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 题库 下载本文

综合自然地理学

一、名词解释

1.自然地理环境(P25):是由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和动物界在内的许多组成成分或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2.自然综合体(p22):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的各种现象和过程不是简单汇集在一起,或在空间的偶然结合,而是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情况下,形成一个特殊的自然综合体或自然地理系统。 3.地理耗散结构(p25):在远离平衡的条件下,借助于外界的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而维持的一种空间或时间的有序结构,随着外界的输入而不断变化,并能进行自组织,导致体系本身的熵减少。 4.风化过程(p34):裸露地表的岩石在各种破坏营力的作用下,其内部性质发生机械的和化学的改造和变化。风化作用的结果,使坚硬的岩石称为松散的物质,增强了透水性和通气性,矿质养分元素以可溶性盐的形式被释放出来,并形成一些次生的黏土矿物,为土壤的形成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5.地域分异(P42):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及其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在地表按一定的层次发生分化并按确定方向发生有规律分布,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称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6.纬度地带性规律:指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自然要素以及自然带大致沿纬线方向带状伸展并按纬度变化方向逐渐更替的分布规律。其形成原因是地球球形体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在各纬度分布不均;各纬度热量条件的差异,使受其影响的自然地理现象也按纬度分布。 7.干湿度地带性规律(P51):干湿度地带性规律是指广阔大陆的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及其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以周边海岸带为起点,越向大陆腹地而越干旱的多辐合模式。 8.垂直地带性(P60):垂直地带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及其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大致沿山地等高线方向延伸,沿垂直方向随地势高度发生带状更替的规律。 9.带段性(p49):是指一定的非地带性区域单位内的地带性分异。带段性不是整个大陆的地域分异而是大陆内部的非地带性区域的地带性分异,它所形成的自然带或自然地带不能横跨整个大陆,而仅为该纬度相应的自然带或自然地带的一段,故称为带段性。带段性在中纬度大陆的东岸、西岸、内部的表现最为典型。 10.省性(p54):即地带性单位内的非地带性分异,尤其偏重于自然地带范围内的非地带性分异。

11.自然区划(p75)按照区域的内部差异,八自然特征不相似的部分划为不同的自然区,并确定其界线,进而对各自然区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按其区域从属关系,建立一定的等级系统。这种地域系统研究法,就是自然区划。 12.综合自然区划(p75):从自然环境的综合特征,即各自然地理成分相互关系的性质和特点出发,依据整体景观差异进行地域区划。 13.地貌面(P108):具有相同坡向和坡度的地形面,是地貌的最小单位。 14.土地适宜性(P133):既指在土地属性不致恶化或退化的前提下,土地适宜采用一种或多15.种利用方式的广度; 也指土地对各种利用方式适宜的程度。 16.土地限制性(P133):指在某些限制性因素作用下,土地不适宜某种利用方式,进行利用非但不能获得高效益,反而将导致不良后果。 17.土地利用(P164):是人类根据土地的特点,按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的采取一定的生物和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长期和周期性的经营活动。 18.土地覆被(P164):是指自然营造物和人工建筑物所覆盖的地表诸要素的综合体,包括地表植被、土壤、水体、沼泽湿地及各种建筑物(如道路、房屋等),具有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属

性,其形态和状态可在多种时空尺度上变化。 19垂直地带性(p60):是指自然环境各要素及其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大致沿山地等高线方向延伸,沿垂直方向随地势高度发生带状更替的规律。 20带段性(p49):是指一定的非地带性区域单位内的地带性分异。带段性不是整个大陆的地域分异而是大陆内部的非地带性区域的地带性分异,它所形成的自然带或自然地带不能横跨整个大陆,而仅为该纬度相应的自然带或自然地带的一段,故称为带段性。带段性在中纬度大陆的东岸、西岸、内部的表现最为典型。 21省性(p54):即地带性单位内的非地带性分异,尤其偏重于自然地带范围内的非地带性分异。

22自然区划(p75)按照区域的内部差异,八自然特征不相似的部分划为不同的自然区,并确定其界线,进而对各自然区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按其区域从属关系,建立一定的等级系统。这种地域系统研究法,就是自然区划。 23综合自然区划(p75):从自然环境的综合特征,即各自然地理成分相互关系的性质和特点出发,依据整体景观差异进行地域区划。 二、问答题

