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工作演讲稿(获了一等奖的) 下载本文

辅中有导,导中有辅!辅导之间,我与学生共进步!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同事们,同学们:大家好!

我是来自美术学院的辅导员**,已经在辅导员岗位工作了七年,现在又是一名“思想政治教育”的在读研究生,如果连“为什么要作辅导员”都还没弄清楚的话,我想,这实在有些矫情!作为一种追求,一种专业,一种职业理想,我需要反思的正是“如何做好辅导员?”

我的主张是——辅中有导,导中有辅,辅导之间,我与学生共进步! 在古代,“辅”的本意是夹在车轮外侧的木头,用来增加载重的支力。引申为帮助和辅佐。有同志抱怨说,学校一直在给辅导员压担子:军训、转户、开博客、驻园区、评优推优、贫苦补助??等等,头绪太多,太苦太累。而我认为,辅导员不正是学校这个大车轮上的 “辅”木吗?西南大学的车轮滚滚向前,作为“辅木”的我们,为学校分担一点压力又算得了什么?这难道不正是对我们自身素质的拓展和能力的全方位提升吗?“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是相辅相成的。我们不正是在这琐碎繁杂的工作中砥砺品格,一天天成长起来的吗?

《左传·僖公五年》中有句名言“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其中的“辅”指的是脸颊,“车”, 指是的牙床,二者相互依存。辅导员与学生,正是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社会主义的高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这样的人才?”这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应当始终思考的两大主题!作为亲密接触大学生的一线辅导员,我们的价值显而易见!——辅导员 绝不是可有可无的!

要真正实现这样的价值,我们还得做好一个字,那 就是“导”。——“导”有两层含义,一是引导和带领。我们要真正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就要在学生的道路选择上有所作为,就得首先拥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试问:如果自己都胸无大志,萎靡不振,如何引领我们的学生?又将把学生引向何方?那才是真正的误人子弟!

“导”的第二层意思,就疏通和疏导。大禹治水之所以成功,就在于他没有“堵”,而是“导”。

我带的第一届学生里有一名雕塑专业的男生,刚进大学,便处处与众不同。别人军训,他跑去文学院听课;别人上课,他跑到街上去给人画像;别人下课了他在教室搞创作;别人睡觉了,他把寝室灯打开画素描。结果军训任务没完成,专业课老师不给打成绩,寝室关系也非常紧张。

遇到这种问题学生该怎么办?是“堵”,还是“导”?

刚刚工作的我,一次次找他谈话,苦口婆心,严厉批评,他却一副桀骜不驯,不屑一顾。孔子早就说过“有教无类”,他还是个孩子呀。有个专家说过“没有差的学生只有差的老师!”。我开始检讨自己,不准他这样,不准他那样,靠“堵”是行不通的,得先找原因。

我了解到,他虽然不军训,却在军训报上发表了1篇文学作品,很有文采;他是雕塑专业第一名,专业突出;家里经济很困难。于是在又一次谈话中,我的告诫变成了鼓励:我称赞他的文采,告诉他学校开有文学选修课,还可以上二专;我鼓励他准备作品参加学院的年展,支持课余时间勤工俭学。

这次谈话,成了一个转折点。他的那些另类习惯也渐渐改了,最终顺利完成了学业。

而今,他已经是上海一家动画公司的中层技术骨干,今年暑假,我去上海看世博,他热情地接待我,还陪我和家人在美丽的黄埔江边看灿烂的夜景!

那一刻,我觉得黄浦江是那样的美好!

如果溯江而上,江水会来到重庆,再往上,她的源头之一,又在青城山下那美丽的世界水利工程都江堰——那里有启迪我们治水应该“堵”还是“疏”的古老故事!

今年暑期,我参加了学校辅导员“三进三同”活动,收获非常大。我突然想,“三进三同”岂止是一种假期实践行动,我们的日常工作该不该有另一种长效的“三进三同”呢?

——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还要走进他们的专业世界——你才更有发言权,你才有资格“辅”和“导”;

——和他们“同地位、同思考、同处境”——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化解他们的难处,帮助他们成功,你才可能真正走进他们,你才能更好地“辅”和“导”。

教师,是人类最伟大的造梦大师! 指导学生,其实也在指导我们自己!

在这“指导”之间,我们收获的是共同成长的喜悦,是万川归海的壮丽美景! 谢谢大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