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负反馈技术
6.3电路如题6.3图所示,是找出各电路中的反馈元件,并说明是直流反馈还是交流反馈。 C1 R1
EC R2 - + V1 R4 R3 C2 EC R2 R5 V2 - uo R6 -
C3 R7 R5 V2 - C3 + C1 - R1 + + V1 R4 R3 + + ui - uo R6 -
ui - (b)
EC (a)
R1 C1 R2 R4 V1 + R5 (c) 题6.3图
C2 R3 - V2 C3 + uo C4 + ui - -
解:应用瞬时极性法判断,如题6.3图所示。可知
图(a) 由电阻R4引入级间交流电流并联负反馈;由电阻R3 和R6引入本级直流负反馈和交流电流串联负反馈。
图(b) 由电阻R4引入级间直流负反馈和交流电流并联负反馈;由电阻R3 和R6引入本级直流负反馈和交流电流串联负反馈。
图(c) 由电阻R4引入本级交流电压并联负反馈;由电阻R5引入本级直流负反馈。
6.5 大电路开环时的波特图如题6.5图所示,现引入电压串联负反馈,中频时的反馈深度为20dB,试求引入反馈后的Auf、flf、fhf。 解:由于20lgF?20dB
1
即 F?1?AB?10
故 Auf(dB)?Auo(dB)?20?40dB
Auf?100
flf?fL100??10Hz
1?AB10 Au/dB - 60 - 40 - 20dB/十倍频 20 -
-20dB/十倍频 | | | | | | | 0 1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f/Hz ? -90o -135o - -180o - -225o - -270o -| | | | | | | fhf?(1?AB)fh?10?105?1MHz
f/Hz
题6.5图
6.7电路如题6.7图所示,请按要求应入反馈。 (1) 使图(a)所示电路的uo稳定; (2) 使图(b)所示电路的io稳定; (3) 使图(c)所示电路的输入电阻提高; C1 R1 C1 R1 EC R2 + A R3 - C2 R5 V2 - R6 R7 C3 + ui - V1 R4 B + uo -
(a)
EC Rc1 Rc1 + V1 V2 Re1 A Rb Rc2 -EE
(b)
题1.2图
(c)
Re2 + B V3 + uo - EC
R2 + A R3 - V1 R4 C2 R5 RL V2 - B - uo + + ui -
Rb + ui R6 R7 2
解:(1)要使图(a)所示电路的uo稳定,则应引入电压负反馈。如图(a)所示应用瞬时极性法判断可知:只能引入电压并联负反馈。只需将反馈电阻Rf连接到图(a)电路的A、B两点即可。
(2)要使图(b)所示电路的io稳定,则应引入电流负反馈。如图(b)所示应用瞬时极性法判断可知:只能引入电流并联负反馈。只需将反馈电阻Rf连接到图(b)电路的A、B两点即可。
(3)要使图(c)所示电路的输入电阻提高,则应引入串联负反馈。如图(c)所示应用瞬时极性法判断可知:只能引入电流串联负反馈。只需将反馈电阻Rf连接到图(c)电路的A、B两点即可。 6.8 在题6.8图中,各电路均有深度的交流负反馈。
(1) 找出引入级间交流(或交、直流)反馈的元件,判断反馈组态; (2) 用Af? + ui -
3
C1 C1 C3 1的公式,求出各电路Auf的表达式。 BR EC
Rc2 Rc3 V3 V2 V1 Rf + uf - (a) EC
Rc2 Rc1 V2 V1 + uf - (b) 题6.8图 Rf Rb1 ui - Re1 R2 -
R1 C3 C2 C2 Rb1 Rc1 + io Re2 uo Re1 Re3 - +
+ RL 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