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2016) - 图文 下载本文

1.灰绿色粉砂质泥岩与泥质粉砂岩不等厚互层,夹灰色厚层石英砂○

岩与黑色页岩互层,底为砂质细砾岩或岩屑石英砂岩。厚207-216m。

2)下统白田坝组(J1b) 为内陆湖滨—沼泽相沉积。厚60—180m。按岩性组合划分为上、下两段:

白田坝组上段(J1b2) 上部为黄、灰绿色砂岩、粉砂岩与黑色砂质页岩、页岩互层夹炭质页岩,顶部为紫红色页岩,产植物化石枝脉蕨、格子蕨、苏铁蕨等。下部岩性为灰、深灰、黄褐色含长石石英砂岩与浅灰、黑色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互层,夹炭质页岩。该段厚65-120m。

白田坝组下段(J1b1) 岩性为灰色厚—块状石英质砾岩,砾石以石英质为主,含少量燧石,砾径0.01-0.08m,一般0.02-0.05m,呈圆状—次圆状,分选较好。平行不整合于须家河组(T3xj)之上。厚30-55m。

3、三叠系(T)

1)上统须家河组(T3xj) 为内陆湖滨—河流沼泽相沉积。在区内广泛分布,为该区含煤建造。厚237—296m。由于断层破坏,该组岩性组合按粒级重复组成2-4个不完整的韵律层,各韵律层由下而上岩性组合为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及砾岩→细砂岩→含泥粉砂岩或砂质页岩→炭质页岩夹薄煤层,偶见泥灰岩,韵律向两端变化相对较大,常尖灭或渐变为次一级的2—3个小韵律层。按岩性组合一般划分为上、中、下三个岩性段:

须家河组上段(T3xj3) 岩性为灰、灰绿色中—厚层长石石英砂岩、岩屑砂岩,与含泥粉砂岩、粉砂岩互层。厚46-91.7m,平均63.3m。

须家河组中段(T3xj2) 灰黑色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炭质泥(页)岩及灰色薄—中厚层状长石石英砂岩、细砂岩及煤层,K1煤层位于须家河组下段(T3xj1)砾岩之上5-20m,煤层厚一般0.48-0.81m,纯煤厚0.29-0.55m,平均厚0.42m。中上部夹3-5层厚0.03-0.22m煤线(其中K2、K3、K4厚0.12-0.22m,不可采),菱铁矿位于煤层之上下页岩之中,呈小透镜体产出。厚102~232m,平均152.4m。

8

须家河组下段(T3xj1) 为灰色厚—块状石英质砾岩,夹少量灰色中层状砂岩及粉砂质泥岩。厚38~203.8m,平均87.6m。

该组平行(局部微角度)不整合于下统嘉陵江组(T1j)之上。 2)下统嘉陵江组(T1j)岩性为灰、深灰色中—厚层状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灰岩夹页岩为主,底部和中部夹2-4层杂色角砾岩及透镜状石膏,上部夹泥灰岩。属内浅海碳酸盐泥页岩建造。厚大于200m,未见底。

3.2.2构造

矿区位于**复式背斜之次级背斜—**背斜两翼及**向斜西翼。 **背斜:背斜轴向北北西或南南东,西翼倾向241-256°,东翼倾向55-82°。地层倾角20-58°,越往核部,倾角越小。由于受区域构造影响,在矿区北西**背斜北段西翼,地层出现倒转。核部地层为嘉陵江组(T1j),两翼地层为须家河组(T3xj)、白田坝组(J1b)、千佛岩组(J2q)。

**向斜:位于矿区东部,轴向北北西—南南东,西翼倾向241-256°,东翼倾向60-78°,地层倾角20-41°(在矿区范围内,平均倾角约30°,越往槽部,倾角越小。由于受区域构造影响,在矿区北西**背斜北段西翼,地层出现倒转。核部地层为白田坝组(J1b)、两翼地层为千佛岩组(J2q)、须家河组(T3xj)、嘉陵江组(T1j)。

在矿区南部发育一条断层(F1),走向北西—南东,倾向北东或北北东,倾角62°,断距20-25m,对煤层开采有一定影响,现矿区主、风井已揭露该断层。除该断层外,在巷道内,尚发现多条断距小于5m的次级小断层。

