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加强传媒伦理道德建设的意义
作者:赵中秋
来源:《中国经贸》2011年第22期
摘要: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论述了加强传媒伦理道德研究的重要意义。大众传播活动的迅猛发展和媒介转轨型经济下传媒的市场化取向,对市场中的商业功能的确认和追逐,媒介经营的失范等必然引发一系列伦理道德方面的问题。媒介通过反映社会舆论并引导舆论来维护和推动社会道德的进步与发展。因此,加强传媒伦理道德研究对于防止传媒的失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传媒伦理;道德建设;媒体行为 一、传媒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中的作用
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和谐文化,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和谐文化的核心是以和谐为核心的各种精神、理念、价值、信仰等思想体系,凡是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都属于和谐文化。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媒介的功能主要表现为监测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文化传递功能、娱乐功能、经济发展功能,而近年来网络的飞速发展不仅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容量和范围,也使更多的人对传媒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使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影响力不断得到加强。大众媒介不断地向人们提供关于社会上各种事件的讯息,披露一些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使社会道德规范得以巩固和加强。大众传播协调社会行动的正功能,即激励和动员群众投入当前的事件并提出对策来抵御有碍社会稳定的各种威胁,通过解释与评论防止因报道某些事件和敏感问题造成的过度刺激,将公众的注意力集中于某些事件以使之广为传扬,成为公众的议论中心。文化传递功能就是将社会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它是延续社会传统、传播社会经验与知识的一种教育功能。娱乐功能是大众传播最明显的一种功能,随着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需要娱乐,媒介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的娱乐需求得到了满足。经济发展功能,表现为大众传播媒介所提供的信息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当然,大众传媒也存在一些负功能,这些负功能主要表现为:传播者直接向受众提供虚假信息,或故意隐藏正确信息,制造混乱,误导受众,使受众受其影响而做出错误判断或采取错误行为。加强媒介伦理道德建设对于克服和抵制媒介的不良道德行为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加强传媒伦理道德建设有利于提高媒介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
问世半个多世纪的信息技术、电脑网络为人类创造出一个崭新的环境。网络的出现,宣告着人类信息时代的真正到来。它消除了人类跨地域沟通的“时障”,拓展了人类交往的空间,使人类的沟通方式发生了一场深刻的革命。在网上,道德对人的约束力不强,外在的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的制约也不大,那些掌握了一定网络技术的人将违反道德规范的网上活动视为乐趣。目前网上的道德规范不具有强制性,只能靠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无法监督网上人是否遵从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道德规范,有人说“网络社会是人类为自己开拓的另一个生存空间,这个崭新的虚拟世界,基本上还是没有法律规范,没有道德规范的无序社会”,面对网络存在的诸多伦理道德问题,传统道德已经明显不适应现代网络社会的发展,因此,加强网络伦理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
三、加强传媒伦理道德建设有利于防止传媒的道德失范
当前,传媒伦理道德失范的表现主要是有偿新闻屡禁不止,虚假报道时有发生,低俗之风滋长蔓延,不良广告问题突出。而虚假新闻、有偿新闻和低俗之风正是传媒伦理道德失范的三大公害。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对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在新闻实践中,虚假新闻屡屡发生,令广大受众深恶痛绝。一些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利用社会赋子的注意力资源做交易,收受礼金,捞取好处,致使传媒腐败现象泛滥成灾。有偿新闻产生的原因既有新闻工作者缺乏职业道德的原因,也有更广泛的社会原因。“有偿新闻”这种新闻道德失衡与错位现象,出现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由于新闻体制改革不够完善,市场经济的影响,媒体和新闻机构把新闻产品当成商品,拿到市场上去出卖。这样大量直接或变相的有偿新闻不时出现在报纸、广播、电视中,“有偿新闻”败坏社会风气,涣散社会凝聚力,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有着极强的破坏力。面对“有偿新闻”的泛滥,中共中央宣传部、广播电影电视部、新闻出版署、中国记协号召全国新闻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新闻媒体的低俗之风,已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公害,它不仅损害群众的精神家园,污染社会风气,也损害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损害新闻工作者的形象。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坚决杜绝低俗之风。 四、加强法制建设规范媒体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