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虹口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含答案) 下载本文

的品格。如果不能选好合适的人,那么将会造成大的损失,君王再贤明有能力也没有办法。方苞在此委婉地劝谏君王用人要谨慎。

辕马说(译文) 方苞

我出行边塞,乘坐着马车,见到负辕的马而有所感慨。

过去的马车,只有一根车辕而两边各驾一匹马,现在的马车由一匹马夹在车辕当中,脖子套着缰绳,背上绑着皮带,胸和臀部也被勒紧。当它爬坡时,气喘吁吁汗流浃背才能拉动车轮前进;当它下坡的时候,又要收紧大腿紧攒四蹄才能抵住车辕不致倒伏。赶车的人用鞭子抽打勉励它前进,用棍棒枝条来催促它从深陷中拽起车来。如果车登上高处而翻倒了,筋断骨折是无法避免的,然而在前面引路和在旁边副驾的马是不会帮助它驾辕的。它渴了到溪边饮水,卸驾之后到槽枥去吃草料,则常常在众马之后。

唉!马的责任有比驾辕更艰巨的吗?然而马的德性和能力,不经过驾辕试用是分辨不出来的。马和自己所承担的责任不相称,那么即使是善于驾车的人也不能调教好。劣马,力量又不能胜任。狡黠而脾气不好的马,容易受惊出事,有的甚至行走在平坦大道上都会因惊蹶而翻车。让它拉车上坡就像跛的一样,下坡则又像山林崩塌,遇见泥泞陷入其中,常常使自己困在车辕中,而其余的马也受到牵制。唉,驾车的人选辕马一定要慎重呀! (1)考查正确使用虚词,要结合语境准确分析。

(2)考查表现手法,要结合句子中的描写特点,指出表达效果。 (3)考查翻译句子,要抓住关键词、句式,落实字字对译。 (4)考查把握文意,要仔细比对选项内容。

(5)考查理解作者写作意图,要结合文章采用的手法和关键语句来具体分析。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如下几点:

第16页,共25页

(1)留:把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朝代、年号、人名、地名、物名、器具、官职、职称等)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保留不译。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中的“文惠君”。

(2)补:指将文言文中省略的地方恰当地补出来,将数量词和分数相应部分补足。如:“果地震陇西”中省去了“于”。

(3)删:指将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词删去不译,如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有些关联词语、结构助词以及偏义复词中的陪衬部分都可略去不译。

如:“夫六国与秦皆诸侯”中的“夫”可略去不译和“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中“往来”是偏义复词,陪衬部分“来”,也没有必要译出。

(4)换:指如果古文中的单音词现代汉语变成了双音词,古文中的单音词在现代汉语变成了另外一个单音词,古文中的词语在现代汉语变成了另外一个词语,古文中的说法现代汉语变成了另一种说法,翻译时都应换成现代汉语。另外词类活用词应该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也应换成本字。

如:“乃使蒙恬北守藩篱”中的“藩篱”应译为“边防”。“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万钟”应译为“高官厚禄”。

(5)调:即有些句子(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互文见义语句等)在翻译时词序或语序需要调整,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如:“何谓得之于心”应翻译为“什么叫在心里得到它呢?”;“石之铿然有声者”应翻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

(6)贯:即意译。所谓意译,就是在不违背原文意思的前提下,按照原文的意思用比较准确的现代汉语将其翻译出来。因为古代汉语有些句子中的某些词语,在现代汉语里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或者句子的结构,表达方式比较特殊,如果用直译的方法,译出来以后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所以,只好采取

第17页,共25页

意译的办法。

如:“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这个句子中的“开张”是扩大的意思,“圣听”是对皇帝听闻的一种尊敬的说法,现代汉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只能根据原文的意思来翻译。整句话可译为“确实应当广泛听取群臣的意见,用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

7.【答案】手掌的一部分,比喻手机是现代人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承载也泄露着现

代人身体和心灵的秘密。;该段论述了现代人对手机的依赖(或手机控制了现代人的生活),为下文论述微信朋友圈能重建流动的“熟人社会”作铺垫。;刹那的决定(一键认证,本能式的),免费的,没有情感深度上的需求与考验(不需要用传统的情感去衡量情感的深度)。;C;①第二人称以及“我们”的使用,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了说理的说服效果。

