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应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及应用 下载本文

高中生物教学应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及应用

肇庆市端州中学 陈蔚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学即生活”,认为生活世界应当成为课程的内容。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出“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 但长期的以应试为主体的学科教育模式, 使高中生物教学过分的追求“知识能力”,学生一味地进行大量的机械背诵、练习等,而不知道知识是如何产生的,更不懂如何运用。学生掌握的是无源的“死知识”。生物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应认清高中生物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切实抓好素质教育。

一、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深入理解教材变化的内在含义

国家颁布的《生物课程标准》要求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明确指出:“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改变了以往的生物教学特别强调教材内容的系统传授,而对当代生命科学的进展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的内容关注不够的局面。要求学生将生物学知识与广阔的社会生活相联系。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理念,使得生物学课程从着眼于培养生物科学工作者转变为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反映了时代的特点与生物科学的进步。

回归生活是新课程的呼唤,也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体现出的重要特色。在新课程标准精神指导下,我们高中生物的教科书也有了大的变化:

1.课标教材图文并茂,使理念通过视觉内化为我们的教学思想

翻开现在的生物教材,我们看到,在每本必修模块的开篇处,都有专门的科学家访谈录,以采访当今卓越的科学研究者的形式,向我们展示生物科学的现实发展及其发展前景。如《生物必修2 遗传与进化》中的《我赞叹生命的美丽与杨焕明教授的一席谈》。而在每一章节内容的开篇处,又会以优美的画面、名人名言或对生命活动的优美描述来诱导我们的学生沉迷于生命科学的魅力。如《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中,在蚱蜢绿叶的画面上,编者采用了一段生动活泼的文字描述:“新叶伸向和煦的阳光,蚱蜢觊觎绿叶的芬芳。他们为生存而获取能量,能量在细胞里流转激荡!”

通篇引领的宏观效果,非常有效地冲击着教师们的已经固化了生物教学的传统思维方式,使课程标准理的念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内化;同时所有这些崭新内容,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钦佩于科学家睿智的思想和丰富多彩的画面,从而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揭开生物科学神秘而又美丽的面纱,从思想上主动要求学习。

2.课标教材体现着课标的精神: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密切相关

与大纲教材相比较,课标教材更加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如,在“基因工程及其应用”的内容中,课本展示了对转基因食品的安

全性问题引发的争论及正反双方的观点,从而引导学生参与到该问题的思考与讨论中。同时,教材在讲授有关知识时,能紧密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实际加以拓展和剖析。如生物必修1中,在讲述细胞膜的成分时,课本中展示了肿瘤医院相关的检验报告单,来说明癌细胞的恶性增殖和转移与癌细胞膜成分的改变有关。又如在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的问题探讨中,提示学生在进行常规体检时,通常要做血液生化六项检查,以了解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等是否正常。生物选修1中,给我们介绍了果酒和果醋的制作,探讨了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等。

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体会现代科技的进步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从而更好地理解学习的价值,并激发献身科学的热情。

二、生物生活化教学改变枯燥沉闷的课堂,使学生乐学好学

生物学中有些知识是抽象的、枯燥的,再加上传统教学中仍然是过分追求升学率,以“满堂灌”为主,使得生物这门本来与学生本人及其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丧失了其本体意义,最终变成枯燥乏味的文字符号,学生会很快失去兴趣。究其原因是中学生物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课堂教学过程的生活化实际上就是尽可能将课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到生物就在自己身边,是我们时时刻刻都在用的,学习生物不再那么抽象、枯燥。让生物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能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课堂学习内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

