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7) 下载本文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7)

(一) 1900年的欧洲

1870至1871年间,意大利和德意志统一,影响了欧洲的势力均衡状况。在二十世纪初期,欧洲出现了六大强国:德意志、奥匈帝国、意大利、法国、俄国及英国。

(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

1. 民族主义(Nationalism)

(a) 从维也纳会议(1815)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4)接近一个世纪中,欧洲大致和

平,虽然期间曾发生革命和地区战争,但战事规模小,能透过国际会议或谈判方式解决。後来由於民族国家崛起,国际关系日趋复杂。民族主义偏於狭隘方面发展,更加速了国际和平及社会秩序的破坏。

(b) 民族主义是一个国家人民希望管理自己的国家并保持他们生活方式的一种愿

望。这种愿望来自爱国主义(对祖国的热爱)。欧洲国家的民族主义始於1789年法国大革命之後。欧洲国家的民族主义是很高涨的。它最初以民族统一或独立为目标,但後来却发展为民族扩张和帝国主义。

(c) 十九世纪初,拿破仑发动的多次战争导致欧洲其他地区兴起民族主义。当被压

迫的民族起来反抗拿破仑的统治时,民族自豪感和民族统一的意识便急剧发展,民族主义者的目标是争取民族自决,建立独立、统一的国家,不会威胁世界和平,比利时和希腊的独立,均为明显的例子。

(d) 在十九世纪中期,民族主义以民族独立或民族统一为目标,例如皮德蒙领导的

意大利统一运动和普鲁士所发动的德意志统一运动。

(e) 民族主义愈来愈浓厚,终於发展成一股极端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极端的民族

主义者认为他们的国家永远是正确的,往往不愿为了欧洲整体利益而同意和平解决国际问题。同时,由於存在这种极端的民族感情,那些曾被打败的国家经常试图复仇,或收回已失去的土地。例:法国。

(f) 随着时间过去,民族主义和民族报复或对外扩张等同了。

(i) 法国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失去了阿尔萨斯.洛林两省份,法国人的民族

性情变质了。法国的民族主义者除了希望领土扩张之外,还意味着民族报复。

(ii) 十九世纪後期,狭隘的民族主义者致力争取本国的光荣利益,甚至不惜诉

诸战争。例如在德意志的统一运动中,普鲁士的军事成功地在德意志民族中产生了高度的民族热诚。俾斯麦实行铁血政策,积极扩军,在威廉二世的领导下,德国人不满足於民族独立和繁荣,他们希望透过任何可行的方法以建立海外帝国和世界领导地位。

(iii) 在巴尔干地区,塞尔维亚人不仅为民族独立而奋斗,他们更希望建立大塞

尔维亚国家。俄国也利用泛斯拉夫主义为藉口,在巴尔干半岛扩张势力,导致1877年的俄土战争。

(g) 这些由民族主义引发的战争,加深了各国间的不和。每次战争後签订的条约,

往往使战败国不满,也使战胜国的野心更膨涨。二十世纪开始,民族主义发展为帝国主义。因此,领土扩张成为了欧洲列强的外交政策主题。就这样,民族主义已发展为一种威胁欧洲安全的运动。

(h) 二十世纪初,欧洲列强的民族主义反映在下列的目标上:

1.

英国:希望巩固海外市场(如中国)、攫取殖民地(如埃及)、保卫往印度的航道(故要控制地中海)、维持英国的海军优势及维持欧陆的势力均衡(如防止德或俄在欧陆建立霸权)。

2. 德国:希望向英国的工业及商业优势挑战、树立德国在中欧及东南欧的霸

权(即泛德意志主义)、占领殖民地(如摩洛哥)、建立强大的海陆军、及防止法国复仇(故德国与强国结盟)。

3. 法国:处心积累地要报复1870-71年的战败、收复阿尔萨斯.洛林及攫取

亚非殖民地。

4. 俄国:积极推行泛斯拉夫主义,对巴尔干半岛充满野心。

5. 奥匈帝国:积极向巴尔干扩张,因而与俄国的泛斯拉夫主义冲突。 6. 意大利:欲夺取殖民地以重建罗马帝国的光荣。 7. 巴尔干各国:最初力图摆脱土耳其的统治,争取独立,後来则向邻国侵略(如

大塞尔维亚运动),甚至互相残杀(如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i) 上述各国的民族主义导致下列四桩历史事件:1.大塞尔维亚运动、2.泛斯拉夫运

动、3.泛德意志/日耳曼运动和4.法国对德国的报复心态。上列事件互相激荡,遂使欧洲(特别是巴尔干半岛)的局势异常紧张。 2. 同盟政策

a. 俾斯麦的同盟政策

普法战争後,德法於1871年签订法兰克福条约,德取得阿尔萨斯.洛林,条约内容对法国非常苛刻。俾斯麦畏惧法国复兴,图谋报仇,故有此政策出现。因就事实而论,法国绝不敢与德国单独挑战,法国如欲报仇,必先与他国结盟,合力攻德;或遇德国与他国发生战争时,乘机袭击德国。因此,德国欲维持现状,一方面应设法使法国处於孤立地位,另一方面须努力调解国际纠纷,避免卷入漩涡,让法有攻击的机会。此为俾斯麦二十年外交政策的中心。

