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就卓越的教师 下载本文

造就卓越的教师

造就卓越的教师

董进宇博士:吉林大学副教授、国内前沿的成功教育家、具有强烈震撼力的演说家、优秀的个人生涯规划导师和人生激励导师,也是目前国内少数能做个别辅导的心理咨询专家。它的最大贡献在于创造了《教师育人教育模型图》,此模型正在全国各地数千所学校指导初等教育教师科学地培育现代中国人。 造就卓越的教师(1) 一、了解教育的真相

沟通的天条:听者准备好了,听者才出现。 了解教育对象的真相:

人有双重性:类的特性和个性,类的特性体现在外在世界,个性体现在内在世界。内在世界也就是心灵世界,这是一个自己做主的地方,每个人都不一样。第二次世界大战维克多-佛兰克发现了这个秘密。

外在世界体现在类的特性中,内在世界体现在个性中。

每个人都是根据他的价值观、当时的情景、思维习惯、情感状态及自由意志来决定自己在这种情景下的行为模式。

传统的教育方式是灌输式,学生是被动的,如同茶壶给茶碗倒水。这是错误的,因为他忽略了学生是主体,每一个学生既有类的特性,又有个性,我们把个性给他起个名字叫自由意志。如果这个自由意志之门不打开,你是没办法教会他知识的。只有学生把这扇自由意志之门打开,你才能教会他,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才能学会知识。

心灵:自我做主的地方,又叫自由意志。在那里,地狱变成天堂,天堂变成地狱。心灵的世界:是指内在的世界。

外在世界-----客观的,内在世界-----主观的, 1、变的天条

我们每个人都守着一个由内开起的变之门,钥匙在我们手里不经我们同意,任何人无法打开。

学生在网吧,你的引导、启发、帮助,最终他回来上课了,这是他自己决定的,老师只是外在因素,对他施加环境的影响,不是直接指挥他回来。

我们的老师、家长你只能间接影响他对事情的选择,最终是他自己决定的。 2、教育者的天条:

你无法改变别人,只能影响别人做事的动机。

你可以通过鼓励、表扬、激励学生学习动机,间接影响他对事物的判断,你永远无法改变任何人。这是教育者的天条。

如果你该说的话也说了,该讲的道理也讲了,他依然没有反应,你只能等待机会,下次继续影响。不能愤怒,愤怒只能适得其反。

你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间接影响他对事情的判断,你谈你的感受、你的经验、扩大背景知识、提高他的认识,最后他自己做决定,他变了。

学生是主体,不是客体,随便怎么放,只有他的意志之门打开了,同意了,才能跟你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师生是合作关系。

所以每个教育者应有过去的经验和习惯层面上升到科学层面。 教育不能越线。否则会伤害学生的主体人格。这种人格的伤害会比你教会那点知识多得多。

越线:有些家长、老师对学生的不足先是说教,当发现孩子不听时开始愤怒了,恶劣的

批评、打骂。这是对孩子心灵的伤害。

越线伤害的是孩子的主体人格、只能适得其反。 我们老师的工作以不越线为准。 (1)了解知识 什么是知识? 知识就是经验,

自然知识:人们在探索周遭物质所获得的经验。 社会科学知识:人们探索人类社会居所获得的经验。 人文科学知识:人们探索人类心灵所获得的经验。 知识不是书本上的文字,是经验。

人类是用符合代表知识,文字后面代表的东西叫知识。 98%的老师把符合当成了知识。 80%的学生不会学习、不会听课,上课时不停地记笔记,他把注意力焦点用在记符号上,没有听到真知。

人的注意力焦点在同一个时空只能集中在一点上,不能兼顾两点。注意力集中在符号上,就不能集中在真知上。 例如:

两手同时画画,左手画圆,右手画方,是画不了的,当你注意力放在左手上,画出的是圆,当你的注意力集中在右手上,画出的是方。 在我们的头脑中,他的注意力集中在哪一点,那一点在大脑成像,大脑会对它进行反应,对它进行加工判断。在我们扑捉信息时,当注意力的焦点放在A点上时,大脑对A点的信息进行加工判断,学习和吸收,当注意力的焦点集中在B点时,大脑对B点的信息进行加工判断。

老师教符号,学生学符合号,教育出的学生是废品----书呆子 (2)什么是理解?

