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生态旅游发展SWOT分析及对策 下载本文

山东省潍坊市生态旅游发展SWOT分析与对策

摘要:以潍坊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SWOT分析法对潍坊市生态旅游

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潍坊市进一步发展生态旅游提出了具体对策,旨在为潍坊市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潍坊市、生态旅游、SWOT分析

引言

生态旅游是在全球面临生态危机、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共识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是作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而出现的。生态旅游最先产生于国外,它是西方“人与自然”观念转变,环境保护意识觉醒,绿色消费潮涌现的产物。与国际生态旅游相比,我国的生态旅游正在逐步走向成熟。生态旅游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即调整性自然旅游时期、生态旅游概念创立时期和生态旅游大力发展时期。在国际生态旅游发展的影响下,我国学者结合国内实际情况,赋予生态旅游以中国特色的内涵,通过运用SWOT分析法,不断推动生态旅游在我国的发展。纵观中国生态旅游的研究历程,大致经历了概念引入阶段、概念界定阶段、实践研究阶段三个时期。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地方生态旅游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关于潍坊市生态旅游的研究并不多,且研究内容多为潍坊市生态旅游的资源介绍,开发战略或可持续发展对策, 而对其发展的劣势、压力等研究较为缺乏。因此本文通过研究山东省潍坊市生态旅游发展,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等方面具有重

要意义和作用。

1.生态旅游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了新的旅游发展思路——生态性旅游,由此产生了生态旅游的萌芽[1];1983年国际自然联盟特别顾问Cavallas Lascurain首次把生态旅游作为一个独立术语提出[3];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在里约热内卢召开,大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此后生态旅游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形式得到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21世纪生态旅游已经成为全球旅游业发展的热点。生态旅游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环境教育和自然知识普及为内容,是高层次的旅游活动,是实现生态资源的社会经济价值的旅游活动和复杂的生态工程。生态旅游有别于传统的大众旅游,具有保护性和专业性的特点。生态旅游是一种社会活动行为,同时也伴随着经济活动,因而既有社会属性也有经济属性。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下,潍坊市生态旅游的发展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和威胁 因此,充分分析自身条件,扬长避短抓住机遇,面对挑战,对实现潍坊市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潍坊市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

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风筝之都”潍坊同样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发展,, 潍坊旅游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近年来,潍坊市市委、市政府对旅游业高度重视,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旅游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据潍坊市旅游局统计,2013年潍坊市实现旅游总收入441.07亿元,2013年以来,山东省潍坊市按照

建设“文化创意旅游基地”的总体目标,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加快转变旅游经济发展方式,旅游业实现平稳有序发展。2013年,潍坊市共接待境内外游客4735.2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41.0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26%和14.70%。近年来, 以国际风筝会为龙头, 集合乡村民俗、历史文化、生态农业等特色, 潍坊市旅游业在山东省内做得有声有色。但在逐年增大的潍坊市GDP和省内旅游强市面前, 潍坊旅游的弱小毕现。

3.潍坊市生态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3.1 优势分析

3.1.1 地理优势:潍坊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山东省的一个地级市,是风筝文化的发祥地,辖4区、6市、2县、三个市属开发区,总面积1.58万平方公里,人口852.2万,是世界风筝都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地跨北纬35°41'~37°26',东经118°10'~120°01',东邻青岛、烟台市,西接淄博、东营市,南连临沂、日照市,北濒渤海莱州湾。市域地势南高北低,南部是山区丘陵,中部为平原,北部是沿海滩涂,山区、平原、滩涂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28.7%和13.6%。海岸线长113公里。

3.1.2 资源优势:潍坊市具有悠久的历史,遗留下大量的历史文化古迹,这些文物古迹不仅是历史文明的体现,更是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是展示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重要旅游资源。“小巧玲珑、匀称紧凑、兼有南北园林特征”的十芴园;“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书画真迹;稀世珍宝山旺古生物化石;有“东小泰山”之称的沂山风光;

清澈透底、四季恒温的名泉老龙湾;堪与香山媲美的石门坊红叶;隋唐时期雕刻而成的齐鲁最大佛窟——驼山石佛像;“寿比南山”、“人无寸高”源于此的云门山石刻大“寿”字;中国三大画市之一的杨家埠木版年画;石家庄的农家风俗和田园生活;全国唯一的风筝博物馆;“东方迪斯尼”富华游乐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青云山民俗游乐园;被称为民间艺术“三绝”的高密剪纸、泥塑、扑灰年画;全国著名的寿光蔬菜、花卉等。每年4月20日举办的潍坊国际风筝会(风筝节)期间,这里是风筝的海洋,不同肤色的人们云集鸢都,共享蓝天,可以尽情地放风筝、赛风筝、购风筝、赏风光、尝风味。丰富多彩的民俗旅游、娱乐旅游、观光旅游和田园生态旅游,可使来自异国他乡的游客尽情地领略潍坊独特的乡土文化。

3.1.3 交通优势:潍坊是山东半岛的交通枢纽。境内有济青、潍莱、东青三条高速公路和胶济、胶新、大莱龙、益羊、青临五条铁路,全市公路通车里程761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05公里。有潍坊港、羊口港两个国家二类开放口岸。潍坊机场已开通北京、上海、广州、海口等航线,是全国四大航空邮件处理中心之一。潍坊到济南、青岛机场仅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交通位置十分便利。 3.2 劣势分析

3.2.1 生态旅游主题不明显,吸引力不强:潍坊市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但是各区域生态旅游缺乏主题,吸引力不强 一些区域没有结合自身特点打造生态主题,而是一拥而上,模仿建设,这样容易形成同质化竞争的现象,既分散了客源,又难以提升自身竞

争力。生态旅游产品单一,形象不突出;没有充分发挥这些旅游资源的功能和效应,没有明确的主题形象;没有设计高品位、高档次的旅游主体产品,也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组合,形成系列配套的旅游产品。 3.2.2 生态环保意识弱,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不利:生态环保意识薄弱,保护生态旅游资源的氛围未形成;一些旅游经营者重视经济利益,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景区内大兴土木,建设宾馆饭店等营业设施;游客的环保意识也较弱,景区内随意丢弃垃圾、破坏植被、任意践踏的行为时有发生;相关部门和政策不完善,生态旅游资源等级评定和保护规范还未实行,这些都对生态旅游资源造成了破坏,制约了生态旅游的发展。

3.2.3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发展:潍坊市内各景区游览内容单一,大多为观光游,且重复性开发较多,缺乏相关参与性活动,游客停留时间短,尚未形成食、住、行、游、购、娱的协调发展。主要表现为旅游产品类型比较单一,产品功能趋同,易替代,购物环境与条件较差,旅游交通没有固定班车,大多为周边短途自驾游;星级宾馆及旅行社数量较少,游客大多为过境游,吃、住的游客少;与生态旅游相关的配套设施有待完善。

3.2.4 旅游产品单一,形象不突出:潍坊市旅游产品开发少,且面向大众游客,缺少精品化和个性化的旅游产品。生态旅游仅仅停留在普通大众化观光旅游方面,缺乏游客的参与,在购物、娱乐等环节上发展不足。旅游形象的设计欠缺,没有明确的主题形象,没有设计高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