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2019最新精编) 下载本文

读来令人心酸。 4.更有趣味。关于鲁迅的许多富有趣味的生活细节的描叙,可以引起读者的浓厚的阅读兴趣。 5.更有表现力。也就是所谓以小见大的写法的最大的妙处。文中许广平的一句话十分恰当:“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富有思想含量。 (二)本文除了写鲁迅之外,还写了其他的什么人?写这些人有什么作用?作用一样吗?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明确: 还写了“我”(作者萧红)、海婴、许广平。 写他们的作用,是从侧面烘托鲁迅,起到烘云托月的表达效果。但由于三个人的身份不同,所以作用也不一样。 本文是回忆性散文,写“我”的亲见、亲闻,一是使所叙之事更为真实,二是使情感的抒发更有感人的力量(抒情的张力)。例如平静的叙述中饱含的深刻的情感,尤其是“悲”感。 写海婴,主要是通过海婴的年幼无知,童言无忌,从侧面表现鲁迅对孩子的慈爱;而且,海婴的无知、无忌,也与大人的内心的担忧形成对比。 写许广平,是更典型的侧面烘托。例如,鲁迅病危时,她“很镇静,没有紊乱的神色”,虽然也曾“当着人哭过一次”,但“该做什么,人是做什么”,她的坚强,有力地衬托出鲁迅的坚强。 目标导学五:深入探讨,回味悟旨 1.深入探讨鲁迅: 伟人→凡人→真人 2.学习作者看似随意,但倾注满腔真挚,善用细节等生活琐事勾勒出真实的人物性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师总结:阅读鲁迅的著作,我们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今天又通过萧红的回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让我们亲临到鲁迅伟大而平凡的精神,他的关心、扶持青年人和热爱祖国、支持革命是寓于平凡而真实的日常生活中的,或许正如人们所说,伟大正是寓于这种平凡之中吧,也一如他在诗歌中所说的那样: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板书设计

《回忆鲁迅先生》 萧红

鲁迅先生的琐事 ——可亲可敬 正面描写 以小见大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1.课堂教学能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梳理内容。

侧面描写 烘云托月

面描写到不到的效果。侧面描写往往比正面描写更机智,它能以较经济的笔墨表现所描写的对象,却能收到以少胜多的功效。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或小说更加生动和感人。 11

2.能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征。

3.重视个性化阅读,兼顾学生不同的阅读体验,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不同的阅读感受。 4.能引导学生从细节描写方面来深入文本,与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不足之处:

1.根据课文内容揣摩语句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这一方面需加强。

2.通过名家名作学习来引导自己的写作还需老师分层引导,否则难以真正把握。

4 孙权劝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读并背诵课文,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关键词句,积累成语,翻译课文。(重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形象。(重点) 2.通过比较阅读,理解《孙权劝学》与《伤仲永》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阅 读分析能力。(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后天学习的重大作用,勉励学生重视读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重点) 导语设计

设计1:(情景导入)

说到三国,不由得让人想起“滚滚浪花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鼎立时期,英雄辈出,刘备、曹操、孙权可谓水火不容,但是,曹操曾经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能让对手如此赞叹,可见孙权非同一般。孙权手下有员大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孙权信赖。可是他就是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现在孙权又来劝说了,今天的结果如何呢?我们一起来看《孙权劝学》。 设计2:(故事导入)

三国故事中有“刘备借荆州,有借不还”的故事,想来大家都很熟悉。后来,孙权、鲁肃都想要夺回荆州,终不能如愿。直到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刘备令守荆州的关羽率主力攻樊城,孙权一看机会来了,一面用计迷惑关羽,一面命一个人为大都督,率兵袭取荆州。这个人把精兵隐藏在大船舱内,命摇橹士兵穿白衣,伪装商人西进,然后出其不意急袭荆州.关羽率军回救荆州失败,走麦城,中埋伏被俘杀。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衣渡江之计。这个夺荆州擒关羽厉害人物是谁呢?他就是吕蒙。(《三国演义》第75回“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吕蒙,字子明三国吴国名将,初不习文,怎么会变得这么厉害呢?今天要学的《孙权劝学》会告诉我们这个原因的。 设计3:(人物导入)

