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 朱自清
教学目标: 1.理清全文结构思路,理顺文章内容。
2.掌握通感手法与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把握作者表达的矛盾的思想情感,以及作者的心理情感变化;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体会作者当时颇不宁静的思想感情; 2.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提问讨论法, 讲解法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
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内容,并且重点分析文中的写景部分。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
文中那几段重点写景?
写了月下的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等五个方面,接着写了荷塘上的月色,从月光、月影到光与影三方面。运用了比喻、拟人、博喻,通感等修辞使得景色更加生动形象。六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物,有树、小路、蝉、蛙等运用了叠字叠词读起来节奏鲜明,音韵协调,富有音乐美。
好,我们一起背诵一下四五六三段。 (可以集体背诵或找同学背诵)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想想,作者在这里写的景仅仅就是为了写景吗? 不是
清代学者王国维关于文章中情与景的关系时说过一句经典的话,同学们知道是那句话吗?(“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话深刻的揭露了文章当中情景的关系。写景为了抒情,抒情离不开景的衬托,两者是相互交融,融合在一起的。那么《荷塘月色》这篇文章中,作者心中的情是怎样表现的,接下来我们跟随着作者景物描写来探索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二 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揣摩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
请同学们再次认真阅读课文,阅读时带着两个问题.
第一,找出文中的文眼。 第二,找出文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师:好,同学们已经阅读完了课文内容,那么那句话是文中的文眼呢? 张同学:“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此句是全文的“文眼。(板书:文眼)
师:嗯,很好,看来张XX阅读的很认真。请坐。
师:大家想一下,为什么作者心里颇不宁静”?结合作者自身以及时代背景谈谈作者为什么“心里颇不宁静”。文章最后写作时间1927.北京清华园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时代背景: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背叛革命,在上海制造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中国共产党,全国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国共两党最终走向了分裂。身在北京的朱自清,听到此消息时非常的震惊。蒋介石发起的清党运动使很多知识分子看清了他的面目,而积极转变,投身于共产党。而朱自清因一些原因以及对蒋介石的政策深感恐惧。没有像他们一样立刻选择了共产党。但此时,他是非常想为自己找一条出路的,但不知怎么办。这种情绪在他的《哪里走》一文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在当时他两条路都没有走,而是采取了逃避的办法。他想用超然尘世的中和主义来排遣解脱自己的不安和彷徨。《荷塘月色》便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写的。直接反映他的这种矛盾、无奈心情。)
家庭背景:作者的家庭因素也是其感到苦闷,不宁静原因之一。
他在《哪里走》:“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着我过活,我也不忍心走自己的路。“当时养一大家子人很不容易,经济负担也是很重的。
另外,现实生活中,朱自清和父亲之间关系一直很紧张。朱自清从大学毕业后不久,一直到写《背影》时的1925年,他和父亲有过一段感情的摩擦,父子之间的矛盾有时是很激烈的。他父亲一直不肯原谅朱自清的出走。 关于朱自清和父亲之间的矛盾冲突,朱自清本人在《笑的历史》[1] 中通过一个少妇的口吻,有所透露:“你有了事以后,虽统共只拿了70块钱一月,他们却指望你很大。他们恨不得你将这70块钱全给家里!”此外,关于朱自清父子之间的矛盾,关坤英在《朱自清评传》中的记述更为具体,并有史料依据: 根据已得到的材料,我们已经知道朱自清从大学毕业后不久,一直到写《背影》时的1925年,他和父亲有过一段感情的摩擦,父子之间的矛盾有时是很激烈的。他上北大的第二年(1917年),父亲的差事交卸了,一家大小断了经济来源,从此生计日艰,进而债台高筑。1920年,他从北大毕业,理所当然,他要负担家庭的经济,但是承担多少,承担有没有限度,他个人有没有独立支配经济的自由。在这些问题上他和父亲发生了一次一次龃龉。1921年暑假,他回到扬州八中任教务主任,父亲凭借与校长的私交,让校长将儿子的每月薪金直接送到家里,而朱自清本人不得支领。这种专制式的家长统治激怒了朱自清。一个月后他愤然离去,到外地执教。父子从此失和,这年冬天他不得不接出妻儿,在杭州组织了小家庭。1922年暑假,他想主动缓解和父亲的矛盾,带着妻儿回扬州,但父亲先是不准他进家门,后则不予理睬。过了几天没趣的日子又悻悻而去。以后父子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深,这就是《毁灭》中所说的“败家的凶残”、“骨肉间的仇恨”。1923年暑假虽又回家一次,但与父亲的关系仍未好转。
师:现在文中的文眼找到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那么我们来思考一下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它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题有题眼,文有文眼。所谓文眼就是文章中最紧要的语言,关键句,它最能够揭示主题思想、透露作者感情的传神语句。)
生1:揭示了作者夜游荷塘的原因,为下文写景抒情做了铺垫。 生2:这是作者心情苦闷的直接表露。
师总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置于开头是本文的文眼。是作者心情苦闷,心绪不宁的直接表现。
由于作者感到不宁静 心绪不宁,苦闷,趁妻儿休息时,一个人走出家门来排解内心的不宁静,因而才有了下面的月夜荷塘的描写,以及对江南采莲的回忆。所以它的作用是为全文写景抒情做了铺垫。为全文定下了抒情基调。 (板书文眼作用)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找出文中直接抒情的语句。
生:讨论,举手、点名回答
第一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第二段: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便觉是一个自由的人。??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第六段: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第七段: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第八段: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师:抒情的句子找出来了,接下来我们结合景物描写一起讨论分析句所表达的情感。
生:第一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分析了) 苦闷,心绪不宁。
第二段: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师:在读这段是你们感觉这时候是作者什么心情呢? 生:孤独,寂寞,但有点点喜悦
总结:(作者独自一人在去荷塘的小路上,平常就是一条孤僻的路,晚上更加寂寞。淡淡的月光下,流露着淡淡的喜悦)
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便觉是一个自由的人。??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