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过考点!2017年度注册城市规划师城市规划原理 下载本文

2017年度注册城市规划师厕所城市规划原理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大纲要求:

1、 掌握城市和乡村的基本特征; 2、 熟悉我国城乡社会经济的特点; 3、 了解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因; 4、 熟悉城市发展的阶段及其差异;

5、 熟悉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 6、 熟悉城镇化的含义;

7、 熟悉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

8、 熟悉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及当前状况; 9、 熟悉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10、 熟悉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11、 熟悉城市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12、 熟悉城市发展和资源发展的关系。 命题规律解读:

1、 城市的几个基本特征是一定要掌握的内容,在多选题中出现的可能性比较大; 2、 城市与乡村的联系是个很好的命题点,应该正确掌握其联系的要素;

3、 农业社会的城市、工业社会的城市和后工业社会的城市发展中有何差异,是个很好的命题素材; 4、 影响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主要因素是本章的一个重要命题点,注意在此处出题; 5、 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也是一个很好的命题点;

6、 城市发展与区域、社会经济及资源环境的关系是本章的一个重要内容,命题者较喜欢以此来命题。

第一节 城市的概念与内涵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人们对它的理解多种多样,这既反映了城市生活多元的本质特征,也反映了城市及其研究学科不断发展、动态演进的过程。

一、 城市的概念

城市最早是政治统治、军事防御和商品交换的产物,“城”是由军事防御产生的,“市”是由商品交换市场产生的。城市归根结底是由社会剩余物资的交换和争夺而产生的,也是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工的产物。

这里就目前对城市的一些主要理解或定义归纳如下:

(1)城市的产生定义——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说是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2)城市的功能定义——城市是工商业活动集聚的场所,是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群聚居的场所。

(3)城市的集聚定义——城市的本质特点是集聚,高密度的人口、建筑、财富和信息是城市的普遍特征。 (4)城市的区域定义——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同周围广大区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具有控制、调整和服务等职能。

(5)城市的景观定义——城市以人造景观为特征的聚落景观,包括土地利用的多样化、建筑物的多样化和空间利用的多样化。它包括了自然环境却又是以人造物和人文景观为主的一种地理环境。

(6)城市的系统定义——城市是一个复杂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自然和社会复合巨系统。

同时,大家还要注意,当前社会对城市的判断上的共识:城市是非农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二、城市的基本特征(掌握) (1)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

城市与乡村是人类聚落的两种基本形式,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若没有了乡村,城市的概念也就无意义了。

(2)城市是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

城市不仅是人口聚居、建筑密集的区域,同时也是生产、消费、交换的集中地。城市集聚效益是其不断发

1

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与乡村的一大本质区别。城市各种资源的密集性,使其成为一定地域空间的经济、社会、文化辐射中心。

(3)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

古代拥有明确的空间限定,到现代成为一种功能性地域。西方国家出现郊区化、逆城镇化、再城镇化等一系列现象。现今经济全球一体化、全球劳动地域分工,城市传统的功能、社会、文化、景观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4)城市具有系统性。

城市的巨系统包括经济子系统、政治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空间环境子系统以及要素流动子系统。城市各系统要素间的关系是相互交织重叠、共同发挥作用的。

三、当今城市地域的新类型 1、大都市区

大都市区是一个大的城市人口核心,以及与其有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具有一体化倾向的邻接地域的组合,它是国际上进行城市统计和研究的基本地域单元,是城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时产生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

实例:加拿大的国情调查大都市区,英国的标准大都市劳动区、大都市经济劳动区,澳大利亚的国情调查扩展城市区,瑞典的劳动——市场区,日本的都市圈。

2、大都市带

有许多都市区练成一体,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存在密切交互作用的巨大城市地域。 3、全球城市区域

全球城市即为具有全球城市功能的城市。 全球城市区域是在全球化高度发展的前提下,以经济联系为基础,由全球城市及其腹地内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二级大中城市扩展联合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空间现象。

全球城市区域是以全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区域,而不是以一般的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区域。全球城市区域是多核心的城市扩展联合的空间结构,而非单一核心的城市地区。

