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中国社会最大弊端乃是中庸之道
开宗明义,什么是中庸之道。《现代汉语词典》中说,中庸是儒家提倡的一种主张待人接物采取调和折中的态度。在书面语中指德才平凡。而《现代汉语大词典》中,中庸是指待人处事不偏不倚,也可指不思进取,保守。或许听了这些解释,孔夫子也会摇摇头。由此引出判断,中庸之道是否应该提倡的标准,是否更有利于中庸之道的传承和社会的发展。
从中庸之道的传承上看。中庸之道究竟该做何解释,自古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答案,或者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林语堂早年反对中庸,但是20世纪30年代开始,他却又开始提倡中庸之道,他说中庸之道是一种近情精神即:事理通达,心平气和。也有人对中庸之道更为全面的解释,说中庸之道包括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五达道、三达德、九经等。
其实,中庸之道乃是中国产生劣根性之首,提倡相同的价值观,并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即使给中庸之道来个正本清源,提倡中庸之道,是否还要批批鲁迅的观点,改改现在的《汉语大词典》呢?那岂不耗费人力物力来提倡一种本来就存在的价值观呢。
所以,无论是从中庸之道的传承还是从更有利于现代社会的发展看,中庸之道都不应该提倡。并不是想否认中庸之道有其积极意义,而是想说,应该先对其精神理解透彻,并考量其对社会发展的负面作用后再做决定,现代社会该不该提倡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孔子提倡子思阐发的,所谓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达到太平和合的一套理论。所谓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
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具体内容五达道、三达德、九经等,主要原则慎独自修、忠恕宽容、至诚至性,检验标准抽象标准和具体标准,知行方法是知行合一,主要途径是礼教,
而中国资改市场化社会的三十年,不仅不能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不能自我监督、不能自我教育、不能自我完善,不能把自己培养成具有理想人格,不能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更不能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何谈五达道、三达德、九经等,资改市场化社会三十年,提倡的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什么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等,统统全是瞎话。什么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统统抛至九霄云外。
中国资改市场化社会三十年的真实现状是:谎言真理化;剥削合法化!百姓无产化;人间在分化!工人雇佣化;官员在腐化!贪官洋人化;社会丑恶化!官员出国称考察,老板偷税称办法,官商交易称扶持,公费读书称投资,圈地倒卖称开发,送钱送女作报答,倒卖国企称改革,黑金外流称搞活,国家损失称学费,易地为官称处罚。楼堂馆所给你盖,征地圈地送老外,妻儿娇妾居欧美,美元滚滚汇海外。
中国资改市场化社会三十年非常混乱。市场化中社会上的人,什么违背良心的事都可以做出来,什么扭曲事实的事都可以说出来,资改市场化人表情肮脏,人类脆弱的虚荣和日益膨胀的嫉妒心灵已经达到了巅峰。日本侵华的血泪史,欧
美支持藏独,法国破坏奥运,肯德基照样横行,日本汽车照样霸道,法国货依旧在获取暴利,死去的数千万烈土。举刀刺向别人,永远不知痛。不读历史,就不会知道中国人民受过的灾难,人的本性原本善良,可还是愚昧。资改派欺压自己同胞,残忍之极;外国人欺压自己同胞,却软弱无力了。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端看中国,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精华与糟粕共存。何为精华?何为糟粕?人们所见不同,形成不同看法。一般人看问题是从对自已有利为好、无利为不好开始的。站在客观公正对人类和社会向好的方向发展的角度出发,才能较为公正分辨中国传统文化中,何为精华、何为糟粕。
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是中国的封建殖民化。而维护封建殖民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孔孟之道。由孔孟之道形成的儒家文化,统治中国社会几千年。封建思想的烙印深深烙在每个中国人心上。中国人从古至今企盼的只是一个好皇帝、一个好朝廷。
