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说汉字解说词 下载本文

.

8000年的史前遗址。一天下午五六点钟,队员们突然在探坑里发现了一件超乎想象的东西。

最古老的一支骨笛距今八千年以上。紧接着,贾湖村又有更重大的发现。在一片龟甲上,发现了与甲骨文极其相似的刻划符号。如果这就是汉字,中国的汉字史将界定在8000年以前。它刻划的方式、刻划的位置与它象形的这种方法都跟后来的甲骨文比较接近的。可是它时间隔得太远,这已经到了公元前六千多年了,和后来的甲骨文反而没有一个联系。目前这种问题只能作为一个科学上的疑案,以后有待于新的发现。散发光泽的珠串或许曾属于一位美丽的姑娘、古老的占卜用具与殷商的龟甲占卜似乎有着某种联系,光滑的石箭、祭祀工具上模糊的符号……这些都让人去想象八千年前生活在这个湖泊旁的部落,他们拥有怎样的文化?又为什么在6000年前没有了他们的遗迹?专家推断,贾湖文化可能在6000年前的一场水患中消失或者迁移。黑场中国大概在一万年以前进入新石器时代,史前文明出土文物的精美,不得不让人重新审视对远古先民的想象。

当一切化为尘土,吟游的诗人老去,是什么能将英雄的故事继续传唱,将部落的往事留存下来。生产力的发展,使考古学家们认为应该有文字的出现,但在已知的出土文物中,大多是单一的符号。人们期望能有进一步的发现。

4000年前,山东半岛的某个部落。有人拿起一块已经碎掉的瓦片,在上面刻下了十一个符号。这个人是谁,为什么刻下这些符号,刻写

.

.

的内容又是什么?答案已经无人知晓,4000年后,一支考古队在数米深的地层中发现了它。1991年1月,工作人员在清洗后的陶片上誊写编号,突然,他发现了一些很奇怪的图案,便立刻找到当时考古队的负责人栾丰实。在薄薄的陶片上,人们看到了那十一个连续书写的神秘符号。它们,是文字吗?因为发现于山东邹平丁公村,它被称为丁公陶文。两年的谨慎调查和研究后,陶文的公布轰动了整个文字学界。4000多年前,是谁刻写了这块陶片,刻写的内容又是什么?历史研究所的张政烺老先生看了以后特别兴奋,而且他夫人看了以后说,她当时看第二排上面有一个字。她说这不是个“猴”嘛。日本一个学者考证后认为是一封信。当时田昌五先生建议把它叫成“陶书”,不是陶文,“陶书”,它是讲了一件事或者讲了一件东西。很多学者对丁公陶文进行解释,但没有统一的认识。而且,陶片上符号的书写方式似乎与已知的甲骨文有着形态上的不同。这个刻划的时候,是用尖锐的石器来刻划的,是连续的,这种做法就和后来我们看到的一般的字有所不同。所以有的人认为,这种文字是文字,是一种没有被继承下来的文字。

我们探讨中国文字起源的时候,并不意味着仅仅是汉字起源问题,它可能还包括了非华夏系统的一些族群所使用的文字系统。因为上古的族群是多样的,如果我们承认这一点的话,我们必须承认当时的文字也是多元的。丁公陶文出土于龙山文化晚期的遗址。龙山文化,是古代东夷部族创造的一个重要文化阶段,它以黑陶为主要特征,代表了当时制陶业的顶峰。

.

.

中国上古时代存在着夏族、夷族等多个部族,他们在相互的交往与征战中逐渐融合。那么中国文字在起源发展的过程中,是否也经历了这样一个多元融合的过程呢?汉字仅仅是一种文字,在古代的时候,特别是远古时期,作为今天我们中国境内是不是还出现过其他的文字,这个问题是有争论。在不断的交流过程当中,趋同性不断加强,最后形成了中华古代文化、中华古代文明的这样一个过程。很可能文字也是这样一个过程。

