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同步练习:第6单元 苦斋记 下载本文

第四单元 推荐作品

一、课内双基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峭(xiāo)壁 岩崿(è) 臼(jiù)中 ...B.黄蘗(bò) 苦楝(jiàn) 苦杕(dí) ...C.葴(zhēn)芑 槠(zhū)栎 槚(jiǎ)荼 ...D.滵(mì) 窊(wā) 荑(yí)实 ...

【答案】 C(A峭:qiào;B楝:liàn;D荑:tí)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 受到 .B.莫不族布而罗生焉 罗列生长 ..C.其中多斑文小鱼 那里面 ..D.则拊石而和之 应和 .【答案】 D(和:随着唱)

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和例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莫不族布而罗生 .

A.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B.虽然,每至于族。 .C.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D.族庖月更刀,折也。 .E.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答案】 D(都当“众”讲)

4.下列句子中的“之”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食之可以清酒 .②心之官则思 .

③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④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⑤宋何罪之有 .⑥怅恨久之 .

A.①③/②④⑤/⑥ C.①③/②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答案】 C(代词/结构助词“的”/宾语提前的标志/音节助词) 5.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1 -

A.覆之以茆 C.籍柔覆温之躯

B.燕坐于华堂之上 D.颠沛生于不测

【答案】 D(A.茆通“茅”,B.燕通“宴”,C.籍通“藉”) 6.下列语句中词类活用情况与其他不同类的一项是( ) A.野蜂巢其间 B.故遂择其窊而室焉 C.名其室曰苦斋 D.寝必重褥,食必珍美

【答案】 D(A中的“巢”,B中的“室”,C中的“名”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D中的“珍美”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7.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不同类的一项是( ) A.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 B.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 C.是人之所谓乐也

D.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 【答案】 D(ABC是判断句,D不是)

8.下面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苦斋记》是一篇颇为别致的书斋记,紧紧围绕苦斋的“苦”字,洒脱挥笔,但能放能收,颇有法度。内容富有辩证色彩,发人深省。

B.文章介绍苦斋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景物,“在匡山之巅”“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外而臼中。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表现了位处苦地。不仅如此,而且“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连四周的动植物都具苦性。最后指出“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颇有深意。

C.文章罗列众多植物,无一不苦,就是水中小鱼,其味亦苦。但是植物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小鱼“食之可以清酒”。文章还写道别人以游山为苦,而自己独以游乐。在无往而不苦中,主人却乐在其中。

D.文章最后指出“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说明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道理。

【答案】 D(说明了苦乐相倚,苦中有乐的道理) 二、语段精读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9~12题。

先生之言曰:“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膏粱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荼蓼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艾,

- 2 -

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籍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虽欲效野夫贱隶,跼跳窜伏,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故孟子曰:‘天之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赵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无亦犹是也夫?”

9.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夫膏粱之子 精美的食物 ..B.寝必重褥 多层褥子 ..C.颠沛生于不测 意外 ..D.出入必舆隶 仆役 ..【答案】 B(重褥:双层褥子)

10.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一旦运穷福艾.A.?

?方兴未艾?.

?能几何哉!?则乐与苦相去.B.?

?客曰,“吾去矣。”?.

?人也。?天之将降大任于是..C.??鲜支、黄蘗、苦楝、侧柏之木?于是..?药苦口利于病?良.D.??有以也。?古人秉烛夜游,良.

【答案】 A(两个“艾”都当“停止”讲)

11.下列对《苦斋记》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巧妙地抓住一个“苦”字,作为贯穿全文的脉络,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足之所至,无往而非“苦”也。

B.“情缘景生”“景与情会”,前一部分的事、景与后一部分的情、理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C.作者运用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化景为趣,化趣为理,启发人们正确看待艰苦的环境,直面坎坷的人生。

D.文末的议论闪耀着作者思想的光辉,通俗而深刻地阐明了“苦之为乐”和“苦生于乐”的道理,认为人们的“苦乐观”和孟子、赵子的大致相同。

【答案】 D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