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下载本文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这首诗歌给我们描绘了哪三幅画画?

(2)请简要分析“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一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案】 (1)一、惜时收割,妻儿送茶饭;二、丁壮勤收割;三、有贫妇拾遗穗,居易感悲伤。

(2)写夏天天热昼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体现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惜”字用得非常好,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的感情烈度。 【解析】【分析】(1)《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据此概括即可。

(2)“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舍不得浪费。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句写出农民劳作的辛苦,以及对农民的同情。 故答案为:⑴一、惜时收割,妻儿送茶饭;二、丁壮勤收割;三、有贫妇拾遗穗,居易感悲伤。 ⑵写夏天天热昼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体现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惜”字用得非常好,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的感情烈度。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掌握能力。考生要结合诗句,用流利、连贯、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此题的关键在于考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⑵本题是对诗歌诗人的情感的考查。考生要理解诗句的意思,针对诗句的表现手法和用语进行分析,概括出诗人在诗句中所蕴涵的情感。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来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请对“四面歌残终破楚”一句作简要赏析。

(2)“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运用“四面楚歌”的典故(或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国家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2))抒发了作者决心比超男子,渴望投身革命、匡国济世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 (1)结合这句话的内容分析,“四面歌残终破楚”是《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故事,结合写作背景分析用典的作用,这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丈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虽由吴芝瑛出面调解,但秋瑾下决心投身革命。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因此这个典故写出国家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2)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这句话的意思是: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作者这样写, 抒发了作者决心比超男子,渴望投身革命、匡国济世的思想感情。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 运用“四面楚歌”的典故(或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国家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⑵ 抒发了作者决心比超男子,渴望投身革命、匡国济世的思想感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经典词句的能力。这类题的答题模式:①从关键词,句子的位置等入手,结合上下文析句子的表层,深层含义;②指出句子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如果使用了)分析其作运用;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⑵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行路难(其一)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约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诗中的画线句。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人们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引用它?为什么?

【答案】 (1)示例一:用疑问句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 示例二:用问号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

示例三: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 示例四:连用四个三字句,节奏短促,表达诗人内心的焦灼与苦闷。

(2)示例一:在处于困境或遭遇挫折时。因为这句话可以用来激励自己或别人,战胜困难,坚定信心,鼓起前行的勇气。

示例二:在想要奋起前行、追逐梦想时。因为这句话可以用来鼓舞自己或别人,坚定信心,扬帆起航。

【解析】【分析】(1)、对诗句的赏析关键在于要选准赏析的角度,本句可从句式、修辞、词语结构等角度结合诗人的情感进行赏析。示例一:用疑问句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示例二:用问号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示例三: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示例四:连用四个三字句,节奏短促,表达诗人内心的焦灼与苦闷。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进行阐述。示例一:在处于困境或遭遇挫折时。因为这句话可以用来激励自己或别人,战胜困难,坚定信心,鼓起前行的勇气。 示例二:在想要奋起前行、追逐梦想时。因为这句话可以用来鼓舞自己或别人,坚定信心,扬帆起航。

故答案为:⑴示例一:用疑问句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示例二:用问号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示例三: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示例四:连用四个三字句,节奏短促,表达诗人内心的焦灼与苦闷。

⑵示例一:在处于困境或遭遇挫折时。因为这句话可以用来激励自己或别人,战胜困难,坚定信心,鼓起前行的勇气。 示例二:在想要奋起前行、追逐梦想时。因为这句话可以用来鼓舞自己或别人,坚定信心,扬帆起航。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能力。考生要读懂诗歌,理解诗人的情感,对诗句要选好角度结合情感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名句的理解,考生一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注意其常常蕴含的道理,要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分析阐述。

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沉舟”“病树”比喻什么? (2)诗中“暂凭杯酒长精神”中“长精神”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 (1)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2)乐观豁达,意志坚定(坚忍不拔),进取向上。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诗歌的内容的理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长”意为振作,“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意为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怀美酒振奋精神。“暂凭杯酒长精神”流露出的不是忧愤不平之情,而是一改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表示要振作精神,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

故答案为:⑴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⑵乐观豁达,意志坚定(坚忍不拔),进取向上。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5.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 (1)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2)①思念家乡,思念(或牵挂)战乱中流散的舍弟(或家人);②盼望战乱早日结束。

【解析】【分析】(1)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

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使人觉得合乎情理,这是因为它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这首诗首联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颈联“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尾联紧承颈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据此可知这首诗表达的感情是: ①思念家乡,思念(或牵挂)战乱中流散的舍弟(或家人);②盼望战乱早日结束。

故答案为:⑴ 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⑵ ①思念家乡,思念(或牵挂)战乱中流散的舍弟(或家人);②盼望战乱早日结束。 【点评】⑴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诗歌常用的写作手法有: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感情的基础上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赏析。

⑵本题考查概括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阅读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别要关注诗歌中抒情的语句,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概括思想感情的格式为:这首诗通过描写(叙述)……的景色(事件),抒发(表达或赞颂了)……的感情。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任选一种修辞手法做简要赏析。

(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上阕对北国风光的描绘,表现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B.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作为革命领袖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信念和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

C. 不论是上阕还是下阕,都把写景、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