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资治通鉴导读课程历年题总结
18年6月考试原题
1、 资治通鉴编撰的历史背景。(30分)
2、 资治通鉴中司马光既积极的维系史学的真实性,又在一些地方歪曲了历史,为什么?有何目的与好处?(30分) 3、 资治通鉴的影响。(40分)
17年1月考试原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资治通鉴曾被称为“历代君臣事迹”,还有哪本书曾经在资治通鉴成书之前被称为“历代君臣事迹”?
A、太平御览 B、文苑英华 C、册府元龟 D、新唐书 2、关于资治通鉴的开篇,下列说话错误的是 A、开篇是接续《春秋》的 B、开篇是接续《左传》的 C、第一句话是记载三家分晋
D、第一句话之后倒叙了三家灭知伯
3、关于曹丕和曹植的魏太子之争,下列理解不准确的是
A、司马光列举多个支持曹丕的官员的言论,表达曹丕被立为太子的合理性 B、司马光支持曹丕被立为太子的立场
C、司马光支持曹丕的本质是嫡长子继承的规则
D、司马光既支持曹丕又丑化曹丕,体现了一种矛盾性 4、关于正统论问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司马光与其助手在这一问题上有分歧 B、司马光认为三国时的曹魏是正统
C、司马光认为任何一种正统的标准都不能完全说服人
D、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所选择的年号只用于纪年,不用于区别正统 5、五行相生的顺序是 A、木-土-水-金-火 B、木-土-水-火-金 C、木-火-土-金-水 D、木-水-金-火-土
6、没有参与废昌邑王的官员是
A、王式 B、霍光 C、杨敞 D、田延年 7、关于“伊霍故事”的理解,不准确的是 A、“伊”指的是伊尹,“霍”指的是霍光 B、“伊霍故事”被很多历代思想家、历史学家认为是规范皇权的一种手段
C、“伊霍故事”在汉代以后的历史上曾多次出现 D、“伊霍故事”典出史记
8、冯道不曾出仕以下王朝中的
A、后梁 B、后唐 C、后晋 D、后周 9、冯道不曾作为以下哪位皇帝的宰相
A、唐庄宗 B、唐明宗 C、晋出帝 D、周世宗 10、以下哪位不是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的助手 A、刘敞 B、刘攽 C、刘恕 D、范祖禹 二、是非题(每题1.5分,共15分)
11、武人政治向文人政治转型是资治通鉴成书的重要背景之一 12、经筵制度、科举制度都是宋代为配套文治导向而开创的制度 13、资治通鉴是司马光用来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工具 14、司马光认为才是比德更重要的素质 15、资治通鉴中没有三家分晋之前的记载
16、孙甫在《唐史论断》中提出的正统观念没有被资治通鉴编纂团队的成员接受 17、司马光认为很多正统标准都难以自圆其说 18、昌邑王刘贺是汉武帝之孙、汉昭帝之子 19、司马光认为王朝的内部稳定高于开疆拓土
20、北宋中期,再也没有士大夫认为冯道对于五代政治有所贡献 三、问答题(共2题,65分) 21、《资治通鉴》的成书背景?(30分)
22、结合课程内容,说明司马光对于政治秩序问题的看法(35分)
14年7月考试原题
三个大题
1、司马光描述曹丕立为太子的特点; 2、《资治通鉴》编写小组对于“正统论”的分歧; 3、《资治通鉴》的编撰背景。
13年7月考试原题
基本上和已经有的一样吧= =不过可能文字细节有差别 我回忆起来大概是下面这些:
一、资治通鉴的开篇有什么特点,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
二、谈谈五代和宋朝对冯道的不同评价,反映了怎样的思想变化的轨迹。
三、资治通鉴的宏观历史背景和具体的政治环境。
13年1月考试原题
一。 从资治通鉴对冯道的评价,谈谈唐宋时期思想变化的轨迹。 二。资治通鉴的开篇有什么特点,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 三。资治通鉴的编纂,和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有何联系。
11年12月考试原题
三道题目,分别是:
1 从《资治通鉴》对冯道的评价,谈谈唐宋时期思想变化的轨迹。(25')
2 “正统论”在宋代有哪些变化?《资治通鉴》的作者如何看待“正统问题”?(35')
3 《资治通鉴》的编纂,和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有何联系?(40')
10年6月考试原题
姜鹏的《资治通鉴》 两大题:
一、比较汉献帝和魏文帝,谈你对司马光“才德论”的理解;(臣光曰: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balabala......)
二、结合《通鉴》事例,谈一谈你所领悟的处世哲学;(有一讲是:福盈则祸至---一种处世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