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补足因次梁通过而少放的箍筋; (B)考虑间接加载于主梁腹部将引起斜裂缝; (C)弥补主梁受剪承载力不足; (D)弥补次梁受剪承载力不足;
10.整浇肋梁楼盖板嵌入墙内时,沿墙设板面附加筋 (A)以承担未计及的负弯矩,减小跨中弯矩; (B)承担未计及的负弯矩,并减小裂缝宽度; (C)承担板上局部荷载; (D)加强板与墙的连结; 11.简支梁式楼梯,梁内将产生 (A)弯矩和剪力;(B)弯矩和轴力;
(C)弯矩、剪力和扭矩;(D)弯矩、剪力和轴力; 12.板内分布钢筋不仅可使主筋定位,分布局部荷载,还可 (A)承担负弯矩;(B)承受收缩及温度应力; (C)减小裂缝宽度;(D)增加主筋与混凝土的粘结; 13.矩形简支双向板,板角在主弯矩作用下 (A)板面和板底均产生环状裂缝; (B)均产生对角裂缝;
(C)板面产生对角裂缝;板底产生环状裂缝; (D)与(C)相反;
14.按弹性理论,矩形简支双向板
(A)角部支承反力最大;(B)长跨向最大弯矩位于中点; (C)角部扭矩最小;(D)短跨向最大弯矩位于中点; 15.楼梯为斜置构件,主要承受活荷载和恒载,其中 (A)活载和恒载均沿水平分布; (B)均沿斜向分布;
(C)活载沿斜向分布,但恒载水平分布; (D)与(C)相反;
16.连续单向板的厚度一般不应小于
(A)l/35;(B)l/40;(C)l/45;(D)l/50; 17.连续单向板内跨的计算跨度
(A)无论弹性计算方法还是塑性计算方法均采用净跨; (B)均采用支承中点之间的距离; (C)弹性计算方法采用净跨; (D)塑性计算方法采用净跨; 18.无梁楼盖可用经验系数法计算
(A)无论负弯矩还是正弯矩柱上板带分配的多一些; (B)跨中板带分配得多些;
(C)负弯矩柱上板带分配得多些,正弯矩跨中板带分配得多些; (D)与(C)相反;
19.无梁楼盖按等代框架计算时,柱的计算高度对于楼层取 (A)层高;(B)层高减去板厚;
(C)层高减去柱帽高度;(D)层高减去2/3柱帽高度;
20.板式楼梯和梁式楼梯踏步板配筋应满足 (A)每级踏步不少于 1?6; (B)每级踏步不少于2?6;
(C)板式楼梯每级踏步不少于1?6,梁式每级不少于2?6; (D)板式楼梯每级踏步不少于2?6,梁式每级不少于1?6。 21.无梁楼盖按等代框架计算时,等代框架梁的跨度取 (A)柱轴线距离减柱宽; (B)柱轴线距离;
(C)柱轴线距离减柱帽宽度; (D)柱轴线距离减2/3柱帽宽度。
22.端支座为铰支的五跨连续梁连续梁,其弯距包络图边跨和内跨 (A)均有四个弯距图形; (B)均有三个弯距图形;
(C)边跨有四个弯距图;内跨有三个弯矩图; (D)边跨有三个弯距图;内跨有四个弯矩图; 23.画连续梁剪力包给图时,边跨和内跨 (A)四个剪力图形。 (B)两个剪力图形。
(C)边跨四个剪力图形;内跨三个剪力图形。 (D)边跨三个剪力图形;内跨四个剪力图形。
24.折梁内拆角处的纵向钢筋应分开配置,分别锚入受压区,主要是考虑 (A)施工方面。
(B)避免纵筋产生应力集中。 (C)以免该处纵筋合力将混凝土崩脱。 (D)改善纵筋与混凝土的粘结性能。 习题
11.1已知一两端固定的单跨矩形截面梁,其净距为6m,截面尺寸b?h=200mm?500mm,采用 C20混凝土,支座截面配置了HRB335级钢筋 3?16,跨中截面配置了HRB335级钢筋 2?16钢筋。求:1.支座截面出现塑性铰时,该梁承受的均布荷载p;2.按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计算该梁的极限荷载pu;3.支座的调幅值?。
11.2一单向连续板,受力钢筋的配置如图 11. 2所示,采用 C20混凝土,HPB235级钢筋,板厚为120mm。试用塑性理论计算该板所能承受的极限均布荷载pu。
11.3图11.3所示四边简支的正方形板,中间开一正方形洞。板双向具有相同的配筋,假定单位长塑性较线所能承受的弯矩为m。求该权所能承受的极限均布荷载pu。
11.4试比较双层双向配筋相同的正方形板,两相对边简支、两相对边固支、四边简支、四边固支情况下极限均布荷载的差别。
图 11. 2 图 1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