②多用排比罗列生活常见现象,增强了说理的可信度与力度。 ③运用类比、比喻,增强了说理的形象性。

④语言活泼略带调侃,也使得作者的说理容易在会心一笑中得到接受。 【解析】

(1)理解“掌纹”在文中的含义,要准确解释句子采用的修辞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手机像掌纹一样镶嵌在现代人的手掌中”,把手机比作掌纹,是手掌的一部分,写出了手机是现代人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成为泄露现代人身体和心灵秘密的重要‘试金石’”,指手机承载了现代人身体和心灵的秘密。 (2)分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进行概括。内容上概括段意,根据本段中“暴露出手机对于个体的宰制力量”“它每时每刻地伴随我们,在给我们提供方便的同时控制我们”,可以概括为:现代人对手机的依赖;从结构上看,要分析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本段为下文分析“但‘朋友圈’以一种隐匿的方式悄悄地将‘熟人’接回来了”做铺垫。

(3)结合句子分析概括以数字化的方式将朋友进行再定义的特征。从“一键认证的,是本能式的”看,是刹那的决定;从“因为免费,所以在加‘朋友圈’的时候,我们几乎不再用传统的情感去衡量这种情感的深度”看,是免费的,没有情感深度上的需求与考验。

(4)A.“是因为它剥夺了闲暇,谋杀了自由”错,原文第一段“对闲暇无情的剥

第18页,共25页

夺和对自由温柔的谋杀,这一切恰是以闲暇和自由的名义进行的”,强加因果。B.“为朋友圈重建流动的‘熟人社会’提供了可能”错,原文第三段“现代都市是一个陌生人社会,但‘朋友圈’以一种隐匿的方式悄悄地将‘熟人’接回来了”,选项强加条件。C.正确。D.“手机使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会交往呈平面、浅表、碎片化趋势”错,原文第五段“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会交往呈平面的、浅表的、碎片化趋势”,偷梁换柱。

(5)可以从修辞、采用的人称、语言的风格入手,分析语言上的特点,并指出其表达效果。从“就像烟瘾者的香烟不能离手一样”看,采用了类比,从“手机像掌纹一样镶嵌在现代人的手掌中”看,采用了比喻,强调了手机的重要性,让说理更加形象生动;从人称的使用上看,“我们知道朋友的生活”“你仅仅是‘认识’他或她而已”看,采用了第一、二人称,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增强了说服力;从语言特点上看,“你不能掩饰说你不能喝酒,因为你喝茅台的壮举被拍摄并绘声绘色地描述;你不能撒谎说你不在广州,因为你刚刚上传了‘小蛮腰’前的留影”,语言活泼略带调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案:(1)手掌的一部分,比喻手机是现代人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承载也泄露着现代人身体和心灵的秘密。

(2)该段论述了现代人对手机的依赖(或手机控制了现代人的生活),为下文论述微信朋友圈能重建流动的“熟人社会”作铺垫。

(3)刹那的决定(一键认证,本能式的),免费的,没有情感深度上的需求与考验(不需要用传统的情感去衡量情感的深度)。 (4)C。

(5)①第二人称以及“我们”的使用,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了说理的说服效果。

②多用排比罗列生活常见现象,增强了说理的可信度与力度。

第19页,共25页

③运用类比、比喻,增强了说理的形象性。

④语言活泼略带调侃,也使得作者的说理容易在会心一笑中得到接受。 (1)考查理解比喻的含义,要结合句子具体分析。 (2)考查分析段落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入手分析。 (3)考查概括信息,要准确筛选句子。

(4)考查理解文章内容,要仔细与原文比对选项内容。 (5)考查鉴赏语言,要从修辞、人称等角度分析。 论述类文本、实用类选择题要用好比对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 (1)比对词语

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因此,比对的第一层是词语比对,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 ①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

②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 ③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2)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比对词语,重点考查的是否读准、读懂了信息;而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

第20页,共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