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新的菜单的成本一样,故称之为 “菜单成本”。
税收扭曲:因许多税收条款在制定时并没有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通货膨胀的发生将改变人们的税收负担。
经济影响
对收入与分配的影响:
首先,通货膨胀不利于靠固定收入维持生活的阶层。通货膨胀率越高,人们在给定的名义收入或者货币收入下所能购买的商品数量就越少。
其次,通货膨胀对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影响。债务契约是根据签约时的通货膨胀率规定名义利率,如果在偿还期未到时发生了通货膨胀,当通货膨胀率高于签约时,那么债权人的利息收入将受到损害,而债务人因所付的实际利率降低而获得相应好处。
最后,通货膨胀对财富分配的影响。这里主要是指通货膨胀对财产净值的影响。财产净值取决于所有者财产的货币价值以及所欠的债务的多少。一般而言,财产的货币价值会由于通货膨胀而变动,有的财产会升值,有的会贬值;债务则会由于通货膨胀率的上升而相对减少。
三、菲利普斯曲线和预期理论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试图对通货膨胀和失业的关系作出了新的解释,认为它们并不存在长期的替代关系。因为,在长期内,经济将达到劳动力市场运行情况所决定的均衡失业率,此时预期通货膨胀率和实际通货膨胀率相等,失业处于自然失业率水平。 如果要使失业率保持在均衡失业率之下,其结果将会导致通货膨胀率持续不断的上升。
四、通货紧缩和停止膨胀 (一)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的定义:在货币供应量不能满足流通中货币的实际需要量或在其他决定货币供需的因素的影响下, 导致一般价格水平持续、普遍、显著下跌。
社会价格总水平即商品和劳务价格总水平普遍、持续下降。 流通中的货币大大少于商品流通的需要, 特别是货币流通速度下降。 通货紧缩往往是在通货膨胀得到抑制之后发生的。 通货紧缩的影响
首先,通货紧缩期间,消费者预期价格将持续下跌,从而延后消费,打击当前需求;投资期资本实际成本上升,回收期价格下跌,令回报率下跌,从而遏制投资。这些都将导致生产的明显下降,使 GDP 的增长放慢甚至停滞不前。
其次,由于企业开工不足,生产下降,失业率明显上升。 最后,通货紧缩期间因为需求不振,进出口额大幅度缩减。 ⑴含义和本质不同:
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是指在经济相对萎缩时期,物价总水平较长时间内持续下降,货币不断升值的经济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持续小于社会总供给。 ⑵表现不同:
通货膨胀最直接的表现是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降低。通货紧缩往往伴随着生产下降,市场萎缩,企业利润率降低,生产投资减少,以及失业增加、收入下降,经济增长乏力等现象。主要表现为物价低迷,大多数商品和劳务价格下跌
(二)停滞膨胀
定义:又称“滞胀”,是指经济生活中出现生产停滞、失业增加和物价水平居高不下同时并存的现象。
主要特征:GDP 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同时物价上升加快,通货膨胀率一般超过5% 甚至更高。
原因;菲利普斯曲线发生整体移动 供给冲击
第四节 经济周期
一、经济周期的定义、阶段和类型
经济周期一般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 经济周期是市场经济运行中所不可避免的波动。 经济周期发生时的经济波动是总体经济活动的波动。 一个经济周期可以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 一个经济周期时间长短存在较大的差别。 经济周期的类型
康德拉季耶夫周期(长周期) 朱格拉周期(中周期) 基钦周期(短周期) 二、经济衰退
其基本特征是生产过剩
当出现生产过剩时,大量的商品滞销,企业就降低开工率,解雇工人;随着居民收入急剧下降,消费需求大幅度萎缩,进而使得大批企业破产倒闭,失业人数进一步增加,整个国民经济陷入一片萧条。 三、经济周期理论 西方主要经济周期理论 消费不足论
它是从人们消费不足来解释经济衰退和经济周期波动的。 早期的一种解释是,因生产有无限扩张的趋向,大规模机器生产使许多小生产者破产,贫困化的人数日益增多,导致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却越来越小,所以出现经济衰退。 后来也有学者解释为过度储蓄引起的社会对消费品的需求赶不上生产的增长,而储蓄过度的根源则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国民收入的分配不合理。 投资过度论
这种理论基本观点是,资本品生产在经济周期繁荣阶段的扩大与萧条阶段的收缩都大于消费品生产的扩大与收缩。 这样,资本品生产的扩大使经济进入繁荣阶段,而资本品生产的过度扩张将导致资本品生产与消费品生产的比例严重失调,从而又使经济进入萧条阶段。 这种投资的变动就引起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货币信用过度论
这种理论认为经济波动是银行货币和信用波动的结果,经济周期是一种纯粹的货币现象。 也就是说,由于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供给量直接决定名义国民收入,它们的变动必然引起名义收入量的变动。 银行货币和信用的扩张将导致利率下降,从而引起投资水平的增加,生产扩大使得就业增加和收入提高,这样经济就走向繁荣;反之,银行货币和信用的紧缩导致利率上升,使得投资水平下降,从而引起生产收缩、 收入减少和失业增加,经济走
向萧条。 因此,货币是引起整个国民经济波动的直接原因。 “创新”经济周期理论
这是熊彼特运用 “创新冶 理论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理论。 熊彼特认为,创新是开动资本主义引擎和保持其转动的基本推动力,创新本质上是一种不连续的现象。 因此,创新会导致经济出现繁荣、紧缩、萧条、调整等周期性现象。 心理预期理论
它把经济周期成因归结于公众的心理预期,用公众的乐观和悲观预期的交替来说明经济周期的形成。 太阳黑子论
这是杰文斯于1875 年提出的。他认为太阳黑子的周期性活动造成周期性恶劣天气从而影响农业的收成,进而又会影响整个经济。 政治周期理论
它是将政治因素作为影响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一种重要因素的理论。 其基本模型可分为机会主义模型和党派模型两大类。前者为诺德豪斯所建立,他强调政治家为了达到选举目的而操纵经济政策的倾向,政府为保持经济的稳定,交替使用扩张性的政策和紧缩性的政策;后者为希布斯所建立,他强调政治家的意识形态至上的倾向。此外,因受理性预期革命的影响,有的经济学家在政治周期理论中还加入预期假设,使政治周期理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模型含义
首先,经济周期中波动的根源在于经济体内部,乘数与加速数相互作用强化了经济波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