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全册古诗词赏析选择题及答案【部编版】 下载本文

B.首联以设问提起,表达了作者看见泰山时的惊喜和仰慕之情。 C.颈联写了望山的人和归林的鸟。表现了作者归隐山林的志趣。 D.尾联由望岳而生登岳之志,表现了诗人“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决心。 【答案】

1、C 分析:七八句诗人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并不是登上泰山的感受。 2、C 分析:颈联表现的是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八、《登飞来峰》王安石

1、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2、对《登飞来峰》这首诗赏析有误的是( )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出了飞来峰塔之高,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B.我登上飞来峰顶寻找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那里可以看到日出。

C.这首诗的后两句表面看是写自然现象,实际暗指社会现象。这里表示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阻挠。

D.作者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借景抒怀,表明自己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 【答案】

1、D 分析:这首诗作者借景抒怀明理,表达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

11

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并没有归隐山野的意思。 2、B “千寻塔”是塔名。

九、《游山西村》陆游

1、下面对《游山西村》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联写农家拿鸡和猪招待客人,“足”字可见其热情好客。

B.颈联中的“春社”和鲁迅笔下的“社戏”一样,都是一种庆祝活动,表达了农民对春天的祈福。

C.“拄杖”说明诗人已年迈,加之去职回乡后的郁闷,所以诗人不愿乘月叩门叨扰人。

D.这首诗记叙村行沿途风光,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流露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2、读《游山西村》这首诗,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D )

A. 诗歌朗读的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例:“衣冠/简朴/古风/存”。 B. “丰年留客足鸡豚”一句写出了农民热情好客、淳朴厚道的性格。 C. 全诗生动地描绘了优美的农村风光,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D. 全诗都是写实,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晰。

【答案】 1、 D

分析:A.诗歌首联写农家拿鸡和鱼招待客人 。错,泛指菜肴。

B.颈联中的“春社”和鲁迅“社戏”一样,都是一种庆祝活动,表达了农民丰收后的喜悦。错,是一种祭祀活动。

C.“拄杖”说明诗人已年迈,加之去职回乡后的郁闷,所以诗人不愿乘月叩门叨扰人。错,无去职后的郁闷,农家热情好客,随时来。 D.正确。 2、D

分析:D. 全诗都是写实。错,虚实结合。

12

十、《己亥杂诗》龚自珍

1、对《己亥杂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句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当日复杂的心境: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相互交织。

B.诗的后两句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将诗人的时代使命感移情落花,从而把离愁升华为崇高的献身精神。

C.诗人用“落日”作为自然现象和象征韶光易逝的双重手法来显示别离之苦。 D.全诗表达的思想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所表达的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相同。

2、对《己亥杂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头两句叙事抒情,在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中表现了豪放洒脱的气概。 B.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 C.诗人说“落红”实际上是自吐心曲,诗人辞官归隐,是为了给年轻的更有才华的人提供更多的升迁机会。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沉,决心继续关心国家大事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答案】

1、D分析:《己亥杂诗》表明作者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与《归园田居》不相同。

2、 C分析:诗人借花落归根,化为春泥隐喻了诗人虽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命运,而不是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升迁机会。

十一、《泊秦淮》杜牧

1、对《泊秦淮》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绘的是歌舞升平,国家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B.这首诗描绘的是江南处处春景,抒发了诗人流连忘返的心情。

13

C.这首诗表现了商女只知歌唱,不懂国破家亡之恨的现状。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不忘历史教训,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答案】 1、D正确

分析:A.这首诗描绘的是歌舞升平,国家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错,这首诗是对统治阶级荒淫无度生活的愤怒和对国家命运的深重忧虑。

B.这首诗描绘的是江南处处春景,抒发了诗人流连忘返的心情。错。

C.这首诗表现了商女只知歌唱,不懂国破家亡之恨的现状。错,这首诗是对统治阶级荒淫无度生活的愤怒和对国家命运的深重忧虑。

2、答:描写了轻轻的暮霭、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意可感的河水、笼罩着两岸沉寂的沙滩。

3、答: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也蕴含着对世道的愤慨。 4、答:借用典故;借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讽喻晚唐统治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十二、《贾生》李商隐

1、对《贾生》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B、此诗是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荣辱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C、“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对文帝求贤的歌颂。

D、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可怜,即可惜。不用感情色彩强烈的“可悲”、“可叹”一类词语,只说“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为含蕴,更耐人寻味。仿佛给文帝留有余地,其实却隐含着冷隽的嘲讽,可谓似轻而实重。

14

【答案】 1、C

分析:C、“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对文帝求贤的歌颂。错,是先抑后扬,对文帝不顾百姓苍生疾苦的批评之情。

十三、《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1、对《过松源晨炊漆公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当头喝起,“莫言下岭便无难”,包含了下岭前艰难攀登的整个上山过程,以及对所经历困难的种种感受。正因为上山艰难,人们便往往把下山看得容易和轻松。 “莫言”二字,像是自诫,又像是提醒别人,耐人寻味。 B、第二句补足首句,“赚得行人空喜欢”,“赚”字富于幽默风趣。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容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形成鲜明对比,因此说“赚”——行人是被自己对下岭的主观想象骗了。诗人在这里点出而不说破,给读者留下悬念,使下两句的出现更引人注目。

C、三四两句承接“空喜欢”,对第二句留下的悬念进行解释。本来,上山过程中要攀登多少道山岭,下山过程中也会相应遇到多少道山岭。山本无知,“一山放过一山拦”的形容却把山变成了有生命的东西。仿佛给行人设置了层层叠叠的圈套,行人的意外、惊诧、厌烦,直至恍然大悟,也都在这一“拦”一“放”的重复中体现出来了。

D、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夸张的修辞,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所陶醉。 【答案】 1、D

分析:D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