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2019最新精编) 下载本文

人物

小弗郎士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3.利用小说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习过程 目标导学一:揣摩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朗读,仔细揣摩。

1.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2.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3.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

【教学提示】 深沉缓慢的语调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 【教学提示】 教师引导,课堂交流。 【学法指导】 语言描写的作用:语言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工具,因此,人物的语言描写,能披露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人物的个性特征。解答此类题,可以结合具体语境,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

全班交流,一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指导学生朗读,用 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学生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句,然后放声来读,表达出这位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的难舍。

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教学提示】

21

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形成板书:

目标导学二:品读环境,体悟作用 1. 请同学们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人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它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学法指导】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对表现人物的身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份、地位、性格,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 .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目标导学三:解析文题,领悟文意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

明确: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我的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

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有重要作用。

作用综述: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3.烘托人物心情4.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5.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6.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7.深化作品主题8.象征暗示。

【学法指导】

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的真实性。2.渲染

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啊!

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烘托:通过环境描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写、气氛渲染,多目标导学四:联系实际,拓展加深

1.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意识尤为强烈。中华民族也曾承受铁蹄的践踏,我们也不妨来看看当时所受的这种煎熬。我们来阅读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描写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一段文字。 2.《四世同堂》简介:

侧面表现主要人物、中心事件的一种写作手法。

22

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亡国之痛为题材,精心挖掘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每日每时都能体验到的由于入侵者的入侵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折磨。 3.比较《最后一课》与《四世同堂》片段: 《最后一课》 《四世同堂》片段 作背家景 都普德(法法战国) 老舍(中国) 争 抗日战争 事件 阿尔萨斯沦陷后最后一堂法语课 北平被日军占领后的第一堂课 中心 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人物 师生(学生眼中看老师) 师生(老师眼中看学生) 人描写 方法 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写作手法 烘托 烘托 板书设计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线 深情、悲痛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索 思索、内疚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沉思、悲愤

心理 肖像、动作、语言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1.能够紧扣小说文本特点进行教学,并且课堂组织有序,学生对小说这个文体的学习有了方向。 2.紧扣本文的重难点,凸显对文本的深入理解,重视在具体语境下的品词评句,通过评析来赏析人物。 3. 小组合作运用较成功。小组成员人人有事做,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4.重视联系生活实际,促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不足之处:

1. 教师提出的问题有时不够明确,让学生有一种模棱两可的感觉。

称 第一人称 第三人称 23

2.任务安排还不够合理,第1课时任务较轻,第2课时的内容较重,尤其是拓展部分,因为准备不充分流于形式。

7 土地的誓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重难点)

2.精读课文,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重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整体感知文意,体会文章中真挚感人的语言;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真情,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家乡的感情。(重点) 导语设计

设计1:(情感导入)

首先请大家听一首歌曲《松花江上》,同学们听过歌曲有何感受?(学生可随意发言,之后教师总结导入)是的听过歌曲后,歌声中那段令人悲痛的历史再现眼前,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家乡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了十四年。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流离失所的东北人作家端木蕻良,怀着难以遏制的情感写下了这篇散文《土地的誓言》。 设计2:(背景导入) “九·一八”事件,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富饶的关东平原,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他们不知何时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故乡,才能与家人欢聚一堂。事隔十年,作为东北作家群中的一员,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面对故乡的土地发出了壮怀激越的誓言。 学习过程 目标导学一 :有情朗诵,整体感知 1.有情朗诵: ①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 a.认真听老师朗读,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能够说明喜欢的理由; b.通过喜欢的句子感受文中的情感。 ②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把握文中的思想感情。要求: a.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 b.读后能够谈出自己的感受。 2.整体感知: 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 【教学提示】 老师在示范朗读时,一定要让学生注意老师范读时的语气语调重音。老师在朗读时一定要让学生带着任务来听,而不是无目的去听。 【教学提示】 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这两个问题都不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无比热爱。 难,可让学生在朗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品读赏析 1.合作探究: ①作者运用哪些手段把自己对国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试举例说明。 讨论明确: a.运用了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读完后直接站起来回答,锻炼他们的总结概括能力。 【学法指导】 抒发情感的方法: 24

b.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 c.人称的恰当运用。 ②课文分为两段,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异同?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明确: 结构相同:先抒情后回忆最后再直接抒情。 内容相同:都有对故土的回忆和描绘。 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所选取的景物不同。 ③所选景物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的景物?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明确: 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采用景物的叠加,展现,表达作者的赞美和怀念之情,运用排比,则加强了情感的冲击力。 情感没有前者来得炽烈,但也表达了对老乡的怀念之情,在怀念中又暗含着忧伤与愤怒,最后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 2.品读赏析: 文中那些句子和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品味) 例: ①“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泛滥”一词是贬义褒用,这里是无法操纵与控制的意思,表达了作者无法控制的思乡之情。 ②“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突出“埋葬”) ③为什么说“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为什么说“我是土地的族系”? 目标导学三:回味赛读, 互动释疑 1.回味赛读:回味文章情感、语言特色等,进行朗读比赛。再度感受课文洋溢的情感,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目标导学四: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同学们,“九·一八”已成过去,它是中国历史上的耻辱,我们年轻一代是祖国的未来,我们绝不允许历史重演,“少年伟大则国伟大”请大家起立,一起诵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的一段: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2.拓展延伸: ①课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两遍。 抒情一般分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是指作者在描述感情时,不借助任何事物和景观,而直接对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景观作以公开的表白和坦露。本文是直接抒情,直接抒情常式:一是直陈肺腑法,通过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和反问。三是运用呼告与反复法。四是运用议论来抒【教学提示】 让学生赏读时要告诉学生赏读的方法:首先明确该词的本意;其次联系上下文,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的丰饶美丽,但没有排比,采用如下几种方你理解和体会。(可从思想内容、修辞表达以及词语内涵等多角度去发现、情。二是运用排比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突出“泛滥”) 情。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