教师在教学时应认真分析教材,创设生活情境,将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学有情趣、学有所得。例如在“细胞中的无机物”一节教学中,可先拿出一个西瓜用刀切开,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西瓜汁流了出来,满桌都是。接着再拿出一个鸡蛋在一端挖个小孔倒过来,可以明显看到蛋清整个相连地流出来一点点。此时可向学生提出问题:“蛋清中有水,西瓜汁中也有水,为什么西瓜汁可以洒得到处都是,而蛋清中的水却不可能呢?”这样就引发了学生对该生活现象的思考,引发了他们学习本节知识的兴趣和获取知识的迫切性。通过学习,学生就可应用所学的知识作出回答:“因为西瓜汁中的水是可以自由流动的,而蛋清中的水是不能自由流动的。”又例如,在进行“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教学时,可如此设问:为什么在案件侦破工作中,刑侦人员将从案发现场得到的血液、头发样品中提取出来的DNA与犯罪嫌疑人的DNA进行比较,就可能为案件的侦破提供证据呢?通过联系生活情境的设问,使学生迫切想进一步了解DNA的感情由然而生。

这些贴近生活的普遍现象,其实蕴涵有丰富的生物学知识。通过创设以上这些问题情境,很容易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书本上抽象的生物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巧妙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要掌握的知识,减少了学生的死记硬背和大量单一的练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为学生学习生物打开了探索知识奥秘的途径与方法,使他们感到生物是真真切切存在于生活中,而有效地积累生活经验则有益于帮助他们打开知识的大门。

学习并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生物生活化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适宜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鼓励学生成为发现者、探索者、创造者。学生就是在教师的引导辅助下,通过操作实验、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观察、分析、判断等思维品质得到了发展;同时提高了生物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

生物的兴趣,使新知识的学习找到了切入点,使新知识的学习成为学生原有生活经验的延伸和深化,有利于学生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 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三、生活化教学体现知识应用的价值,体现学习的真正意义

生物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习生物学知识最终也是为了应用于社会生活实践。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终极目标,只有将所学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结合,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生产生活。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学生在生活中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有不少问题是完全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自行解决的。教师在教学中诱导学生去思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和解决问题,获取和巩固生物学知识。如:在讲“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时,可让学生先回忆发烧的症状:四肢无力,吃不下饭,头脑发昏等。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没有发烧,人体能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一旦发烧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学生运用该节的知识可得出结论:发烧使新陈代谢混乱,而新陈代谢是一系列的酶促反应,发烧影响了酶的活性。课后,还可以让学生回家探究如何高效地使用加酶洗衣粉,使洗衣粉的去污能力最强?经过学生的实践与所学知识相结合,可得出应该用温水来洗,去污能力更强,因为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在温水中催化活性最大。又如,有人认为“歪瓜裂枣”(那形状不端正)更好吃。在学习“植物的激素调节”这一内容后,请学生探究产生“歪瓜裂枣”的原因。学生可运用所学的知识:发育中的种子会产生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种子发育不良导致了果实发育的不良,“歪瓜裂枣”属于果实发育不良,与口味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内容与我们平时的日常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很多我们身边的一些生活习惯和方式中就蕴藏了很多生物学知识。例如,在学习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1.应该到哪里早锻炼比较好,树林里还是空旷地? 2.如果家庭养花,晚上、白天分别应该怎么放置,才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3.家中水果应如何储存才能保持新鲜?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能得出答案:1.应该到空旷地,因为在夜间植物不仅不能制造氧气,而且还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大量的氧气,使树林中氧气含量大幅度下降,此时在树林中锻炼对身体是没有什么好处的。2.应该白天将植物搬到卧室中阳光照得到的地方,晚上搬到阳台上,因为植物白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气,使卧室中氧气含量较高,而晚上若将它放在卧室中,它将和我们一起竞争氧气,对人体健康不利。3.家中储存水果可装入塑料袋,并放入冰箱中,可延长保鲜时期,因为水果在相对封闭的状态下由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不出,聚集在水果周围形成了一个高二氧化碳浓度环境,抑制了其呼吸作用,放入冰箱中通过低温降低酶的活性来抑制呼吸作用,从而减少水果中有机物的分解。

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使学生把生活中的信息与生物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对生活中信息的收集与处理,把信息转化成生物问题,用已经掌握的生物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这整个过程中,生物问题也将随着提供信息的不同而灵活变化,正是这一循环、流动的方式,使学生信息量大增,处理能力不断增强。只有把知识真正落到实处,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学以致用”,这样的学习才具有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