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金融学》期末复习题(带答案)剖析 下载本文

《货币金融学》期末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劣币驱逐良币:是指当一个国家同时流通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比价不变的货币时,实际价值高的货币(良币)必然要被熔化、收藏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低的货币(劣币)反而充斥市场。

无限法偿:货币具有的法定支付能力,指不论用于何种支付,不论支付数额有多大,对方均不得拒绝接受,是有限法偿的对称

国家信用:是国家及其附属机构作为借贷主体,根据信用原则向社会公众或国外政府举债的一种形式。

商业信用:是指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提供给企业或者个人的信用。 金融市场:以金融资产为交易对象,以金融资产的供给方和需求方为交易主体形成的交易机制及其关系的总和。

直接融资:资金需求方直接从 供求方获得资金的方式。 间接融资:资金需求方通过银行等信用中介机构筹集资金的方式。

货币市场:又名短期金融市场,短期资金市场,是指融资期限在一年或一年以下,即为交易对象的金融资产其期限在一年或一年以下的金融市场。

资本市场:长期金融市场,长期资金市场,指融资资金在一年以上即为交易对象的金融资产其期限在一年以上的金融市场。期限长、流动性相对弱、风险性也更强。

基准利率:币市场基准利率一般是指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它是一种单利、无担保、批发性利率,在金融市场上具有普遍的参照作用,其他利率水平或金融资产价格均根据这一基准利率水平来确定。

债券:是政府、金融机构、工商企业等机构直接向社会借债筹措资金时,向投资者发行,并且承诺按约定利率支付利息并按约定条件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

名义利率:是政府官方制定或银行公布的利率,是包含信用风险与通货膨胀风险的利率。 实际利率:是在通货膨胀条件下,名义利率扣除物价变动率后的利率,它是在没有通货 膨胀风险前提下,指物价不变、货币购买力相对稳定时的利率。

商业银行:是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为主要业务的企业法人,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以货币信用业务和综合金融服务为经营对象的综合性、多功能的金融企业。

中间业务: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即能为商业银行带来货币收入,却不直接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内的业务。

表外业务:商业银行从事的,按通行的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 。 原始存款:是指银行吸收的现金存款或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所形成的存款,它包括商业银行吸收到的所增加其准备金的存款。

派生存款:是指商业银行以原始存款为基础发放贷款而引申出来超过最初部分存款的存款。它是商业银行在其超额储备的基础上,由负债贷款转化的存款货币。 现金漏损:是指在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创造过程中,随着客户从商业银行提取或多或少的现金,从而使一部分现金流出银行系统,现金漏损会降低存款货币创造乘数。 超额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及存款性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存款帐户上的实际准备金超过法定准备金的部分。

基础货币:也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是由流通中的通货和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组成。

1

货币乘数

投资基金: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制度。 同业拆借:是指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之间为了调剂资金余缺,利用资金融通过程的时间差、空间差、行际差来调剂资金而进行的短期借贷。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或售卖政府债券,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准备金,从而影响利率和货币供给量达到既定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贴现政策:是指货币当局通过变动自己对商业银行所持票据再贴现的再贴现率来影响贷款的数量和基础货币量的政策。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货币政策:国家为组织、管理货币资金的融通、调节货币供求关系而采取的各种金融性政策。主要工具包括再贴现率调整、准备率调整、公开市场业务以及必要的信贷额度调整。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从需求与攻击决定价格的那张图上看,由于需求曲线右移(需求增加)而导致的价格增高称为需求拉动型的通胀,反之,由于成本升高导致攻击下降从而价格上升称为成本推动型的通胀。

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 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 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宁愿持有流动性高但不能生利的货币,也不愿持有其他虽能生利但较难变现的资产的心理。其实质就是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我们可以把流动性偏好理解为对货币的一种心理偏好。

1.金本位制崩溃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黄金生产量的增长幅度远远低于商品生产增长的幅度,黄金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商品流通需要,这就极大地削弱了金铸币流通的基础。

第二,黄金存量在各国的分配不平衡。1913年末,美、英、德、法、俄五国占有世界黄金存量的三分之二。黄金存量大部分为少数强国所掌握,必然导致金币的自由铸造和自由流通受到破坏,削弱其他国家金币流通的基础。

第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黄金被参战国集中用于购买军火,并停止自由输出和银行券兑现,从而最终导致金本位制的崩溃。

2.划分货币层次的标准和意义是什么?金融创新对其有何影响?