就我们中国这么多人口、这么大的地理范围来说,古代的文字出现得这么少、种类出现这么少,在世界上是很特殊的。《尚书·多士》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意思是说,商人在灭夏时已经有了记事典册,记载了“殷革夏命”的历史。甲骨文中屡见“册”“典”二字,字形像串好的许多竹简和双手捧着简册。因此是否可以推测,在殷革夏命的夏桀、商汤时代,已经有了文字。也就是说商代、夏代也有文字,有文字记载的,可是我们没有发掘到,没有发掘到不等于没有。有典有册,意味着当时至少要有初步的文字体系,只有零散、个别的字符是无法进入应用时期。

这个破损的扁陶壶出土于山西临汾陶寺,人们在陶壶上发现了两个用朱砂书写的文字。陶寺文化大约在公元前2200年以上一直到公元前2600年左右,这个时间,从文献记载来说,已经基本上超过了夏代了。那个文字,没有学者看了之后否认它是个字。这两个字和甲骨文是完全同一个体系的文字,可以说是今天汉字的祖先。所以从汉字这个角度讲,我们现在最早能够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左右。

.

.

汉字体系的形成,还应有一个记事图画和刻画符号与语音结合、并由零散的字符逐渐积累的过程,这个过程绝不会短暂,因此有学者认为,汉字起源的上限无疑应该从夏代初期再往上推移。到夏代,中国的文化开始统一,如果文化不统一,就不可能有统一的文字,而且这段时间发展是相当慢的。由于考古证据的缺乏,人们仍然无法解开中国汉字起源的远古秘密,但在这些已知的线索中,隐隐透露着来自过去的信息:生长于亚洲东部的先民,用他们的观察和想象创制了文字,这些线条像是优美的图画、像是炽烈的舞蹈,记录了中国人的故事,记录了这块大地的文明……文字的产生,标志着人类由蒙昧走向文明,由传说时代进入信史时代,文明的发展将以加速度的姿态,在时间之轴上留下坐标。

[解说词] 史说汉字(2):

尘封甲骨

公元前1046年,商朝为周所灭。二十年后,商朝旧臣箕子路过都城殷时,看到的已是一片麦田。繁华的都城从地平面上消失了,商朝人大量使用的甲骨随着朝代的灭亡再也无人提起,而商都的位置再也无人知晓……

清光绪25年,执掌国子监的大臣王懿荣患了疟疾,按照中医使用“龙骨”入药。他意外发现从药铺买来的“龙骨”上刻有文字。经过研究,他认为,这一定是未知的远古时代的文字。那一年,是公元纪年的

.

.

1899年。这个著名的故事,最初刊登在1931年北京发行的《华北日报》上。后来,几乎所有涉及甲骨文发现的书籍都转述过。药店是在宣武门菜市口的达仁堂,最早来源就是从这篇小文章里来的,后来有很多学者也去调查了一下,菜市口有没有这样一个达仁堂,但是菜市口没有达仁堂药铺。故事的虚实已经无从分辨,但发现甲骨文确实是王懿荣的一大功绩,正是他的学识和眼光,使甲骨文在经历三千年后惊现于世。这些刻有神秘文字的龟甲,记录着一段文明的记忆,而在探究这些遥远记忆的同时,又有无数人物的悲欢离合,推演着甲骨学研究的一百余年。

就在甲骨文发现的第二年,八国联军进占北京,王懿荣投井殉国,悲壮地结束了生命。甲骨文字究竟记载了什么?在发现之初,很多人不相信王懿荣的说法。章太炎是研究《说文解字》的,他觉得《说文解字》里引到的(籀文)应该是中国最古的文字了,不应该再有更古老的。所以他对甲骨文抱怀疑态度的。他曾经讲(甲骨文)是古董商人为了谋利益,所以造假造的。而当时的古董商人也隐瞒了甲骨真正的出土地点,为了保证盈利的渠道,他们确实编造了很多谎言。有的说汤阴出土,有的说汤阴的羑里出土。有的说卫辉出土,总而言之,都没人说是安阳西北五里的小屯村出土的,没有。

此时,有一位名叫罗振玉的金石学者,他坚信甲骨所刻是了不起的历史秘密。在胞弟等人的协助下,他发现甲骨文的实际出土地是河南安阳县的小屯村。接着,他又在甲骨文字中发现了重要信息。卜辞里面发现殷王名谥十余,就是商王的名字十多个。所以说他恍悟,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