2.影响综合自然地理学理论体系的两大学派(P10) 景观学派和普通自然地理学派

3.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哪几个方面(P4) 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其未来变化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4.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P3)

①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球表层,太阳能的转化主要在地球表层进行。 ②地球表层同时存在着气体,液体,固体三相物质和三相圈的界面。 ③地球表层具有本身自我发展的形成物,

④地球表层互相渗透的各圈层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如水循环,化学物质循环和地质循环等。

⑤地球表层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其各部分的特征差别显著,在极小的距离内都可能发生变化。

⑥地球表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场所。 5.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类型(P32) ①分层结构 ②渗透结构

③地域结构或水平结构

6.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环境因素(P27) ①宇宙因素 ②行星因素 ③地圈因素

7.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规律(P36)

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变是具有方向性和周期性特征的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自然地理环境所有组成成分的发展都是互相联系的,自然地理环境所有组成成分的发展具有前进式的特点,发展是突跃式的而非直线过程,周期现象并不决定主要发展方向。纬度地带性在整个发展过程中起着普遍规律的作用,自然地理的发展是事物矛盾斗争的结果。 8.辐射干燥度指数的计算方法(P69)

辐射干燥指数=R/(L·r) R:年辐射差额(辐射平衡);L:蒸发潜热;r:年降水总量。 公式表明,辐射干燥指数乃是一地年辐射差额与用热量单位表示的年降水量,即蒸发该地年降水量所需的热量之比。

9.形成地域分异的两种能源和两类因素(P42) ①两种能源:太阳辐射能、地球内能。 太阳辐射能:太阳能沿纬度方向分布不均及与此相对应的许多自然现象沿纬度方向有规律的分布。这种地域分异因素,称为纬度地带性因素。

地球内能:具体表现为海陆分布、大地构造和地貌差异等导致不沿纬线方向的地域分异,其所形成的地貌分布区和干湿度分区也不沿纬线方向延伸,而呈南东-北西走向,甚至南北走向。因此相对于“地带性”因素而言,这种地域分异因素,称为非纬度地带性因素,简称费地带性因素。

②两类因素:纬度地带性因素、非纬度地带性因素。

这两种地域分异因素是地球表面自然环境的基本地域分异因素(有直接作用),它决定自然地理现象的大规模分异。在两种基本地域分异因素共同作用下还有派生的地域分异因素和地方性地域分异因素。

10.大尺度地域分异的类型(P44)

①全球性的地域分异:全球性地域分异规律有两种基本表现形式:A.全球性的地带性分异——热力分带性;B.全球性的非地带性分异——海陆分异、海陆起伏分异、大陆面积和形状分异。

②全大陆及大洋的地域分异

③区域性地域分异:地貌分异、省性、带段性。 11.山地垂直带谱的特征(P60)

①垂直带底部第一个自然带称为基带。一般来说,山地所处的纬度和干湿度地带即是垂直带的基带。

②基带与所处的水平地带的水热条件是相适应的,自基带往上各垂直地带的组合类型和排列序次也表现出与所在水平地带往高纬方向的更替方式存在极大的相似性。 ③顶带是某一山地垂直地带谱中最高的垂直地带。 ④垂直地带谱中;另一条重要的界线是雪线。

⑤森林上限是垂直地带谱中一条重要的生态界线,常称为树线。 ⑥干旱山地森林带能否出现,取决于不同高度带的水热组合特征。 12.山地垂直地带性分异的前提(P60) 山体具有足够的海拔和相对高度。 13.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基本因素(P62)

①不同纬度位置具有不同的垂直地带谱类型。

②影响垂直地带谱的山体性质主要指山体高度,山脉坡向与走向以及局部地行等。 ③山坡坡向存在阳坡与阴坡,迎风坡与背风坡的差别。

④山脉的走向和排列方式与大气环流系统相互作用引起水热分布的改变。

⑤山地的距海拔(指距水汽源地的远近)不同,垂直地带谱的性质和结构也有区别。 14.综合自然区划的方法及各自的含义 综合自然区划的方法(p82):

①古地理法:主要通过标准化石年代测定、放射性同位素分析、古地磁测量、深海岩芯采样等技术手段,研究地质历史时期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与发展,重建古地理环境结构的演变过程,并借鉴有关地质历史研究资料,探讨区域分异产生的原因及区域逐级分异产生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