各国中央银行在确定货币供给量层次时,一般遵循以下三条原则:(1)流动性的强弱; (2)与经济的相关性;(3)不同时期的不同具体情况。 货币供给量的层次划分目的,是为了考察各种具有不同流动性的资产对经济的影响,并选定一组与经济的变动关系最密切的货币资产作为中央银行控制的重点,便于中央银行进行宏观经济运行监测和货币政策操作。例如,M0的变化主要反映并影响我国消费市场的供求和价格,与居民的生活联系密切; M1反映的是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M2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M1对经济的影响比M2更直接、更迅速,因为M1是现实的购买力,它的变化将直接引起市场供求和价格的变化,而M2由于没有直接的支付和转帐功能,只有转化为M1后,才会产生这种影响。因此,对货币供给量进行层次划分对保持货币政策时效性和宏观经济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具有良好流动性的新型金融工具不断涌现,突破了传统的货币概念,货币层次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按流动性来划分的货币层次的方法越来越复杂。如自动转帐系统(ATS)、可转让支付命令(NOW)、定期存单(CDs)。可以预见金融创新对货币层次划分的影响将不断深化。

3.简述金融体系的功能。

(1)支付结算功能;(2)聚集资源功能;(3)跨时空配置资源功能;(4)管理风险

功能;(5)解决激励问题功能;(6)提供信息功能。

4.试比较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区别。

直接融资是指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通过一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的金融行为;而间接融资是指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实现资金融通的行为。这两者之间的区别: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区别主要在于融资过程中资金的需求者与资金的供给者是否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其次,是鉴丰金融所起的作用不同:在间接融资方式中,商业银行是核心中介机构;在直接融资方式中,以证券公司为核心。第三,是风险不同:间接融资比直接融资的风险小;而且间接融资的成本低、流动性好。

5.简述“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和相互关系。

一级市场指的是证券、票据、存款凭证的发行市场;二级市场是金融工具流通转让的市场。二级市场与一级市场关系密切,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一级市场所提供的证券及其发行的种类,数量与方式决定着二级市场上流通证券的规模、结构与速度,而二级市场作为证券买卖的场所,对一级市场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组织完善、经营有方、服务良好的二级市场将一级市场上所发行的证券快速有效地分配与转让,使其流通到其它更需要、更适当的投资者手中,并力证券的变现提供现实的可能。此外,二级市场上的证券供求状况与价格水平等都将有力地影响着初级市场上证券的发行。因此,没有二级市场,证券发行不可能顺利进行,初级市场也难以为继,扩大发行则更不可能。

6.简述凯恩斯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的主要内容。

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指:假定远期汇率高于未来即期汇率的理论凯恩斯认为利率是纯粹的货币现象。因为货币最富有流动性,它在任何时候都能转化为任何资产。利息就是在一定时期内放弃流动性的报酬。利率因此为货币的供给和货币需求所决定。凯恩斯假定人们可贮藏财富的资产主要有货币和债券两种。

7.结合我国实际,谈谈你对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看法。

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在实践中已经取得较好的效果:结合中国国情,大力推进货币市场的发展;在进一步扩大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基础上,在试点地区进行存款利率浮动的试验;放开外币利率等一系列改革。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还提出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次序: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小额活期,后大额定期。 实现利率市场化所需要的条件如下: (1) 稳定的市场经济发展机制; (2) 完善的金融稳定机制; (3) 统一、开放、高效、有序的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大致均衡; (4) 人民币自由兑换。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利率市场化采用渐进方式是合适的。 8.为什么说利率市场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

利率反映银行的资本投资收益,而资本收益完全受市场或者说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的。因此利率水平也完全是市场决定的。利率市场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否则,违背市场的发展,起不动调节经济的作用。但是,利率杠杆是政府调节经济的手段,不会完全放任的。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的联系与区别在哪里?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