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
肿瘤放射生物学
一、名解
1、核反应:指在具有一定能量的粒子轰击下,入射粒子(或原子核)与原子核(称靶核)碰撞导致原子核状态发生变化或形成新核的过程。 2、核衰变:原子核自发射出某种粒子而变为另一种核的过程。 3、半衰期:放射性核素衰变其原有核素一半所需的时间。 4、原初效应:指从照射之时起到在细胞学上观察到可见损伤的这段时间内,在细胞中进行着辐射损伤的原初和强化过程。
5、继发效应:是指在原发作用发生的基础上,因原发作用形成的各种活性基团不断攻击生命大分子,导致生物显微结构的破坏,继而发生一系列生物学、生物化学的损伤效应。
6、直接作用:电离辐射的能量直接沉积于生物大分子,引起生物大分子的电离和激发,破坏机体的核酸、蛋白质、酶等具有生命功能的物质,这种直接由射线造成的生物大分子损伤效应称为直接作用。 7、间接作用:电离辐射首先作用于水,使水分子产生一系列原初辐射分解产物(H·,OH,·水合电子等),再作用于生物大分子引起后者的物理和化学变化。
8、确定性效应:指发生生物效应的严重程度随着电离辐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加的生物效应。这种生物效应存在剂量阈值,只要照射剂量达到或超过剂量阈值效应肯定发生。
9、随机性效应:指生物效应的发生概率(而不是其严重程度)与照射剂量的大小有关的生物效应。这种效应在个别细胞损伤(主要是突变)时即可出现,不存在剂量阈值。
感谢下载载
精品
10、辐射旁效应:电离辐射引起受照细胞损伤或功能激活,产生的损伤或激活信号可导致其共同培养的未受照射细胞产生同样的损伤或激活效应,称辐射旁效应。
11、十日法规:对育龄妇女下腹部的X射线检查都应当在月经周期第1天算起的10天内进行,以避免对妊娠子宫的照射
12、复制叉:DNA在复制时复制区域的双螺旋解开所产生的两条单链和尚未解开的双螺旋形成的“Y”形区。
13、半保留复制:一个DNA分子可复制成两个DNA分子,新合成的两个子代DNA分子与亲代DNA分子的碱基顺序完全一样。每个子代DNA中有一条链来自亲代DNA,另一条链是新合成链,这种合成方式称为半保留复制。
14、分子交联:生物大分子与生物大分子发生互相连结,电离辐射作用后,可通过自由基的作用,产生DNA-DNA交联、DNA-蛋白质交联。导致DNA正常分子结构的破坏。
15、亚致死损伤修复:将预定的照射剂量分次给予,生物效应明显减轻,表明在两次照射间隔中细胞有所修复,这种修复称作SLDR 16、潜在致死损伤修复:照射后改变细胞所处的状态和环境,如延长接种或给予不良的营养和环境条件,均能提高存活率。 17、损伤的“耐受”:DNA分子的损伤有时不能立即修复。特别是在复制已经开始,而损伤又在复制叉附近时,细胞会通过另一些机制,使复制能进行下去,待复制完成后,再通过某种机制修复残留的损伤。复制时损伤并未消除,故称“耐受”。
18、原癌基因:在正常细胞内,调控细胞增殖和分化的重要基因,当
感谢下载载
精品
受到物理、化学、病毒等生物因素作用被活化而失调时,才会导致正常细胞的恶性转化。
19、放射治疗:是一种局部治疗方法,是利用放射线对肿瘤进行照射,通过剂量的累积使肿瘤组织发生一系列化学、物理及生物学的变化,导致肿瘤的缩小甚至消失,是肿瘤治疗的三大手段之一。
20、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通过使用一系列不同权重,不同照射野形状和大小,从不同方位向靶区进行分散照射的多个射线束照射技术。 21、调强适形放射治疗:在治疗的照射区体积内从三维的方向按临床治疗的要求给予不均匀的剂量分布。
22、放射治疗计划:由放射治疗医师、放射治疗物理师和放射治疗技师,根据患者的临床诊断结果,针对肿瘤放射治疗的剂量、照射野安排、射线能量的选择以及放射治疗分次情况,在实施治疗前所作出的具体计划及安排。
23、姑息性放射治疗:给予根治剂量的照射野不能消除肿瘤,患者带瘤生存,仅以减轻痛苦、缓解症状为目的的一种放射治疗手段。 二、填空
1、现代放疗技术朝着“精确定位、精确设计、精确治疗”方向发展。 2、按电离物质的能力,辐射可分为两大类: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 3、只要频率高于极限频率,即使光强很弱也会有光电流产生。 4、水的原初辐解产物: 各种自由基和分子。 5、在有氧条件下细胞放射敏感性增高
6、辐射诱导的旁效应因照射剂量和其它条件不同,可以是损伤性效应,也可以是保护性效应。
感谢下载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