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背景及必要性
靖边县已有人工沙棘林61.5万亩,处于盛果期的成林40万亩,年产枝条果量7—8万吨左右。目前全县沙棘枝条果的采摘量只有2-3万吨左右,存在着严重的资源浪费。靖边沙棘科技公司是陕北地区最大的沙棘果及其他果蔬综合利用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2011年建立了年处理沙棘枝条果5000吨的生产车间,如入住创业园区后,使其达到年加工处理沙棘枝条果2万吨 的生产能力,主要产品为沙棘果汁。其技术含量、产品质量、生产规模、食品安全在本省均处于领先地位。
采用压榨及分离方法生产的沙棘果汁,在生产过程中去除了沙棘果中大量的果肉成分,使其营养性下降,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扩展受到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外市场对沙棘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地追求营养、天然、健康。目前项目单位的产品质量、生产规模已经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也满足不了沙棘资源增长的需要。为认真全面落实胡锦涛主席指示精神,解决农民卖果难的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沙棘行业健康发展,特提出本建设项目。
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a、培育和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
本项目原料全部来自于当地的荒山、坡地等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差的地区,采用“公司+基地(乡村政府)+农户”的运行方式,形成沙棘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把荒山野岭之中的沙棘变成了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金豆豆,可辐射和带动当地及周边农民年增加收入约2000万元。其次,沙棘叶是比苜蓿更优良的饲料,每3.5
11
第二章 背景及必要性
亩的沙棘叶可养一只羊,这对促进退耕还林,集中发展畜牧业也起到有利的作用。项目建设为培育和壮大当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农民增收致富创造极为有利的条件。
b、促进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靖边县属于黄土高原和山地,农业基础条件差,很适合林业种植,其沙棘种植的出发点也是为了生态和环境建设。多年来,靖边县的林业工作对三北防护林建设,改善当地及京津唐地区的生态环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项目建设把当地丰富的沙棘资源与高科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解决沙棘资源的加工利用,提高了生态林的经济价值,改善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使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激发了农民和政府种植沙棘的积极性,有效地支持了国家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战略在本地区的贯彻落实,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促进沙棘的种植和生态环境建设,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产业链,符合科学发展观,具有非常好的生态效益。
c、提高资源利用率、节能降耗,提高产品质量,保证食品安全 项目的实施将沙棘果加工的产品出成率由50%提高到60%以上,提高沙棘的经济价值和资源利用率,又能降低生产成本,节能降耗,符合我国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基本国策。项目的实施,提高了产品的质量、适应性,进而保证了产品的安全性,扩大了产品的应用领域,扩大了企业生产规模和辐射带动面。
d、项目建设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12
第二章 背景及必要性
由于本企业过去生产的沙棘果汁不能完全满足市场对沙棘产品的和需求,满足不了扩大市场、提高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同时项目建设地周边沙棘资源的有效利用问题也没有得到充分改善。
通过本项目采用高新技术手段对沙棘进行深加工,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加大了科技含量,将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产品质量和价值得到提高,增强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和企业的经济效益,为社会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的同时,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要求。项目为沙棘产业科学发展提供了先进的产业化模式,能够带动行业的技术进步,提高行业总体水平,促进行业又好又快发展,对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有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促进沙棘产业更好更快的发展,是对总书记重要指示落实的需要,是当地经济、农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项目符合我国建立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体系的要求,符合节能减排的发展要求,也符合我国“三农”政策及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13
第三章 建设条件
第三章 建设条件
3.1 项目区概况 3.1.1 建设地点选择
a、建设地点选择原则、依据
厂址的选择是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其合适与否将对项目的文明生产、经营管理、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等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厂址选择应符合国家、地区和城乡规划;满足项目对原材料、能源、水和电力的供应,生产工艺和营销的要求;尽力做到降低建设投资、减少成本,提高利润;节约项目用地,尽量不占或少占农田;注意环境保护,以人为本,减少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
b、项目地理位臵
靖边县位于东经108°17'—109°20与北纬36°58'—38°03'之间。在我国版图上过去习惯把陕、甘、宁、青、新五省称为西北地区,榆林市位于西北地区的东部边缘。在目前讲10+2的西部概念中,靖边县的行政区域位于西部东缘的中西部衔接地带。在陕北,靖边县属榆林市西三县之一。它南靠广袤的黄土高原,北临浩瀚的毛乌素沙漠,属于高原与沙漠过渡地带的农牧交叉区。靖边县行政区划界线为:县境南向和东南向与省内延安市的子长、安塞、志丹及吴旗县相接壤;西北与本市定边县为比邻;北边与内蒙古自治区的鄂托克前旗、乌审旗相连接,东向和东北向是市内的横山县和榆林市。四周边境线约长400多km,县域土地呈菱形状,南北长116.2km,东西宽91.3km。总土地面积为4980km以往提法为5088km,分别占全国、全省、全区的0.05%、2.4%和11.83%。县区所在地张家畔镇位
14
2(
2)
第三章 建设条件
于县境内长城北侧阿北高速与青银高速的交叉点上。
县城所在地的变迁。靖边县域从周秦以来到清雍正年的漫 长历史期间为历代王朝其它郡、县、州、府分割而治。期间详情因历史文籍记载疏寥而无以查考。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始设靖边县,隶属榆林府,其治所在今县城西南向65公里处长城南侧的古夏州兀喇城(新城)。同治元年(公元1867年),县治新城被回民起义军攻陷,城垣被毁,县治迁移到今县城南向7公里长城南侧晓雾山下的乌延城(镇靖)。民国24年(公元1935年)镇靖城被解放标志着靖边解放,同年靖边东部和西南部相继成立东、西靖边苏维埃政府,成为陕甘红区的一部分。但由于战争缘故,新政权驻地游移不定。1937年靖横两县合并,1942年新政权迁驻张家畔镇一直至今。
县域区划的演变。据《光绪25年县志 靖边县舆图》,清时靖边县域边境四至为:东与横山(怀远)狄青塬相接;西和定边茶店洼比邻;南靠志丹县(保安)柳沟;北及横山徐家沙畔,比现在区域要大。解放前(1935年)形成的县域面积与今相差不多,建国后略有几次小变,到1992年靖边县境四至界线为:东向青阳岔镇龙腰镇村与横山白狼城接壤;西向宁条梁镇黄蒿塘村和定边郝滩为界;北靠内蒙乌审旗河南乡,南边周河东坪村与志丹相接。靖边境内明初曾设靖边道、营,下辖6堡1镇,即宁塞堡、巴都河堡、靖边堡(新城)、镇罗堡、镇靖堡、龙洲堡和宁条梁镇,各堡、镇均为军事建臵。清雍正年间,县治始设,全县分3乡,1346牌,三乡即东长镇靖堡,西乡宁塞堡,南乡镇罗堡,海乡各领数十百牌,后一直有变,但基本维持堡、牌、村的格局。民国初年,宁条梁镇曾设分县(后撤)。全县划为六区:镇靖区、龙洲区、镇罗区、新城区、宁塞区和宁条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