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下载本文

第二节 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一、探究一词多义 【相关知识】

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具有几个互相关联的意义。在古今汉语中都有,文言文中,由于单音词多,这种现象更普遍,这是学习文言文的一大难题。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

1.词的本义是指词的本来的意义

如“引”:《说文》解释“开弓也”,本义是拉开弓。成语“引而不发”的“引”,就用引的本义,其他意义如“延长、引申、引导、引退”等,都是从“开弓”这个意义派生出来的。

2.词的引申义

在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引申义和本义密切相关,本义是引申义的根据,引申义是本义的发展,本义只有一个,而引申义可以有一个、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这些意义都是跟本义有着意义上的联系,一词多义的现象就是由此产生的。引申义有远近之分,离本义近的叫作近引申,离本义远的叫作远引申。远引申一般是由近申义再引申的,所以也称为间接引申,近引申也叫直接引申。

3.词的比喻义

比喻义是用一个词的本义比喻另一事物,由两者之间的相似点相沟通而产生的新义。如用“手足”比喻“兄弟”,用“虎口”比喻“危险境地”。 【任务设计】

任务一 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或者借助网络,探究以下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

①素:“素”,会意字。本义是未染色的丝织品,这种织品柔软光洁,色白,《孟子·滕文公上》:“冠素。”冠素,就是戴着用未染色的丝布做的帽子。

从丝织品的颜色引申出“白色”的意义。《诗经·召南·羔羊》中的“素丝五纪”就是“白色丝五条”。

把丝织品的颜色用在抽象意义上,引申出“白白”“空”的意义,《诗经·魏风·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不素餐”就是“不白吃闲饭”。

“素”未着色,体现了丝织品的本色,所以引申出“朴素”的意义。《淮南子·本经》:“其事素而不饰。”

“白色”“白白”“空”“朴素”等意义都是从“素”的本义所概括的颜色引申而来的。

②兵:“兵”,是个会意字。小篆字形是双手持斧,本义是兵器。《说文》:“兵,械也。”《楚辞·九歌·国殇》:“车错彀兮短兵接。”成语“砺兵秣马”。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以本义为中心,直接引申出持兵器的人——“士兵”“军队”。《资治通鉴·吴纪》:“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苏洵《六国论》:“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以本义为中心,直接引申出与兵器有关的事——“军事”“战争”。《孙子兵法·计篇》:“兵者,国之大事。”《左传·隐公四年》:“夫兵,犹火也。”

任务二 解释下列词语的本义,并举例说明其比喻义。

①风浪:“风浪”的本义为:水面上的风和波浪。比喻义为:艰险的遭遇。如:他是个久经风浪的人,面对着邪恶势力,毫不畏惧,顽强地斗争。

②风雷:“风雷”本义为:狂风和暴雷。比喻义为:气势浩大而猛烈的冲击力量。如:革命的风雷激荡中原大地。

③风起云涌:“风起云涌”本义为:大风起来,乌云涌现。比喻义为:事物出现得很多很盛。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世界反殖民主义的解放运动风起云涌。

④烽火:“烽火”本义为: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比喻义为:战火或战争。如:抗日战争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⑤曙光:“曙光”本义为:清晨的日光。比喻义为:已经在望的幸福。如:经过十四年的浴血奋战,中国老百姓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⑥冰霜:“冰霜”本义为:冰和霜。比喻义为:神色严肃。如:他不苟言笑,神情冷漠,凛若冰霜,谁都不敢接近他。

⑦赤裸裸:“赤裸裸”本义为:形容光着身子,不穿衣服。比喻义为:毫无遮盖掩饰。如:殖民者赤裸裸的残酷的掠夺,激起了当地土著民族顽强的反抗。

⑧传声筒:“传声筒”本义为:话筒。比喻义为:照着人家的话说,自己毫

无主见的人。如:他不过是个传声筒,制造谣言的不是他。 二、把握古今意义的不同 【相关知识】

古今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演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词义扩大

文言文中,某些词的原有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了发展,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如“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指黄河,而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

2.词义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古义,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如“金就砺则利”(《劝学》)中的“金”,原来泛指一切金属,而在现代汉语中专指黄金。

3.词义弱化

词义弱化是指词义程度的减弱。比如大家熟悉的“饥饿”中的“饿”字,古义是指严重的饥饿,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如《孟子》“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中即用“饿”的古义,而现代汉语中“饿”是指一般的肚子饿。

4.词义转移

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到表示另外一种对象,古今之间的差别较大,没有明显的联系,这就叫作词义的转移。文言词汇中这种现象较为常见。如“弃兵曳甲而走”(《寡人之于国也》)中的“走”,古义是“跑,逃跑”,今天是“一步步地走”的意思。

5.感情色彩变化

古今词义在演变历史进程中,褒贬意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作词义的感情色彩变化。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谤”是“批评议论”之义,而今天的“谤”却是“恶意中伤”之意,已由中性词转变为贬义词。还有大家熟悉的“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