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下载本文

.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研究对象

1.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包括: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两个心理学的分支。

2.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儿童发展特点与学习规律及其教学应用的科学

1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的研究是基础 2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条件的揭示是重点

3将发展特点与学习规律应用于教学实践是目的 二、研究内容

五个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三个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三、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作用:

(一)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就是从新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

(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研究 四、新手教师易存在的三类错误: (1)认为教学就是传递知识

(2)认为具有某种学科的知识就能教授这门学科 (3)认为学会教学仅仅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 教师从新手到专家的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

新手水平、高级新手水平、胜任水平、熟练水平和专家水平 专家型教师:学科知识专长、课堂管理专长、教授专长、诊断专长 课堂讨论:新老师与老教师有哪些不一样?

五、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测验法、作品分析法

第二章

心理学发展的主要理论 一、心理发展的概念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心理变化过程。(广义) 心理发展( 狭义)一般指个体的心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整个成长过程。 二、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二)发展的方向性与顺序性 (三)发展的不平衡性

(四)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三、发展的关键期:

是指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 关键期的最基本特征是,它只发生在生命中一个固定的短暂时期。

-.

.

四、个体的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在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具有普遍性)、本质的(表示具有一定的性质)、典型的(具有代表性)心理特征。 心理年龄特征并不意味着每个年龄都有相应的年龄特征。 五、年龄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1.年龄是心理发展的一个维度;

2.心理发展的水平同年龄之间有大致对应的关系; 3.心理的发展有一个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

4.心理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会出现本阶段所特有的典型特征,这些特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5.心理发展与年龄的关系不是因与果的关系 六、在一定的条件下,发展的心理年龄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等环境的改变,也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 七、年龄特征对于教育工作的启示:

1.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来安排教学内容; 2.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来选择教学方法;

3.注意儿童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八、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辩证的观点) 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并奠定了个体心理发展差异的先天基础,规定了发展的高低限度,但它不能限定发展的过程以及所达到的程度。

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辩证的观点)教育和社会环境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速度和方向

遗传和环境对人的心理发展的辩证关系(心理发展的辩证观)

1遗传素质和生理基础(必要的物质前提和基础)

遗传素质为人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没有正常的遗传素质,人的心理就得不到正常发展。

2社会环境和教育(决定作用)

心理的发展是在人(社会)的活动中实现的。

3在活动中产生的心理内部矛盾(内因是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九、华生的儿童心理学观 (一)机械主义的发展观 1.否定遗传的作用

2.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华生从刺激——反应的公式出发,认为教育和环境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 首先,华生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论断,即构造上的差异和幼年时期训练上的差异就足以说明后来行为上的差异。

其次,华生提出了教育万能论。 (二)行为主义对心理发展的解释: 行为主义将人类的思维、情绪等都看作是不同的行为,并且认为人格也是由各种行为组成的。 既然人格是由行为组成的,那么它的产生就要依靠行为的一次次出现并最终稳定下来。 华生认为,人格是人的各种习惯系统的产物。

十、华生的行为主义发展理论对于儿童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1.重视在教育中培养儿童的学习习惯

-.

.

2.发挥教育强化作用,运用奖惩 3.反复练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4.耐心反复教育学生

十一、弗洛伊德总结出了自己的心理发展本能论:

认为存在于无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一)意识与无意识:人的心理活动或精神活动主要包含意识和无意识两个部分。 意识是指人能直接感知到的心理活动,对于人类心理活动的作用非常有限;

无意识则主要包括个体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和欲望,这些过程虽不为人所觉察,却在人的一生中占有重要的支配地位

(二)人格的结构:弗洛伊德从他的无意识理论出发,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个基本成分。名词解释

本我(潜意识)、自我(现实)、超我(监督角色)

本我——无意识层面,是原始的、本能的、在人格中最难接近的部分,同时它又是最强有力的部分。它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本我受快乐原则的支配 。

在心理发展中,年龄越小,本我的作用就越重要。 )

自我——人格中有意识的成分,是现实化了的本能,是在与现实世界反复作用的过程中从本我中分化出。(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功能:寻找能够满足本能需要的现实的方法。)

超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部分,它能够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超我反映儿童生长的社会所具有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良心是超我成分中的一部分。超我是父母权威和职责的内化。

(三)心理发展的阶段:弗洛伊德认为,性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本能。在性本能逐渐成熟的过程中,这些产生性快感的地方会从身体的一个部位转移到另一个部位,因此形成了相应的心理发展阶段:口唇期 肛门期 性器期 潜伏期 生殖期 十二、自我、本我、超我的关系:

人格的这三个成分在不可避免地相互冲突着;

在个体成熟后,健康的人格应该是一个平衡的动力系统:

本我传达着基本的需要,自我压抑着冲动的本我,直到找到了满足这些需要的现实方法,而超我则负责确定自我所找到的解决方法是否被道德所接受。 这三者之间维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

十三、弗洛伊德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启示 :

1、引导小学生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游戏和运动中去,使他们在这样的活动中体验到快乐和精力的释放。

2、在学习和各种活动中,我们应该注意有意识地对儿童多给予一些表扬,促进他们社会情感的发展。

3、要引导小学生移情能力的发展,帮助他们去尝试体验别人的情绪情感,从而学会助人与分享。

4、要重视关于纪律、规则等方面的教育,使这些东西逐渐内化到学生的超我中,以此指导他们一生的行为。

5、对于小学生所出现的一些缺点、错误,要注意积极引导,而不能一味地惩罚,更不能以此对孩子的道德品质定性。

6、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应把这种问题的性质看得过于严重,不要因此而否定孩子的品德和人格。

7、要注意及时地发现、规范孩子的行为,不要使这种行为逐渐成为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