综观国际形势,列强对德均有好感。意大利不满法国的教皇,而德曾助意收复威尼西亚,德意友善为必然趋势。俄国皇室与德皇有亲戚之谊,1863年普鲁士

表示愿意出兵助俄,讨伐波兰叛乱。1870年俄德密议,允许俄国破坏巴黎条约,於黑海之北岸,重建防御工程,故此德俄关系和洽。且俄为专制,法为共和,法俄同盟似不可能。至於英国,她当时於政治上采取「光荣孤立」政策,对於欧洲任何国家,皆不肯缔结同盟。 b. 三国同盟 (The Triple Alliance) 1882年 i. 三皇同盟 1872年

1872年9月,德奥俄三国君主在柏林缔结「三皇同盟」或称「三帝同盟」,相互协定军事防御,并同意遵守善意的中立及把战争地方化,以维持巴尔干的原况。

到了1878年,三皇同盟不能维持,因奥俄在巴尔干半岛问题上意见不一,俄之南侵行动威胁近东,俾斯麦深感必须在奥俄之间选择其一,最後决定选择奥国,因奥势力较弱,易於受德影响。 ii. 两国同盟

1878年三帝同盟未有续约,德国开始作防范以应付俄国。1879年10月,两国(德奥)签订一秘密条约:两国同盟,为期五年但屡次延长,直迄至1918年时仍有效。其主要内容是:缔约国之一方遭受俄国攻击时另一方全力协助,如遭受他国攻击时则至少遵守中立,如果他国是受俄国支援而进行攻击时,另一方亦应支持。

iii. 三国同盟的形成 (The Triple Alliance) 1882年

1882年5月,意大利因感到孤立和对1881年法国占领北非的突尼西亚的仇恨,而加入了德奥集团,於是两国同盟变为三国同盟。其主要内容是:如意受法攻击,则德奥两国加以援助;如果德受到攻击,则意加以援助;如缔约国之一方或两方遭受或卷入另外两国或更多国家的攻击或战争时,则未受攻击的一国或两国应加以援助;如缔约国之一方与其他国家发生战争时,则其他国家遵守友善中立。

iv. 孤立法国

俾斯麦不愿使俄国误解,遂於1881年6月再次与俄、奥交涉,成功地缔结一项正式而秘密的三帝同盟。内容包括:

1. 巴尔干半岛划分成两个势力范围,西巴尔干(波、黑)属奥国,东巴尔干(保

加利亚)属俄国。

2. 三帝同意当巴尔干半岛上再有危机出现,互相谘询。

3. 若任何一国与其他国家发生战争,其他二帝答应保守中立。

但是因为奥俄在巴尔干的竞争日趋激烈,两国关系日坏,至1887年三帝同盟不能再续,但俾斯麦仍旧拉拢俄国,希望维持两国友谊。1887年6月俄德签订一项秘密条约,称为「再保条约」,其主要内容为:缔约国之一方如与第三者交战时,另一方遵守友善中立;双方致力於维持巴尔干半岛的现况和德国承认俄国在保加利亚享有的优越地位。 v. 同盟制度的崩溃 1890年以後,俾斯麦利用结盟维持和平的政策终告失败。同盟制度的失败原因是:

1. 1889年,德皇威廉二世即位後,决定不再与俄国续定「再保条约」,俾斯

麦与他政见不同,於1890年被迫退休。由此以後,德俄关系日渐疏远。 2. 俄法关系日趋改善,德未能阻止。其时,俄国正需外资整顿军备,发展工

业和完成西伯利亚铁路,法国见机予以财政缓助,以拉拢俄国,为以後两国的军事协约作出准备。

3. 泛斯拉夫运动令奥俄在巴尔干半岛的地位益形对立。

4. 英国在外交上深感德国的威胁,决定结束过去的不结盟外交方式。

5. 意大利已对突尼西亚失去兴趣,反之希望得到法国的支持征服北非的黎波

里,故此法意关系日见改善。

c. 三国协约 / 三国协商( The Triple Entente) 1907年 i. 法俄同盟 / 两国同盟 1894年

法俄关系在1890年代早期逐渐得到改善。其时,俄国正需外资来整顿军备,发展工业和完成西伯利亚铁路的庞大工程,法国见机不可失,即予以财政上的援助,藉以拉拢俄国。加之,俄法对三国同盟均感威胁,特别是德国在军事上的威胁,两国遂於1894年1月签订秘密条约「法俄同盟」,主要内容为如果法国遭受到德国或在德国支援下的意大利进攻,俄国竭力支持法国;假设俄国遭受到德国或在德国支援下的奥国的进攻,法国竭力支持俄国。

ii. 英法谅解 / 挚诚条约 1904年

1904年以前,英法本是在亚洲和非洲殖民竞争的老对头,特别是自从1882

年两国为埃及和苏伊士运河更是交恶甚深,而1898年更因在非洲竞争而有法超达危机,後来法国放弃此部分,英法关系才有改善。另一方面,德国的海军和工业发展迅速,英国也感觉到素以自豪的海外殖民地和海军实力渐受威胁,而自从1901年爱德华七世执政後,对法较为友善。

英国当政者逐渐觉得光荣孤立并非善策,1902年英终於摆脱孤立,与日本签订英日同盟,其主要内容为中国及朝鲜独立,日本在朝鲜有特殊利益,如果缔约国的一方与第三国发生战争时,则另一方遵守中立;但如有他国参加战争时,则另一方亦加入战团。这个以维持远东现况的盟约减轻了英国在亚洲的负担,但也表明了英国的力量是不足以独力维持其世界性的利益。

而英国亦准备在欧洲谋求改善关系,三国同盟与法俄同盟令英国在欧洲陷於孤立局面,为要保护自己的利益,英国亦须选择盟友。

1904年,英法两国达成谅解,签订挚诚协定。其主要内容是法国承认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