以关羽导入,引出吕蒙。 多媒体展示关羽图片,以“败走麦城”的故事,引出吕蒙。 学习过程 目标导学一 :文章朗读,整体感知 一.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语速。 要求注意文中字音、语速等,并及时圈点标注。 卿(qīng) 岂(qǐ) 涉猎(shè) 孰(shú) 遂(suì) 邪(yé) 更(gēng) [学法指导] 古文朗读节奏划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主、谓、宾)。2.1.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作示范背诵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听读,分规律:1.根据文 12

2.学生自由朗读一遍后教师指名朗读。其他同学从字音、语速方面进行评价。 二.结合注释,介绍作者及相关知识。 1.这篇文章作者司马光,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发言) 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介绍司马光)。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资治通鉴》的介绍。(学生自由发言)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目标导学二:研读探究,合作展示 一.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听读:先听录音,后查找不懂的字音,及不懂字词的注释。(同学自由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2.解读:边朗读课文边根据课下注释逐句理解课文大意。 3.释疑:重点词语积累,交流讨论不理解的语句。 4.故事复述归纳中心。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 二.研读探讨,合作交流。 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摩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 ①“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向吕蒙指出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根据发语词、句首的语气词、关联词等虚词或总结性的词语来确定朗读节奏。3.语句倒装之处要停顿。 [教学提示] 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引导小组内订体展示。 [学法指导] 典型化人物对话作用:个性化的人物对话的语言描人物说话的内容、语气、 声调等进行文字描写,人物对话是语言描写的一种方式。用典型化的人物对话,可以表现人物的节的发展,写出新颖有趣的文章。古语言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因此,人物对话应该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正字音和小组整上台板书,有不理解的,同桌可以相互讨论。)听准字音、停顿、节奏、写,是指作文中对1.本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特点,推动故事情“学”的必要性,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人说“言为心声”,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反映人物的真实孙权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鼓励吕蒙求学,感情,表现人物的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小结: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2.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 从鲁肃与吕蒙的“论议”探讨)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性格特点。 [教学提示] 通过让学生模拟 13

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②“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并不是埋怨鲁肃,而是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小结: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语言)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行动) 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目标导学三:再读感悟,体验反思 一.朗读训练。全班齐读,分角色朗读。 模仿表演:请四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旁白。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老师作点评。 二.这个故事给你有什么启示呢? 1.读书学习非常重要。(学习对成长的重要性) 2.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 3.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 4.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5.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目标导学四: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一.总结存储: 成语:二个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1. “吴下阿蒙”即当年在吴县时的阿蒙,或说是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和文才的人。 2.“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二.课外延伸: 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孙权劝学》和《伤仲永》两篇文章,从内容上看,都与学习有关,却恰好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年幼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吕蒙接受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有了惊人的长进,使鲁肃不得不“刮目相待”。而方仲永幼年聪慧角色来朗读,更加能够深刻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通过人物形象的把握得到自己的感悟。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教师可以适当提示若干比较点,如人物、内容、写法等。 14

过人,却因其父“利其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孙权劝学》一文,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板书设计

孙 权 劝 学 《资治通鉴》

孙权 — 劝学— 吕蒙 辞学——就学

鲁肃 —论议 — 吕蒙 大惊——结友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1.导入新课时,引用了“三国”人物的故事,容易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 整个教学过程能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用自己的情感体验映照作者的内心世界,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3.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侧重学生的自我感知、自我体会,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不足之处:

1. 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有些问题挖掘不深,结论下得过早。

2. 要求在课堂上完成的书本知识练习应该改为课前预习,否则整个教学过程很紧,学生没有足够时间思考。

5 黄河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

2.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重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感知诗歌的内涵,合作探究诗歌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热情。(重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为中华之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自信心。(重点) 导语设计

设计1:(背景导入)

播放背景音乐《保卫黄河》。同学们,黄河被誉为“母亲河”。她滋润了一片黄颜色的肥沃土地,哺育了一个黄皮肤的伟大民族。古往今来,众多的英雄豪杰,无数的文人墨客,来到黄河之边,站在高山之巅,歌唱着黄河,赞叹着黄河。当狼烟四起,抗战爆发之时,诗人向着黄河母亲,唱出豪迈的颂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河颂》,读一读,品一品,感受黄河的无穷魅力,学习黄河的不朽精神。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