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地区地质调查报告 最终版 - 图文 下载本文

长江大桥横跨长江天堑,是巢湖市连接江南的跨江通道。

巢湖北部地质实习区位于巢湖市北郊,距合肥66km,其范围是东经117°47′—117°54 ′,北纬31°36′—31°42 ′,面积33km2,山脉走向北东向10°—40°,平面“M”型展布,由西向东主要由龟山、马家山—平顶山、朝阳山、碾盘山、凤凰山一麒麟山一大尖山、柜嶂山等组成。最高山峰大尖山海拔350m,一般山峰海拔高100-300m。最低处20m。实习区内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东北西为低山丘陵,海拔在20-400米之间,一般山峰在200米左右。山脉走向为南西向展布。南部为安徽省最大淡水湖,面积753平方公里,湖面高程10米,湖水容量18亿立方米。

图 2-1 巢湖北部地区卫星影像图

实习区交通条件优越,铁路(淮南线)、高速公路(合—裕高速公路)贯穿境内。

高速公路主干线连合肥市、芜湖市、马鞍山市、江苏省南京市以及邻县庐江、无为、含山等地,乡村都有支线相通。以巢湖为中心,水上运输可通往合肥及长江沿岸各城市。

图 2-2 巢湖地区交通图

本区属于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分,无霜期长。年平均温度为15.7℃—16.2℃,最高可达40℃,最低在-7℃。年平均降水量1200mm,一般在1000-1158mm之间。季节分布不均,春季(三-五月)占年降水量28-32%,夏季(六-八月)占38-44%,秋季(九-十一月)占18-19%,冬季(十二-二月)占10-11%,一年内七月降水最多,十二月最少。区内属于季风气候区,风向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夏季以偏南风为主,冬季以偏北风为主,年平均风速3.0—3.4m/s。

二、 前人研究成果

1) 实习区的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1934年,最早对巢湖北部山区进行地质调查的当推巢湖人徐克勤(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著有《安徽省巢县北部地质报告(1:5万)》。

2) 早在20世纪50年代,合肥矿业学院地质系(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的前身)就将巢湖市北部山区作为地学教学实习基地。

3) 解放后不久,原华东地质局巢县地质队曾做过1:1万煤田普查,于1956年著有《安徽含山、巢县、怀宁一带煤田普查报告》。

4) 1956年,罗庆坤、郑成等老师对巢北山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地质调查研究,著有《巢县北部地质纲要》。

5) l958年大跃进年代,为了寻找铁矿资源大办钢铁,原安徽省地质局合肥市地质队李云祝等,在该区曾做过1:l万泥盆纪铁矿普查,著有《安徽巢县凤凰山一炬峰山铁矿评价报告》,1974一1978年,安徽区域地质调查队进行了1:20万区域地质测量,著有《1:20万合肥、定远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6) 20世纪60年代,刘嘉龙、方观希和陆光森等老师合作编写《巢县地区常见古生物化石手册》,专供实习师生参考。

7) 20世纪60年代中期,金福全等老师在巢湖铸造厂西侧围墙外小池塘内(干涸见底)发现了大量古植物化石,从而首次确认巢北山区侏罗系的存在。与此同时,在

大力寺水库北猫耳洞附近发观了李氏野猪牙齿化石。

8) 1981年9月,以金福全老师为首的实习队在猫耳洞以北的灰岩洞穴中,发现并采集了大量的古脊椎动物(主要是哺乳动物)化石。

9) 1982年.刘嘉龙和金福全老师等对所采集的化石进行了系统地鉴定、研究,先后在淮南矿业学院院报和北京自然博物馆研究专刊上撰写“安徽巢县第四纪地层及所含脊椎动物化石新种的特征”及“安徽巢县中更新世哺乳类化石新种一一兼论淮河过渡区地域分异、性状接引原则及自然史工程”等论文。

10) 1983年,安徽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运用“岩石地层单位填图”新方法,以巢湖市等幅做试验研究.进行了1:5万区域地质测量,著有《1:5万巢湖市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11) 1996年,李双应老师在巢湖下三更统南陵湖组中发现海底深水斜坡一盆地相英安质火山碎屑流沉积。

12) 2003年,王道轩老师陪同西北大学地质系张复新老师踏勘时,在大力寺水库北和州组中发现一小型小石柱珊瑚礁。

通过前人不懈的研究,大大地丰富了野外教学内容,加深了对实习区的地质认识,同时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该区的地质问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地质资料。也为我们的学习创造了基础。自从八十年代后,区内先后有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石 油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30余所院校来此实习。九十年代中期,我校承担的安徽省教学研究项目—《地球科学专业群巢湖实习基地的建设》的研究和实施,深化了科研程度,丰富了教学内容,积聚了教学资料,并使得该教学基地能适应于大地学专业中不同专业的教学需要。

图 2-3 巢湖北部地区地质图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安徽巢湖地质教学实习基地的大地构造位子处于扬子地块东北部的下扬子坳

地质条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