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复习资料(邓子基版) 下载本文

第一章

B财政学的概念:研究政府收支活动及其对经济运行所产生的影响的经济学分支。也称为公共经济学

1. 私人欲望:私人欲望一般经由市场机制达成 2. 公共欲望:公共欲望一般经由政府机制达成

3.私人部门经济学:着重研究私人欲望如何借助市场途径达成

4.公共部门经济学:着重研究公共欲望如何借助预算和投票过程达成。 5. 财政:政府的收支活动及其管理

第二章 财政的目标与评价标准

A一、衡量效率的简单法则:

1. 边际社会收益和边际社会成本:从一种微小的变化中增加的社会收益(成本)。 2. 当边际社会收益等于边际社会成本(即MSB=MSC)时,该经济是有效率的。(也可理解为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要求社会净收益最大化的结果)

当边际社会收益大于或小于边际社会成本时,该经济是缺乏效率的。(因为有帕累托改进余地)

C二、竞争性市场的效率:

1.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产权清晰;价格接受者;产品同质;完全信息;自由进退;众多的参与者。

2. 结论:任何竞争性均衡都是帕累托最优。

当市场实现供求均衡时,均衡价格P*既等于边际社会收益,又等于边际社会成本,即:P*=MPB=MPC=MSB=MSC

注: 评价经济活动的基本准则(政府经济活动目标):(1)效率(帕累托效率);(2)公平。 C三、公平的作用:(1)与效率对立统一,一定程度上是实现经济效率的必要条件; (2)是影响社会福利的重要因素。 A四、社会福利主义的公平准则:

1. 社会福利主义含义:(1)主张社会福利的高低由社会成员的个人效用决定(社会福利主义的公平准则都是结果公平论);(2)社会福利函数:特点:帕累托原则性(正相关);个人主义性;不公平厌恶性。

2. 功利主义:社会福利是社会成员个人效用的简单加总。

(1)政策主张:应采取收入再分配行动以增进社会福利;(2)推论:均分配( →累进的个人所得税设计);个人收入社会效用递减(3)功利主义的观点:不注重每个人的效用水平,只考虑总效用的大小。(社会福利水平就是社会总效用,等于所有社会成员的效用之和)

3.罗尔斯主义:社会福利的高低取决于社会上境况最差的那个人的效用。

(1)政策主张:最小最大化原则,采取收入再分配行动,使境况最差成员的效用最大化(效

用归结为收入);(2)观点:将境况最差的人的福利等同于社会福利,分配公正的极大化极小理论,带有强烈的平均主义色彩。

注:两主义都允许一定程度上的收入不平等 B五、非社会福利主义的公平准则:(非个人效用)

1. 自由至上主义:衡量公平的标准是权利的行使和对权利的尊重。 政策主张:过程公平比结果公平更重要。(竞争环境、起点、机会等公平)

2. 森的公平理论:融合了功利主义、自由至上主义和罗尔斯主义。以可行能力为基础的实质自由(公平)。 C六、收入不平等的度量:基尼系数:一般情况下,0

第三章

B一、市场失灵(政府经济活动的起因)原因:(1)市场势力;(2)市场残缺;(3)市场功能不足(自身固有的缺陷);

A二、市场势力———不完全竞争(垄断): 1.垄断:市场竞争的结果; (1)垄断造成的效率损失:

(2)政府:法律和经济手段保护有效竞争,排除垄断对资源有效配置的扭曲。①价格管制;②法律限制垄断;③公平竞争,鼓励竞争;④政府控制入股;⑤降低市场准入; 2.自然垄断:规模报酬递增,早期投入较高,行业存在竞争失灵;

B三、市场残缺:1.公共产品: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2.外部性:以市场价格以外的方式影响了他人福利;3.信息不对称:

B四、市场功能缺失:1.分配不公平:市场经济本身无法自动实现经济平等;2.经济波动:就业,物价,国际收支平衡(政府调节总供需);3.优值品和劣值品(主动出击的相机抉择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A五、财政职能的分类:1.配置职能:(1)矫正竞争的不完善:对垄断厂商的直接干预;矫正自然垄断(建立公共企业;管制(价格、利润率等);创造可竞争市场); (2)矫正市场的不完善:矫正信息不对称下的策略行为;

2.分配职能:(1)税收;(2)财政支出;(3)政府管制

3.稳定职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第四章

C一、公共选择与政治均衡:

1. 公共选择:指投票者(纳税人)依据一定的规则,共同确定集体行动方案的过程。 2. 政治均衡(政治市场的供求均衡): 指在一定的规则下,全体成员就公共产品的供给量及相应税收的分摊达成协议。

C二、财政决策机制及其特点:

1. 偏好显示问题:信息量有限;真实性; 2. 偏好加总问题:方法:习俗;独裁;投票

A三、一致同意规则:林达尔均衡:一种揭示公共产品有效提供的政府机制。 1.达成:调整税额分配,以使需求量相等。

2. 林达尔均衡:E点 3.模型结论:(1)存在每个人都同意的纳税份额和公共产品的供给数量;(2)公共产品的这种配置方式具有帕累托效率。

4.模型存在的问题:(1)假定每一成员都真实披露偏好信息;(2)要找到一个让大家都满意的纳税份额,成本。

A四、简单多数票规则:中间投票人定理:

1.简单多数票规则(指每项提案都能获得半数以上的多数票):(1)达成均衡:与顺序无关;(2)出现投票循环:即投票均衡不存在,与投票顺序有关,称为投票悖论。

2.投票悖论:(1)备选方案和人数增加,出现悖论概率越高;(2)主要问题:与投票顺序有关;(3)投票悖论的成因:①多峰偏好所致(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②操纵投票;③相互勾结;④故意隐瞒偏好;⑤捆绑式投票。

B五、中间投票人定理:均衡结果必然是中间投票人最赞成的支出水平(那个方案)。 A六、选民的行为:

1.理性选民假说:自身利益及预期效用最大化。EU=p·U(x)-C 在EU>0,即p·u(x)>c的情况下才会决定参加投票。“选民冷漠”,即参与投票的人数不多; 2. 心理收益:EU= p·U(x)-C+D ;即p?u(x)+D>c最优;

3. 最小化最大遗憾策略: 当U(X)-C>=C或U(X)>=2C时,投票行为最优;

:

4.选民可能是利他主义者; 5.法律义务; 6.利诱(补贴)

C七、利益集团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