岂不知:没有一个好的社会体制、再好的皇帝也会变坏,毛泽东和共产党好不容易建立的社会,不就很快让资改派毁于一旦,这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
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的最大弊端是吏治腐败,资改派专制是产生吏治腐败的根源。专制的资改派社会体制,使在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徘徊。资改派一边搞改革、一边把自已放在人民的对立面。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端看出中国社会体制的弊端。从中国社会体制的弊端可以看出,中国人深受传统文化弊端的荼毒而不知醒悟。
在中国讲的是为人处世。一个人要想立身社会,重要的不是他的才能,而是被历代文人政客视为生命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封建社会维护稳定和维护人与人之间人际关系的重要精神支柱。
可以说;没有中庸之道就没有封建社会的稳定和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
当今中国社会并没有从根本上走出封建社会专制的阴影。中庸之道还是当今绝大部分中国人奉行的法宝。忍辱负重、忍让,在能忍者自安,知足者常乐的中庸之道思想指导下,人们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是当代中国和中国人落后于世界大国的主要原因。
中庸之道是要求人安分守己,并且在任何时候都保持中庸,不要锋芒毕露,这样不适合资改时代的发展,新时代需要的竞争力、创新能力,而中庸之道会埋没人的创造力、使人丧失掉竞争力,中庸之道只适合在等级森严的中国古代社会。
“中”自然是中间、不偏不倚;“庸”是指平常、或者不高明的意思。如:庸人,就是平常人。“庸医”、“庸才”是指不高明的医生和人才。“之道”是指这样的思维方式、处世哲学。
所以,中庸之道实际上就是向人们倡导不偏不倚、调和折中,四面奉承、八面玲珑,见人未说先笑、点头哈腰的市侩哲学,以及不为人先、庸庸无为,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个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倡导人人向往私心严重的处世之道。
如果都按中庸之道行事,人们之间都当面说人话、背后说鬼话,谁也不得罪谁、明哲保身、但求无过,那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原则而言;中国不大乱才真是见鬼了。重庆打黑除恶两重天,恰恰就是打黑除恶之前,倡导中庸之道行事后的恶果。
如果人们不管作什么事都力求中庸,那么这个社会还有什么生气和创造力。社会前进的步伐也只能停滞不前了。
不提倡中庸之道,并不意味着反对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同在一个世界,
倡导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应该宽以待人、严与律己;心胸要坦荡、能容纳百川,大事必须要讲原则,小事定要讲风格、讲包容。这和中庸之道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在中国复杂尖锐的阶级矛盾社会中,决不应提倡中庸之道。恰恰相反,必须旗帜鲜明的反对中庸之道,而当今中国社会最大的弊端,恰恰正是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正象鲁迅所批判的那样:“惰性有两种表现状态:一是听天由命,二是中庸”。
中庸——中间
平均——均衡
可是有一点,一谈起 中庸 二字,人们很容易就会和现今社会中的一些“现象”联系起来。
在中庸之道的影响之下,中国人变得练达而城府。大智若愚而难得糊涂。更不要说,明哲保身的见风使舵了。
中庸之理念,使中国人都变成了机会主义者。自私而狭隘,卑劣而委琐。
模棱两可,难以看清的永远是中国人。对待任何事都可谓是三思而行,量力而为之。当然对待大是大非则更是举棋不定而优柔寡断的难以了断。也从而就有了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中庸之境界。
这是“中庸”吗?
看完楼上的介绍,大家肯定认为这并不是孔夫子所说的“三达德”、“五达道”的中庸。
可是,中庸 所包含的折中、中立的精神,难免被人们影射到为人处世的练达而城府,各人自少门前雪。
何谓 中,由 中的——》中政——》中德——》中礼。
具体来说,儒家的“中”以什么为标准呢?按照孔子、荀子等的说法,这个标准就是“礼”。
中庸之道应不应该提倡(续)历史系四辩陈词(辩题:中庸之道应当提倡)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 对方今天的表现非常精彩,但是我方仍不得不指出对方辩友始终没有搞清楚的几点。 显然,我们就发现对方陷入了一个悖论。对方今天是中使静止地看中庸之道,对方一味说中庸之道的内在逻辑不好,可却忘了中庸之道也在发展,对方一味说中庸之道在历史上不好,但却犯了以今人的眼光看古人的毛病,这是不能让人信服的。 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