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后我正好要访问北大;因为我当时和北大的滕振寰老师合作一项研究。徐明耀就叫我去找王鲁燕。见到他后,王鲁燕说他真不想出国,但现在国内没有研究生学位可能不好办,最主要的是结婚后没房子,晚上只能在办公室里拉个帘子,老婆很有意见。所以他对阿什巴赫的好意很有兴趣。但他对最低的英语成绩也毫无把握,所以最终他也没有去加拿大。
后来我听说他还是考过了托福,居然分数还不错。他去了普渡大学,这里也是张益唐读博的地方,只是那时张益唐已经毕业离开了。王鲁燕在普渡的时光,花了不少时间在网络上打桥牌。普渡那时的朋友还记得他的一个桥牌轶事。那时几乎每天中午,有些教授午饭时间在教师俱乐部打桥牌;王鲁燕常坐在某位牌手旁边看牌。经常叫完牌开打前,他就可以猜出其他三位手中的牌,并且是八九不离十。这点让很多老师都佩服得五体投地。
可能用在打牌上的时间太多,他在普渡的学习受到影响,资格考试受挫。于是,他转学来到匹茨堡大学学习;2001年数学博士毕业,现在在一家计算机软件公司工作。最新在网上看到,王鲁燕在匹茨堡华人教会上作见证,演讲的第一段是:“我是一个内心非常骄傲的人。尽管我没什么太多骄傲的资本,却看不起任何人。神能让我这样骄傲的人得救是他行的一件大神迹。”
我的文章写在善科问答网站上,因为我觉得这个网站给想写数学文章的作者提供了很多方便,可以很容易地放链接、传相片和打数学公式。第一天我写了文章的
三分之一,就被“好事者”传到北大的BBS 未名空间站。有一个跟帖写得很有意思,传神地描述了王鲁燕出国前在北大的教书生涯:“他在曾经的大一新鲜人中名声如雷贯耳啊。他讲线性代数,从有限群讲起。期中考试,好象定规矩延时可以,但要扣分,然后给了几个人负分。呵呵。老王是个性情中人啊。”也只有北大才可以出这样的“名师”啊。
人物之二:张益唐
张益唐的故事这几天在很多媒体上开始流传;但在2013年5月10日以前,知道他名字的可能屈指可数。知道他行踪的也没有几个。为了潜心研究数学,他把自己几乎与世隔绝,在美国的偏远省份潜伏下来。2000年初,他的妹妹曾在网上发寻人启事,哥哥张益唐失去联系了。当时在宾州州立大学当教授的张的老同学给他妹妹回了电邮,表示他哥哥健康地活着,在钻研数学呢。
1990年中,我和沈捷讨论写一本微分方程谱方法的书(这本近500页的书终于在15年后的2011年完稿;由施普林格出版社出版) ;为此沈捷到温哥华访问我了一周。研究之余,我们也闲聊了北大时候的一些老师、同学,他就说了张益唐的故事。虽然我大学就听过张益唐的大名,知道他是数学系的高材生,但张益唐的故事很多是从和他接触较多的校友那里知道的。
张益唐是北京人,1955年出生,1978年进北大数学系。
《人民文学》杂志1978年第1期上,作家徐迟发表了一篇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讲述了数学家陈景润刻苦钻研,终于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的真实故事。《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随即转载,一时间陈景润和哥德巴赫猜想变得家喻户晓。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中国科学院数学院贾朝华在《数学文化》2010年第4期上的文章《从哥德巴赫说开去》是一篇难得的高水平的科普文章;此文文笔优美,从历史的画卷下写数学,让人有欣赏美味咖啡的感觉。
[著名数学家、费尔兹奖得主陶哲轩对陈景润工作的介绍]
象那个时代很多有志青年一样,张益唐也是被徐迟的文章、被陈景润的故事、被哥德巴赫猜想引导到数学系,以致终身投入到数学中去。
北大的7年为张益唐打下了坚实的数学基础;那时的北大教书育人之风极强,最顶尖的教师都在讲台上耕耘。代数高手段学复、聂灵沼、丁石孙、潘承彪,都给张益堂这些代数爱好者打下了基础。北大也有很多眼界很高的老师,学富五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