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下载本文

52个十,即520。这里是把个位上的0省略不写。)

最后,让学生比较这三种算法中,哪一种简单、方便。容易掌握,位了今后能解决较复杂的乘法计算,一般情况要求学生应该掌握用竖式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课本第37页“练一练”的1-4题。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千克、克、吨

单元学习目标:

1、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了解1克、1千克、1吨的实际质量,建立清晰的质量单位的概念。

2、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了解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的字母表示方法,了解用秤可以称物体的轻重。

4、能结合生活实际,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与克、千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进一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了解1克、1千克、1吨的实际质量,建立清晰的质量单位的感念。 2、难点:吨的质量概念的建立。 课时安排:3课时

(1)有多重(课时一)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 =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掌握“1千克 =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用具:各种秤、幻灯、小黑板、1千克的盐。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游戏导入。请三位学生到台前做“背一背”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另外两位同学,被被的两位同学轻重对比明显)。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

2、实践体验。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秤。

2、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⑴称一称。 ⑵掂一掂。

⑶估一估。 ⑷找一找。 ⑸猜一猜。 ⑹拎一拎。 ⑺说一说。

⑻小结:生活中常用千克做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 3、建立克的质量观念。 4、单位换算。

⑴让学生通过称一称、算一算等活动,理解1千克 = 1000克。如可以通过称2袋500克的盐,也可以称5袋200克的米等活动。 ⑵用“kg”表示“千克”,用“g”表示克,并让学生说说再哪儿看见过这种符号。 三、拓展应用

1、一个鸡蛋重( ) 一个西瓜重( ) 2、2kg = ( )g 4000g = ( )kg 7kg = ( )g 8000g = ( )kg 3、想一想: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中有何收获? 课后反思:

(2)有多重(课时二)

学习目标:

1、 进一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 培养学生的估计和解决与千克、克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在掂一掂、猜一猜中帮助学生建立千克、克的质量概念。 4、 培养学生与人友好合作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进一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正确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 教学设计: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昨天上超市买了一些大小差不多的苹果。估计一下: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

学生随意估计的结果可能是杂乱、盲目的,在此矛盾的基础上,教师提问:怎样估计才能尽量使结果准确一些呢?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怎样估计才能尽可能使结果更准确一些? 学生的估计方法可能看有:拿出一个苹果称一称,再根据这个苹果的质量去进行推算;先称好了1千克重的物品,用手掂一掂,再去掂苹果,看几个苹果的质量掂起来和前面的感觉相似;直接用秤称等。 2、全班交流。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估计方法带领学生进行验证。 问题:从录像中你明白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