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 - (教育学 - - 教育心理学)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本文

2、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良好适应。 3、心理辅导目标:学会调适、寻求发展

①学会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基本目标 调适性辅导 ②寻求发展——高级目标 发展性辅导 二、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1、行为改变基本方法: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惩罚法、自我控制法 2、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全身松弛训练、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请求、拒绝、真实地表达

自己的意见和情感)

3、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理性情绪辅导(艾里斯提出) 第十二章 教学设计

第一节 设臵教学目标(P188-194) 一、教学目标及其意义

1、 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既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又是一切教学工作的终点。 2、意义:

①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与评价 ②指导教学策略的选用 ③指引学生学习

二、教学目标的分类(布卢姆)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 1、认知目标(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2、情感目标(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 3、动作技能目标(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 三、教学目标的表述(P193) 1、行为目标

2、心理与行为相结合的目标

四、任务分析:是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 第二节 组织教学过程

基本要素:教学事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课堂教学环境 一、教学事项:教师安排的程序性事项(加涅)

1、引起学生注意:激发求知欲、变化教学情境、配合学生经验 2、提示教学目标 3、唤起先前经验 4、呈现教学内容 5、提供学习指导 6、展现学习行为 7、适时给予反馈 8、评定学习结果

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二、教学方法

1、定义: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

36

2、基本教学方法:

讲解法;演示法;课堂问答;练习;指导法;讨论法;实验法;游戏;参观法;实习作业 三、教学媒体 使教学遵循:经验的直接动作表征、经验的图像表征、经验的符号表征 四、课堂教学环境 :课堂物理环境、社会环境 课堂物理环境 课堂社会环境

第三节 选择教学策略

一、定义: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臵、师生相互作用设计 二、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指导教学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发现教学、情景教学、合作学习 (一)发现教学

定义:又称启发式教学,指学生通过自身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 2、教学设计四原则(布鲁纳):

①教师要将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向学生解释清楚 ②要配合学生的经验,适当组织教材

③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适当安排教材难度与逻辑顺序 ④确保材料难度适中,以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二)情境教学

含义: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三)合作学习

1、定义:指学生们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2、设计实施五特征:

①分工合作、②密切配合、③各自尽力、④社会互动、⑤团体历程 四、个别化教学:

1、基本环节:①诊断学生的初始学业水平或学习不足; ②提供教师与学生或机器与学生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③引入有序的和结构货摊教学材料,随之以操练和练习; ④容许学生以自己速度向前学 2、经典模式

①程序教学(创始:普莱西,贡献最大:斯金纳)、②计算机辅助教学、③掌握学习(布卢姆)

第十三章 课堂管理 第一节 课堂管理概述 (一)定义:

课堂管理: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二)课堂管理的功能:制约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和维持的功能。 (三)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教师领导风格、班级规模、班级性质、对教师的期望 1、教师的领导风格(直接影响) 2、班级规模(重要因素) 3、班级的性质(情境因素) 4、对教师的期望

第二节 课堂群体的管理

(一)群体: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37

1、正式群体:是有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职责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

2、松散群体:是指学生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目的和内容。

协调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

(二)群体动力(勒温 最早研究)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群体气氛以及成员间的人际关系等影响群体与成员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总和就是群体动力。 1、群体凝聚力 2、群体规范

3、课堂气氛: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综合状态 ②影响因素: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教师的情绪状态 ③影响途径:接受、反馈、输入、输出 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①吸引与排斥;②合作与竞争

第三节 课堂纪律的管理(P212-216) 一、课堂纪律的性质:

1、概念: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2、类型:

①教师促成的纪律 ②集体促成的纪律 ③任务促成的纪律 ④自我促成的纪律

二、课堂结构与课堂纪律

1、 课堂结构定义: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这课堂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 2、课堂结构两部分:情境结构、教学结构 ①课堂情境结构: ②课堂教学结构

三、问题行为与课堂纪律 (一)问题行为的性质

(二)问题行为的类型一种划分法:扰乱性问题行为、心理问题行为

另一种划分法:品行性问题行为、性格性问题行为、情绪上社会上的不成熟行为三种。 (三)课堂问题行为的处臵与矫正 预防为主,处理为辅 1、正确对待学生的课堂行为 2、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

科宁 课堂问题行为的预防:明察秋毫、一心多用、关注整体、转换管理。

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最少干预为原则。教师的非语言线索、表扬学生与不良行为相反的行为、表扬其他做出良好 行为的学生、简单的语言提示、反复提示。 第十四章 教学测量与评价

第一节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意义和作用

(一)教学评价:指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做出决策。 包括确定评估目标、搜集有关的资料、描述并分析资料、形成价值判断以及做出决定等步骤。 (二)教育评价与测量及测验的关系:

38

测量和测验是对学习结果的客观描述,而教学评价是对客观结果的主观判断与解释,是以客观描述为基础;测量与测验所得到的结果,只有通过教育评价,才能判断这种客观描述的实际意义,才有实际价值。

(三)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分类(P218-219)

1、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根据实施教学评价的时机)

2、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根据教学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 3、配臵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根据教学评价的功能) 4、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教学评价的严谨程度 ) (四)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四点P219) 是检验教学成效、确定学生学习结果和教师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它的根本作用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改进教师教学,从而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① 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

② 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 ③ 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④ 作为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

第二节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方法和技术 (一)教学评价

1、内容包括:①认知;②技能; ③情感

2、常用手段:认知和技能领域:标准化成就测验、教师自编测验

情感与道德表现:非测验性的评价手段(案卷分析、观察、谈话等)

(二) 标准化成就测验

1、定义: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 2、特点:由专门机构或专家学者编制;施测条件、计分手段、分数的解释完全相同 3、优越性:客观性、计划性、可比性

4、问题:与学校课程之间关系很不协调;测验结果的不当使用,对个体造成不良影响。 (三)教师自编测验

1、定义: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特定的教学服务的。

2、测验的计划 (略)

3、自编测验的类型(客观题 主观题) 4、有效自编测验的特征

①信度——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

②效度——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③区分度——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 5、自编测验的常见错误 (四)非测验的评价技术 1、案卷分析 2、观察 3、情感评价

(五)教学评价结果的处理与报告 1、评分

2、合格与不合格

3、其他报告方式:个人鉴定、定期的综合评价等 第十五章教师心理

39

第一节 教师的心理特征和职业成就的关系 一、教师的特征和职业成就的关系 1、教师的认知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 2、教师的人格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

二、教师的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 第二节 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比较研究 1、课时计划的差异 2、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

①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②吸引学生注意力;③教材的呈现 ④课堂练习;⑤家庭作业的检查;⑥教学策略的运用 3、课后评价的差异

第三节 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一、教师成长的历程

1、关注生存阶段;2、关注情境阶段;3、关注学生阶段 二、教师成长与发展的途径(4点)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