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 36 -
作业 回家试着溶解一些物体,观察现象。 板书设计 它们去哪里了 教学反思
- 37 -
年级 教学内容 一年级 学科 科学 1.7 认识一袋空气 课时 1 经过本单元前6课的学习,学生从关注周围的物体开始,逐渐学会用适当的词汇描述周围的事物,逐渐形成描述物体特征的能力,形成了对物体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已经学会了对物体轻重、形状等属性的描述,在本单元学情分析 卡站了对水这一物质的探究,掌握了通过比较认识物体特征的研究方法。本课将试着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研究方法,用科学词汇从不同方面描述另一类物体“空气”的特征。 科学概念目标 1.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2.与木块、水相比,空气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进一步运用感官,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空气的特征。 教学目标 2.空气的一些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描述的。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学生对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2.意识到可以利用所学的方法研究未知事物。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空气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 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与其他物体相比有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虽然空气是看不见的,但是课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教学难点 学生准备:透明塑料袋、扎塑料袋的皮筋、透明烧杯或塑料杯、学生活动教学准备 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单(用于单元知识总结)。 - 38 -
教学过程 一、聚焦 二次备课 1.导入:回想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用到了哪些研究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总结出利用感官或借助一些简单的工具进行对比观察的方法。 2.提问:回忆一下,在本单元中我们学过哪些描述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 (教师出示前面几节课的班级记录单) 设计意图:用曾经在本单元中学过的描述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如颜色、气味、轻重、形状、是否透明、是否流动等来研究今天的主题——空气。 二、探索 (一)指导学生收集一袋空气,并进行观察。 (教师出示一个空烧杯或一个空玻璃杯,让学生观察) 1.提问:老师的玻璃杯中有什么呀?真的什么都没有吗?再想一想。 设计意图:用身边的事物对学生的前概念进行探查,同时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2.教师引导:你们真聪明!杯子里面不是空的,里边盛满了空气。 (板书:空气) 设计意图: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让他们知道空气虽然是看不见、总被我们忽略的,但我们的周围充满空气,我们离不开空气。 3.教师提问:你认为空气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就用本单元学过的方法认识它吧!(引导学生说出“空气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很轻”……)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步步引导,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 - 39 -
趣,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4.提问。 (1)要想研究空气,你有什么好方法吗? 设计意图:首先使学生意识到研究需要有明确的方法(但这个问题比较笼统,只是为了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印象),用提出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同时在学生交流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和倾听习惯。 (2)空气在空中我们怎么研究呢? 设计意图:将问题缩小,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 (3)我们想一想用什么办法可以把它“逮”住呢? 设计意图:问题更加具体!通过交流,使学生的思维更有指向性,便于实现学习目标。 (4)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塑料袋儿,看一看、想一想,你有好的办法了吗? 设计意图:问题指向到一个具体的方法。使学生的研究落实。 (5)我们“逮”到了空气,你将怎样用学过的方法去观察空气的特征? 设计意图:研究材料的问题已经解决,下边的问题指向我们研究的目标——观察空气的特征。 (二)指导学生将空气与水和木块进行比较; 1.提问. (1)可以用什么感官来观察空气? 学生可能会想到用手“摸一摸”“捏一捏”,用眼睛“看颜色”“形状”“是否透明”用鼻子“闻”等。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贴:眼睛、鼻子、手,同时进行闻和摸的安全教育) (2)引导:本单元我们曾经研究过什么物体呀? 设计意图:用问题引导的方式,使学生回忆之前研究过的专项——“水”。也暗暗地提示学生回忆研究水时用的研究
- 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