与再情境化。第一种,剔除中国故事的情境,确定核心要素,加以重构和重新情境化;另外一种,确定核心要素后按照故事令人信服的内在逻辑去重新演绎。
文化形式的转变。原文化存在的形式会影响文化转移的方式和幅度;文化成品采用的形式也会影响到改编的范围;媒介的风格和类型也会对文化转移产生重要影响。在文化转移的过程中,哪些被保留,哪些被舍弃,哪些被翻新,取决于文化产品的艺术形式、媒介类型以及制作者的意向等多方面的相互作用。
原文化延续与跨文化参考机制 (5)全球化
3、关于文化转移的结语
文化的真实性与本土性:
文化杂交与全球文化:《木兰》既不是纯中国的文化,也不是纯美国的文化,它成为一个跨文化的文本:是旧与新、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女性的服从与解放、孝道的奉献与父女双向沟通等等看似对立的概念的混合体。它在世界范围内的成功使得这一个迪斯尼化的中国传奇成为了世界流行文化中的一员,它使得后来对花木兰故事的再诠释和再创作都无法回避与它的对话,全球文化与本
土文化的界限逐渐模糊。
文化转移与文化边界的跨越:文化转移不是两个不同文化的物理混合,而是一个化学反应的过程,反应之后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在文化转移的过程中,制作者总是尝试不断重新定义文化的边界,直到最后定于一个受众和他们自己都可以接受的新的边界。文化边界是社会构建的结果,全球传播的时代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文化边界也日益模糊并不断被改写,常常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虽然一个国家的文化随着文化转移而改变,但是它的文化基因仍然将保持相对稳定。文化的边界不会在一夜之间消失,只是将不断受到冲击、改写以至再肯定。
国际传播再出发:文化的转移不仅限于传播媒介的内容与形式,还包括西方的教育理念、国际商业文化和基督教信仰。强调文化转移的重要性可以推论出,传统与现代、西方与东方皆不应做决然二分,这种认识有利于破除自设的限制,对政策的制定与理论的推进也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