第二节 城市与乡村

一、 城市与乡村的差别与联系 项目 内容 (1)集聚规模的差异 (2)生产效率的差异 城市与乡村 (3)生产力结构的差异 的基本区别 (4)职能差异 (5)物质形态差异 (6)文化观念差异 联系类型 要素 物质联系 公路网、铁路网、水网、生态相互联系 市场形式、原材料和中间产品流、资本流动、生产联系、消经济联系 费和购物形式、收入流、行业结构和地区间商品流动 城市人口移动联系 临时和永久性人口流动、通勤 与乡村的技术联系 技术相互依赖、灌溉系统、通信系统 基本社会作用联系 访问形式、亲戚关系、仪式、宗教行为、社会团体相互作用 联系 能量流和网络、信用和金融网络、教育培训、医疗、职业、服务联系 商业和技术服务形式、交通服务形式 政治、行政组织结构关系、政府预算流,组织相互依赖性、权利——监督形联系 式、行政区间交易形式、非正式政治决策联系 二、城市划分与建制体系 1、城市聚落划分

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为定义城镇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对于城乡的划分,各国各地区根据各自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制定了不同的城镇定义标准。但各国对城乡标准的制定基本离不开城镇的基本特征。

2

因以下两个原因,很难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划出一条有严格科学意义的界限。

(1) 因为乡村到城市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有的甚至是交错的。这中间并不存在一个乡村消失和城市开始的明显标志点。

(2) 城市本身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城市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与周围地区的联系在空间上日趋广泛,在内容上日益复杂,使划分城乡界限又增加了难度。

2、我国城市建制体系

我国20世纪50年代就制定了具体的市(镇)设置标准。 我国的市镇设置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标准:

(1) 聚集人口规模。目前将人口聚集规模超过100万的作为特大城市,50万~100万的作为大城市,20万~50万的作为中等城市,20万以下的作为小城市。

(2) 城镇的政治经济地位。城镇的政治经济地位往往是市镇设置中的重要考虑内容。 我国市制有两个基本特点:

(1) 市制由多层次的建制构成。从地域类型上划分,包括了直辖市、省辖设区市(或自治区辖设区市)、不设区市(或自治州辖市)三个层次。从行政等级上划分,包括了省级、副省级、地级、县级四个等级。目前,我国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直辖市(省级),25个副省级市,280余个地级市,370余个县级市。

(2) 市制兼具城市管理和区域管理的双重性。市既有自己的直辖区市——市区,又管辖了下级政区(县或乡镇)。因此,中国的市制实行的是城区型与地域型相结合的行政区划建制模式,一般称为广域型市制。

三、我国城乡发展的总体现状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镇关系演变的基本历程

(1)1949~1978年,中国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农业快速发展并为工业化奠定基础和提供保障。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和农民主要通过直接投资、提供廉价劳动力、提供土地资源三种方式,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3)2005年之后,城乡统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新时期城乡工作的主轴,城乡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2、我国城乡差异的基本现状 (1)城市结构“二元化”。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一国两策,城乡分治”的二元经济社会体制和“城市偏向,工业优先”的战略和政策选择。

(2)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已经达到6:1~7:1,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峰值。

(3)优势发展资源向城市单向集中。城市一直是我国各类生产要素集聚的中心,城乡资源流动单向化、不均衡现象明显。

(4)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严重失衡。失衡的分配体制决定了失衡的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的供给体制。

3、科学发展观与城乡统筹

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实践,就是要认真贯彻“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城乡统筹实际上包括经济和社会发展两大方面,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是扭转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难题、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主体应该是政府;重点是对农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进行战略性调整和深层次变革。

(1) 统筹城乡经济资源,实现城乡经济协协调增长和良性互动; (2) 统筹城乡政治资源,实现城乡政治文明共同发展; (3) 统筹城乡社会资源,实现城乡精神文明共同繁荣。

第三节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一、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因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技术进步、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城市形成与发展的推动力量主要包括自然条件、经济作用、政治因素、社会结构、技术条件等。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