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物进化论发展
宇宙究竟从何而来?地球何时诞生?人类怎样在地球上出现?世间万物由有谁掌控?这些问题,在人类发展的上百万年中一直困扰着人们,人们不断探索,希望找出答案……
在十八世纪以前,宗教神学牢牢地统治着西方社会和文明,《圣经》《创世纪》中的记述,使人们坚信是万能上帝创造亚当,并取出亚当的一条肋骨创造出了夏娃作为亚当的妻子,从此人类便在地球上繁衍生息;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中,也有对人类诞生的传述,盘古开天辟地后,人首蛇身的女神女娲照着水中倒影出的自己的摸样,用泥土捏制出了第一个人类,接着用树藤沾着泥浆挥洒,变出现了无数的人类……
随着人类智慧的启蒙,以及科学记述的不断发展,神创说的解释逐渐显示出了它的本来面目。由于新大陆的发现,人们开始逐渐了解生物的多样性,于是人们试图用新的理论去解释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新世界,生物进化理论便开始了它的萌芽。
神创论认为,地球上的万物都是由上帝创造了。世界由上帝有目的的创造,其创造的万物遵循他制定的法则有序而合理地生存繁衍,生命自创造之日起从未发生任何变化。
十八世纪的法国博物学家乔治·布丰却在其1749年出版的著作《自然史》中提出“物种可变”观点,他认为环境的改变可以直接影响生物,使得生物机体发生改变,尤其是气候和食物性质的改变对生物性状的改变影响作用尤为突出。然而“物种可变”观点由于与宗教教义存在明显冲突,最终迫于宗教势力的逼迫,布丰只能公开放弃进化观点。
法国动物学家居维叶虽然不支持进化论观点,但他提出的“灾变论”观点却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客观的科学论据。“灾变论”主要是指地球上的绝大多数变化是突然、迅速和灾难性地发生的,是自然界的全球性的大变革,造成生物类群的“大绝灭”,而残存的部分经过发展与传播又形成了以后各个阶段的生物类群,居维叶根据各大地质时代与生物发展阶段之间的“间断”现象提出了这一观点。他指出了物种自然灭绝的概念,并且论证了现存种类与灭绝种类之间在形态上和“亲缘”上的相互联系,由此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一定的科学基础。
法国伟大的博物学家拉马克则将生物进化论推向了一个高潮。在其十九世纪初出版的巨著《动物哲学》首次提出了拉马克主义学说,该理论建立在“获得性遗传”和“用进废退”的基础之上,拉马克的观点可总结如下: 1、 2、
物种是由可变异的个体组成的群体,因此物种是可变的;
自然界的生物中存在着由简单到复杂的等级阶梯,生物总是由低等
级到高等级发展变化; 3、
环境的变化能够导致生物习性发生改变,习性的改变由会导致生物
性状发生变异,生物的某些器官由于经常性的使用而得到发展,而另一些器官则由于长时间缺乏锻炼而逐渐退化,即所谓“用进废退”法则; 4、 5、
在环境影响下发生的后天获得性性状能够遗传给后代;
由于环境向一定方向改变,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微小的性
状改变因为长时间的积累而最终导致生物的进化。
拉马克举例说,长颈鹿的祖先原是短颈的,但由于他们生活的环境发生改变,原本灌木林逐渐变为稀树草原,为了生存,它们必须吃到较高处的树叶,于是脖
子便越来越长,长颈的性状逐渐发展,并由父母代遗传子代,最终改变了这一种群的性状。然而,拉马克的理论却经不住遗传学的推敲,自孟德尔起开始发展的古典遗传学就足以论证其巨大的局限性。德国科学家魏斯曼曾经将雌、雄老鼠的尾巴切去,并使其交配产生后代,其后代并没有显示出断尾的性状,由此说明后天获得性性状并不能遗传给后代,拉马克学说也因此被证明是错误的。
虽然拉马克学说被证明是错误的,但却为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奠定了基础。
达尔文是英国伟大的生物学家。1831年,达尔文随海军进行了长达五年的科学考察活动,并采集到了相当数量的动植物标本。由于与动物学家Henslow和地质学家Sedgwick的熟识,使其接受了科学的植物学和地质学研究的训练,为其后来的科学分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南美洲厄瓜多尔的海岸附近的一群小岛上,分别生活着许多不同种的燕雀,然而这些燕雀在外形等诸多方面的相似引发了达尔文的思考。他发现这些燕雀至少可以分为14种,并且每一种都未出现在临近的大陆上,因此达尔文相信,这些燕雀有共同的祖先,原始燕雀来到了岛上,其后代不断分化,逐渐分化成了不同种。
达尔文最终通过翔实的资料和细致的调查研究,总结出了达尔文进化论学说:
1、 生物都有繁殖过剩的倾向,而生存空间和食物是有限的,所以生物必须“为生存而斗争”。
2、 在同一种群中的个体存在着变异,那些具有能适应环境的有利变异的个体将存活下来,并繁殖后代,不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就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