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浆岩复习题(答案2014)-1b 下载本文

时,出现烘烤边或接触变质的单元(侵入体)形成较早。

2. 火成岩相的基本含义是什么?侵入岩和火山岩各有那些主要的岩相?试述侵入岩相的主要特征。

答:火成岩的相是指火成岩形成时的地质环境及其对应的岩石和岩体特征的总和,包括形成深度、结构、构造、产状等。

侵入岩的岩相根据侵入岩所处深度可划分为浅成相(0~5km)、中深成相(5~15km)和深成相(>15km);而根据侵入体中部位的不同可划分为边缘相、过渡相和中心相。

火山岩的岩相根据火山喷发环境可划分为陆相火山岩和海相火山岩;而根据火山岩产出方式可划分为喷出相、火山通道相、次火山相和火山沉积相,其中喷出相又可分为溢流、爆发、侵出三个相。

5

侵入岩相的主要特征:

(1)根据深度区分的相的特征:①浅成相:侵入深度一般0~5km,岩石一般具细粒、隐晶质及斑状结构等,可见熔蚀、暗化现象。多见高温矿物,岩体规模较小。②中深成相:侵入深度为5~15km,岩石常表现为中粒、中粗粒、似斑状结构;多为中低温矿物;岩体规模较大。③深成相:侵入深度>15 km,岩体规模较大,主要呈岩基产出;结晶粗大,多为块状规则;多为低温矿物。 (2)根据侵入体中位置区分: ① 边缘相:分布在岩体边部,多为细粒或细粒斑状结构,常发育清楚的原生流动构造,含大量的捕虏体,成分易受围岩的影响,即容易发生同化混染作用而改变岩石的成分。② 内部相:也称中心相,分布在岩体内部,缺乏原生流动构造,为等粒或似斑状结构,捕虏体少,岩性较均匀。③ 过渡相:也称中间相,分布在内部相和边缘相之间。

3. 简述陆相火山岩与海相火山岩的区别。 答:二者区别见教材30页(略)

4. 试述可以根据哪几个方面来划分岩浆岩的结构类型?并列举能反映岩浆矿物结晶顺序的结构。

答: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方面来划分岩浆岩的结构类型:(1)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2)岩石中矿物颗粒的大小(包括绝对大小和相对大小);(3)岩石中矿物的自形程度;(4)组成岩石的各矿物之间的关系。

能反映岩浆矿物结晶顺序的结构有:(1)矿物颗粒的相对自形(结晶)程度:先结晶的矿物的自形程度一般高于后结晶的矿物。但矿物本身的结晶能力必须充分注意;(2)矿物颗粒大小:先晶出的矿物颗粒一般比后晶出的矿物颗粒大,如在斑状结构中,斑晶形成早,而基质形成晚,斑晶和基质是两个不同世代的矿物。但对某些交代斑晶则相反;(3)矿物间的相互包裹关系:通常认为被包裹的矿物一般早于包裹它的矿物。但需谨慎,如分解条纹长石、文象结构中的石英(析离体!);(4)交代关系:被交代矿物先形成;

6

(5)反应边结构中,作为反应边的矿物生成晚;(6)接触关系:一种矿物穿过或充填另一种矿物时,后者形成较早;一种矿物包含另一种矿物时,被包含的早形成;(7)具环带结构的矿物,环带本身就具有顺序性。

5. 解释斑状结构与似斑状结构的概念,并对比分析这两种结构类型的区别。 答:概念:岩石中矿物颗粒可分为大小截然不同的两群,大的称为斑晶,小的称为基质,其中没有中等大小的颗粒。如果基质为隐晶质或玻璃质,则称为斑状结构;如果基质为显晶质,则称为似斑状结构。斑状结构中斑晶和基质为不同世代的产物,而似斑状结构中斑晶和基质基本上为同一世代的产物。 两种结构类型的区别如下表: 结构类型 斑状结构 似斑状结构 ① 产状 见于浅成岩、喷出岩中 多见于中深成、深成岩中 ② 形成 斑晶、基质为两个世代, 斑晶、基质同一世代, 世代 物化条件不同 形成条件相近 ③ 成分 斑晶、基质矿物成分不同 两者成分相近 ④ 基质 玻璃质或隐晶质,部分微晶质,显晶质,中细粒-中粒-粗粒,结构 基质与斑晶粒度悬殊 基质与斑晶粒度有过渡 无熔蚀及暗化边,边部常有环状⑤ 斑晶 边缘可见熔蚀及暗化现象 分布的细小矿物包裹体

6. 岩浆岩中的交生结构有哪些,各有什么岩石学意义?

答:岩浆岩中的交生结构根据矿物交生的形态,可分为以下几种:

① 条纹结构:主要见于条纹长石中,表现为钾长石和钠长石有规律地交生。岩石学意义:是固熔体出溶或交代作用存在的证据。

② 文象结构:指碱性长石和石英呈有规则的交生,石英呈独特的外形(如象形文字、尖棱形、楔形等)有规律地镶嵌在钾长石中,这些石英在正交偏光下同时消光。肉眼可见的叫文象结构,镜下才能见到的叫显微文象结构。岩石学意义:是长石和石英二组分体系共结比的岩浆在温度下降至共结点时石英和长石同时晶出的证据。

③ 蠕虫结构:许多细小的形似蠕虫或指状的石英穿插生长或包含在长石中,其中石英的消光位一致,称为蠕虫结构。它可以由固溶体分离形成,也可以是

7

斜长石交代钾长石,使多余SiO2析出,生成蠕虫状石英,被包裹于斜长石中。岩石学意义:是固熔体分解(共结)的证据。

7. 简述岩浆过冷度大小与矿物晶体自形程度和粒度大小的关系。

答:岩浆过冷度大小与矿物晶体自形程度和粒度大小的关系如下(如图): (1)深成环境、缓慢冷却条件(图a区):仅少量结晶中心,晶体生长速度>结晶中心形成速度,矿物充分发育,形成全晶质的中粒、中粗粒或粗粒结构。 (2)浅成环境、较快冷凝条件(图b区):形成较多结晶中心,晶体生长速度<结晶中心形成速度,但结晶能力较强,形成全晶质的细粒结构。

(3)超浅成及地表环境、很快冷凝条件(图c区): 形成大量结晶中心,晶体生长速度<结晶中心形成速度,且都较低,结晶能力弱,形成微晶质、隐晶质或半晶质结构。

(4)地表环境、迅速冷却条件(图d区):成核、晶体生长速度都很低,结晶能力最差,来不及结晶而形成玻璃质。

(5)深部(图a、b区) 部分矿物先结晶为较粗的斑晶,再侵入地表附近或喷出地表(图c、d区)形成微晶-玻璃质的基质,从而构成斑状结构。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