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
统筹规划 建管并举 彻底整治珠岙马路市场
珠岙镇珠岙村马路市场位于34省道、甬临线,交通便利。在一定时期内,对活跃当地经济,方便居民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集镇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马路市场已越来越不适应管理需要,由占道经营引发的村容环境、交通秩序等问题,已经成为交通管理工作面临的一大“顽症”,严重影响珠岙镇、乃至三门县的对外形象,亟需得到整治。
一、珠岙马路市场的形成及现状
(一)珠岙马路市场的形成。珠岙集镇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至今已有800年的历史。到民国时期,因其扼守宁波至温州的必经之路,而逐渐发展壮大,形成长500米,宽4米的商业街道。解放前,其规模进一步扩大,形成拥有200多家店铺,30多家旅店的商业集镇。1954年,34省道动工修建,穿村而过,拆除了珠岙老街部分建筑,老街规模有所缩减。改革开放后,随经济发展,34省道多次整修,路基不断加高,比原商业街道及居民住宅高出2~3米,影响周边居民出行和老街商贸活动的正常开展。为求方便,老街市场商贸活动逐步向34省道迁移,80年代末期,市场规模急剧扩大,加之省道车流量剧增,影响34省道的正常交通,马路拥堵开始显现。
.
精品文档
(二)珠岙马路市场的现状。目前,珠岙马路市场已经发展成一定规模,形成逢“一六”集市的自发市场与常年店外占道经营并存的复杂经营现状。100余家涉及小吃加工销售,饮食大排档、水果、日用品经营及维修的销售摊点长期占据省道两侧空地。逢“五日一市”的自发市场,200余家流动摊点在珠岙花坛至珠岙老菜场一带的省道路段设摊,吸纳珠岙本地乃至周边乡镇、其他各县市的过万村民聚集,造成34省道珠岙段600余米的道路拥堵,严重影响村容环境及交通秩序。
(三)马路市场的经营主体。珠岙马路市场的经营者构成较为复杂。外来人员、无业人员、待业青年构成的职业卖家是主体,此外还存在部分自产自销的农民种植户。这些经营户稳定性很差,整个群体总是处于流动之中,加上经营的主要交易手段是现金交易,对各种经营行为没有详细的记录,大大增加了政府部门的管理难度。
(四)马路市场的整治历程。90年代开始,珠岙镇历届党委政府致力于整顿马路市场,但整治后回潮明显,马路市场得不到根治,甚至愈演愈烈。
两个小菜场的设立是为了什么,人大、政协提案多次反映,为什么得不到根治
曾经设立护栏,为什么效果不明显 二、珠岙马路市场存在的原因
.
精品文档
马路市场的存在弊多利少,既有碍市容,又占据道路,容易引发交通事故,严重干扰了居民日常的生产生活,对于集镇的环境改善和正常的市场秩序存在诸多负面影响,并造成国家税源的流失。尽管珠岙镇党委政府多次多方努力,还是难以取缔,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无法满足商贸需求。珠岙地处丘陵地带,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用地非常紧缺,集镇范围对于新建一个占地面积较大的市场目前还很困难。而珠岙原有的小型菜场和农贸综合市场已逐渐不能适应消费者和集镇发展的要求,在市场布局、容量、设施、管理等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
(二)马路交易成本低廉,利益驱动市场繁荣。于民所需、于商谋利是马路市场形成的直接原因。马路市场投入少、费用低、受益快,机动灵活、适应性强、调整快、无税收,“摊”随人走,操作方便,又不交税费。部分经营者和村民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惜破坏交通秩序。这是“马路市场”形成的重要因素
(三)赶集风俗根深蒂固,难以在短期内消失。珠岙当地的马路市场形成已久,逐渐形成“五日一市”的风俗。逢农历 “一、六”赶集,已经成为珠岙当地,乃至周边县市村民不可或缺的日常生活,难以在短期内改变。
三、综合整治马路市场的可行对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