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中神秘的未开放区 下载本文

故宫中神秘的未开放区

北京故宫,又称紫禁城,金碧辉煌,雄伟壮观,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也是世界古建筑宝库中一颗独放异彩的明珠。故宫像一部卷帙浩繁的史书,凝结着历史的烟云,记载着岁月的沧桑,每一座殿宇楼台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每一处红墙黄瓦都凝聚着厚重的历史,每一根画栋雕梁都铭刻着昔日的辉煌。故宫以其独特的地位、神奇的魅力、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于1961年被定为国家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应海内外读者的要求,《中华文物》版自本期起特辟《紫禁城宫殿》专栏,连载北京故宫博物院专家撰写的文章,介绍故宫丰富的古代建筑艺术,敬请读者留意。 紫禁城由来及概貌

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的中央,之所以称为故宫是因为它曾经是明清两代帝王的宫殿,现在是故宫博物院所在地。它的城垣高10米,四隅有角楼,城有四门。城中建筑多覆以黄色琉璃瓦,城外环绕着52米宽的护城河。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通过观察天体,发现以北极星为中枢的紫微星垣的位置恒居不变,是星辰的中心,故而把“天上君王居住的天宫”称作“紫微宫”。

封建皇帝“拥有天地”,住所是戒备森严的“禁地”,因此人们把围以高墙的皇帝居住地称为紫禁城。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明朝仿效都城南京宫制在元大都遗址以东建造宫殿,永乐十八年底正式建成,就是北京的紫禁城。次年,明迁都北京。此后五百年间,皇宫紫禁城成为明清24位皇帝临朝为政和日常生活的地方。 清代对明宫进行了修缮和重建,并更改了一部分宫殿的名称。至今仍保持原有的规模,共有建筑980座,8700余间,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

紫禁城建筑以午门、太和门、三大殿、乾清门、后三宫、坤宁门、钦安殿、神武门为中轴线。此线向南、北延伸,正是当时北京的南北中轴线。城内则以乾清门为界,南为外朝,是皇帝举行隆重典礼的地方;北为内廷,是皇帝、后妃们日常生活的地方。宫殿中的正殿均坐北向南,以南为前,以东为左。紫禁城内,中轴线两边的建筑布局层次分明、主体突出、对称均衡、动静结合、完整统一;集中体现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反映了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紫禁城内最高建筑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上有5座门楼,俗称五凤楼,两翼城楼如雁翅,又称为雁翅楼。墩台平面成“凹”形,开阔而庄严,气势浩大雄伟。正中的门楼面阔9间,进

深5间,象征古代帝王位处九五至尊,是紫禁城内最高的建筑。门楼上左右有钟鼓亭。李自成攻北京就是自此进入紫禁城的。

午门内是规制严整的广场,五座雕栏玉砌的内金水桥横跨内金水河。站在桥上凭栏东望是高大的协和门,门南北共22间庑廊(正殿两侧的房屋),那是昔日的内阁公署所在地。内阁是明清两代设置在宫中辅佐皇帝办理国家政事的机构。主要职责是草拟和传达皇帝的诏令、批阅和进呈官员的奏章文书,曾经有很大的权力。

与协和门相对的西面是熙和门,它的北侧庑廊是原来的翻书房(负责满汉文互译的工作);南侧庑廊为起居注馆(记录皇帝的言行)。午门正北的太和门是紫禁城内最大、最华丽的门。太和门是明朝“御门听政”的地方,皇帝在此亲自接受臣下的朝拜、上奏,并颁发诏令、处理政事。太和门东西两侧的昭德门和贞度门的两门庑是侍卫们值班休息的地方。

太和门内东庑中的高大殿宇是体仁阁,是三大殿的陪衬建筑,后来是内库缎库。清朝曾经在此处进行御试和宴请文人。太和门内西庑是各内库所在地,其中弘义阁与体仁阁相对。与左翼门相对的是右翼门。这些建筑及其南北的配房是紫禁城内库中的银库、皮库、衣库和茶库。 故宫外朝三大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