理解力:要依赖于背景知识。

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是特例,相互误解是常态。 理解力要依赖以下背景知识: 相同的背景知识 相同的立场 相同的价值观

相同的词汇定义。维特思坦最著名的一句话:任何人口中的语言都是私人语言。 相同的思维方法(看问题的视角)

老师说的话,80%的学生理解与老师的想法不一致。孩子对事物的理解与成人不同,而我们却误以为是一样的。因为孩子和我们说一样的词汇。 有这样一句名言:

男人和女人之间因为误解才结婚,结婚后因为相互理解了就离婚了。 3、孩子是一个神秘的世界

一个3岁的孩子能学会一门复杂的语言。这是一个奥秘。 现在的家长和老师凭主观和习惯教育孩子,这里告诫老师你要由过去的主观为客观,由过去的习惯为科学,只有这样才能走进孩子的神秘世界,教育好孩子。 4、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有三层含义:

(1)孩子由一个小动物变成人要经历漫长的过程

亚里士多德说:

孩子在出生的状态下,他不是完整意义的人,他们是可恶的小动物,经过二十几年的人化过程,我们把它变成了人。

前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需要人。

这个小动物在人中输入人的精神营养、人的模式行为,才能成长为人。

这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例如:怎样接人代物,怎样与人打招呼,孩子每个行为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才能固定下来。

(2)孩子身上才能的开发需要漫长的过程 孩子身上每一个才能的开发需具备三个条件: A、被激活 B、环境支持 C、系统化训练

每个孩子的激活点不一样,环境支持不一样,训练也不一样,所以每个孩子的才能发挥也不同,我们却用其他孩子的尺度要求自己的孩子。例如:一个天赋嗓音的孩子,在农村和在城市的发展是不一样的。

家长常犯的错误:拿自己的年龄尺度去要求孩子。其实我们小的时候没那么优秀。 (3)人必须自己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才能真正理解知识

探索知识的过程才能真的理解知识、探索人生道理的过程,才能真的理解道理。 例如:

什么是友情、爱情、人生、理想、目标、负责任、生活等。经历了这个过程,才能把孩子培养成有智慧的人。所以,家长、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心急就是用自己的年龄尺度要求孩子,心急就是拔苗助长。最终毁了孩子。 理解过程的人才是有智慧的人。 不经历这个过程:

人类的行为模式不会做周正;知识的开发、能力的增长不会很好;知识、人生的道理不会理解的深刻。

不经历这个过程,孩子是绝对不会成熟起来的。

不让孩子经历过程直接告诉孩子结论,这是心急-----拔苗助长的方式,压抑了孩子的潜能。只有经历了过程,才能把孩子培养好

5、具备移情能力的人才是通晓人性的人,才能教育好学生 什么是移情能力:理解别人的能力

面对外界事物,我们的感受都不相同。能理解别人的感受。 而我们却误以为相同,这是不具备移情能力的根本原因。

同样的事,男女的感受是不同的,夫妻之间的争吵大多都是不具备移情能力,彼此之间理解不了对方的心思。

例如:把男人离开了女人就恐慌了。用标点符合断开。 所有的男人的断句是:男人离开了,女人就恐慌了。 所有的女人的断句是:男人离开了女人,就恐慌了。 我们并不理解孩子的心理。

6、不具备移情能力的人无法走进孩子的心理,无法理解别人的感受,他只是用自己的感受代替别人的感受。

一个老师缺少移情能力,是不配做老师这个神圣的职业,他不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不了解人性。

苏霍姆林斯基讲述这样一件事:

一个初二的学生,课堂上没听课,老师问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