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发展现状论文 下载本文

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发展现状论文

摘要:全民健身是后奥运时代作为重点工程推进的群众体育工作,涉及全体人民切身利益的保障和体育权利的享有。是增强整个民族身体素质的良策。

后奥运时代的到来,一些省市开始筹备建立体育志愿相组织,制定志愿者的选拔培养和方案。志愿服务不仅仅服务于竞技体育领域,也开始服务于全民健身活动。因此,笔者基于全民健身大背景下对均等化的现状分析,以期对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化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均等化和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内涵

均等化是实现平均的一个完整的动态过程,而非一个绝对平均和静态均等的状态。本文的均等化特指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领域,而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是公共体育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供给的非排他性,强调公平和均等,要充分保证人人享有基本的体育权利,还有需求的导向性,即公共体育的投入、运行管理均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多样性公共体育需求为目的。

科道·安南强调志愿服务是计报酬的情况下,基于道义、信念等,贡献个人的时间和精力,为改进社会而进行服务。笔者认为,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是指在全民健身大背景下,志愿者出于自愿的意志,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体能和财富等优势,不以报酬为主要目的,而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己任,从事与全民健身相关的志愿服务活动。

二、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均等化的解读

萨缪尔森的公共物品非排他和非竞争理论也同样适用公共服务中,体育志愿服务作为一种需求面广,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都很强的准公共物品,其供给应采用政府搭台,体育志愿服务组织参与,市场补充调节的模式。为满足全民健身的需要,为不同人群提供相匹配的志愿服务。从而为全民健身做好保障。

三、我国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非均等化的现状及分析: 1.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组织与参与者总量少:截止《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颁布之时,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认证人数超过100万,但却远低于发达国家。美国1994 年就拥有 2000 万社区体育志愿者;英国 1996 年有 150 万大众体育志愿者;德国体育俱乐部的志愿者高达300 万。因此均等化视野下总量不足是我国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第一个现状。

2.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信息不对称。笔者将信息不对称理论迁移到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它是由于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信息在不同时间,不同区域,不同人群之间存在差异,导致志愿服务出现非均等化的状况。例如目前尽管北京、广东等13个省市和8个城市均已颁布了志愿服务地方性法规。但是在政策法规的宣传,报道群众体育志愿服务动态信息,深入基层进行志愿服务,志愿服务组织信息平台建设等方面却存在时间延滞,宣传半径有限,信息对象不全面等现象。从而导致群众在体育活动中很难获取有效服务渠道,这些信息不对称的局面将对志愿服务质量的提升和均等化的实现产生很大障碍。

3.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供给“东沛西乏”。我国地域辽阔,东西跨

度大,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东强西弱的局面。而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载体是民众体育权利的享用和财政性资金的支持。

其一,稳定且强有力的财政支持是推动全民健身志愿活动的有利保障。首先从财政资源的东西分布看,东西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发展差距明显。

其二,在东部地区,全民健身志愿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并收到很好效果。如2012年,广东省已成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近千支,组织优秀运动员、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进社区、进农村开展体育健身展示、体质测试等全民健身活动,并向群众讲解体育健身知识、推广健身方法,普及科学健身理念,引导广大人群众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广大西部地区,全民健身运动普及程度不高,活动举办较少,全民健身还只是停留在文件的通知阶段,辐射面还仅限于西部区域中心城市,参与人数较少,志愿服务质量较低。

4. 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城乡发展不均。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在广大农村地区,群众在体育意识和体育技能上薄弱,乡村体育场地明显偏少,在我国现有体育场馆中,仅有8%左右分布在乡(镇) 村。场地设施的严重不足,导致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缺失。另外,在本来就失衡的城乡体育公共服务能力的基础上,政府的体育经费支出依然是“重城市、轻农村”。据不完全统计,2012 年国家体育总局对占总人口 50.32%的农民群体所提供的体育经费不足群众体育经费的 20%。众多因素的叠加,使得广大农村地区尚未形成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