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林黛玉与薛宝钗形象特点 下载本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林黛玉与薛宝钗形象特点

作者:赵娟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13年第02期

《红楼梦》这部长篇巨著,描写了四百多个人物,各具丰采,尤其是对那些在年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等方面都相同或相近的少女的描写,更是惟妙惟肖,形态各异,却又互相映衬。本篇就林黛玉与薛宝钗两个人物形象作一分析。 一、林黛玉

【问题1】作者采用切换视角的方法来写黛玉,为什么不同的人看到的林黛玉形象不一样?

【分析】作者多角度、有层次地展现林黛玉的容貌、神态风度,写意和工笔两种手法交替使用,既有朦胧的美感,又有清晰的美感。形象不一样是由观察者的审美习惯和对被观察者的情感所决定的。黛玉是在母亲去世后投奔外婆家的,众人对她更多的是怜爱,因而众人注意到的是林黛玉体弱多病;凤姐观察到她容貌标志、气度不凡。她们更多地注意到黛玉的外在形象。而宝玉主要看到的是黛玉超凡脱俗的精神气质,在他眼里,她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美丽多情,姿容俏丽,极富神韵。她给宝玉最深的印象是“眉尖若蹙”,这难以舒展的眉头、愁苦抑郁的心情,伴随她的一生,成为女主人公性格的一种基调。

【问题2】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所了解的黛玉,都是他人所感。黛玉自身给我们什么印象?

【分析】(1)心理描写:林黛玉因为母亲去世以后,在家“上无亲母教下无姐妹兄弟扶持”,在外祖母一再执意下,才去投奔外婆家,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姐妹。过去在家就“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吃穿用度,不同凡响。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体现了她的细心敏感,聪明灵秀。

(2)行动描写:王夫人房中,王夫人坐在西边下首,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料定那是贾政之位,绝不肯坐,便向挨炕的椅上坐了。可见黛玉连坐在哪里,都非常细心,谨慎。 在贾母房中吃饭时,更是如此。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当王熙凤拉了黛玉入座时,黛玉也十分推让了一番,直到贾母作了解释以后,方才告了座。

(3)语言描写:邢夫人处,邢夫人“苦留”她吃晚饭,她婉言拒绝了,回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席话既表明了对邢夫人的尊敬与感激,又表明了自己顾全大局的礼节,说明她待人接物是处处留心的。

黛玉这种“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谨慎态度,是她寄人篱下的感情的反映。这是本文反映的黛玉性格中的主要的一面。 二、薛宝钗

【问题】薛宝钗是《红楼梦》人物中最大的“受害者”。自上世纪50年代起,由于《红楼梦》研究的泛政治化,在人们心目中,她成为年青一代中城府最深、封建道德意识最浓的主要代表人物。可真实的宝钗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分析】对艺术形象的分析应该遵循文本至上的原则,即一切从文本提供的全部信息出发,而不是从由于意识形态而形成的先入之见出发。薛宝钗的一些优点也往往由于先入之见而被认为是心机,是圆滑世故。不错,宝钗是对黛玉、湘云说过“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之类的话,但她毕竟是个少女,用宝玉的话来说,仍然是一颗闪烁着光彩的宝珠。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宝钗少女天性的活泼有一定程度的恢复,“藏愚守拙”的性格也有一些改变,还主动做了一些违背封建道德规范的事情。如五十六回“去小就大”,不怕“众人嫌”参与大观园的管理工作,七十回充当“枪手”帮宝玉“搪塞”、欺骗贾政等等。宝钗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而是一个丰满的、复杂的艺术形象。《红楼梦》最值得称道的,是它塑造的人物形象经得起反复品味,作者完全避免了浮浅的夸张和概念化的涂饰,而以深入的体察和天赋的灵感为凭借,表现出人性的丰富含蕴及其在不同生活状态中的复杂情形。《红楼梦》之所以充满恒久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它拒绝一切标签式和脸谱化的人物解读。

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多丰富,《红楼梦》就有多丰富,至今从没见过比《红楼梦》更富生活质感的小说。一部《红楼梦》何以二百年来拥有如此广大的读者群,何以有如此辉煌的百年文学,原因在于读者们在小说中品到了生活的真味,每个《红楼梦》读者都好似小说中的那块幻形入世的顽石,亲身经历了一场悲喜交集的无奈人生。林黛玉尽管有才华、美丽、纯真,却又多愁善感、孤高自诩、目无尘下,她是儒家理想的典范化身。宝钗含蓄,而黛玉之慧凤姐之黠探春之敏等等无不包罗之中,若立于朝廷之上,必为良臣贤相,岂单争胜于闺阁,最终成为大观园中的佼佼者。读罢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我也只能为这两位美丽的女子洒上一纸悲伤的泪水,写下一丝浅稚的同情。 (责任编辑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