在矿区北东部外围,发现一条走向平移断层F2(断层东部为杨家梁煤矿),断层走向北北西——南南东向,东盘向北平移,西盘南移,据出露地层错动情况分析,平移距离200余米,断层破碎带宽达20-30m,地貌上构成一狭长负地形。断层东倾,倾角65-80°。由于处于整合扩能矿区北部边界断层,对矿区煤层开采影响较小。

详见矿井断层特征表,表3-2-2-1。

表3-2-2-1 矿井断层特征表

9

产状 编号 位置 性质 走向 矿区 F1 南部 矿区 F2 北东部

落差 倾角 长度 地质特征 破坏煤层 倾向 (m) (m) 断层周围发育次对矿区范围内许采逆 NW-SE NE-NNE 62° 20 / 级构造,岩石破碎 煤层有一定影响 NNW-SS平移 E E 65-80° / / 断层周围发育次对矿区范围内许采级构造,岩石破碎 煤层基本无影响 3.2.3 含煤地层及煤层 (一)区域内地层含煤概况

含煤地层为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T3xj),煤赋存于各韵律层之上的页岩与砂岩互层中,含煤1-4层,可采K1煤层,其余则因厚度薄不可采。

(二)可采煤层

矿区可采煤层为K1,为现矿井开采煤层,煤层位于须家河组中段。 K1煤层厚度变化较大,属全区—大部可采煤层,煤层厚0.48—2.81m,一般0.9—1.5m,平均1.29m,少数含1层厚0.11—0.32m炭质页(泥)岩夹矸,偶见2层以上或不含夹矸,多分上下两个分煤层,上分层厚0.3—0.50m,下分层厚0.6—1.20m,纯煤总厚0.9—1.5m,平均1.29m。煤层顶、底板为深灰色粉砂质泥岩或泥质粉砂岩。结合矿井储量核实报告提供的相关图件,煤层倾角为30-58°。(T3xj3)

3.2.4含水层

1、矿区地层岩性及富水性

地层代号 第四系(Q) 矿区地层岩性 为残坡积、冲积、洪积层,主要由亚粘土、砂及砾石构成 富水性 富水性中等 10

侏罗系中统千佛岩性为色细一粉砂岩、砂质泥岩夹页岩及灰岩 岩组(J2q) 白田坝组上段(J1b2)上部为黄、灰绿色砂岩、粉砂岩与褐色砂质白田坝组上段(J1b2) 白田坝组上段(J1b1) 三叠系须家河组上段(T3xj3) 须家河组中段(T3xj2) 须家河组下段(T3xj1) 下统嘉陵江组(T1j) 页岩、页岩互层夹炭质页岩,顶部为紫色页岩,下部岩性为灰、深灰、黄褐色含长石石英岩与浅灰、黑色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互层,灰炭质页岩。该段厚65-120m。 岩性为灰色厚一块装石英岩砾岩,砾石以石英质为主,含少量碎石 富水性中等 岩性为灰、灰绿色中—厚层长石石英砂岩、岩屑砂岩,与含泥粉砂富水性中等 岩,粉砂岩互层 灰黑色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炭质泥(页)岩及灰色薄—中厚层状长石英砂岩、细砂岩及煤层,K1煤层位于须家河组下段(T3xj1)富水性中等 砾岩之上5-20m。 为灰色厚—块状石英质砾岩,夹少量灰色中层状砾岩及粉砂质泥岩。 富水性中等 富水性弱 富水性中等 岩性为灰、深灰色中—厚层状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灰岩夹页岩为富水性中等 主,底部和中部夹2-4层杂色砾岩及透镜状石膏,上部为泥灰岩。 K1煤层位于须家河组下段(T3xj1)砾岩之上5-20m,采空导水裂隙可影响的直接充水含水层为须家河组二段(T3x2)砂岩裂隙含水层。

2、与采掘活动相关的煤层上伏、下伏含水层

K1煤层位于须家河组下段(T3xj1)砾岩之上,上伏地层为须家河组中段(T3xj2)砂岩裂隙含水层,富水性中等下伏地层为系统嘉陵江组(T1j),砂岩裂隙含水层。

3、断层导通的间接充水含水层

在矿区南部发育一条断层(F1),走向北西—南东,倾向北东或北北东,倾角62°,断距20-25m,对煤层开采有一定影响,现矿区主、风井已揭露该断层。除该断层外,在巷道内,尚发现多条断距小于5m的次级小断层。

在矿区北东部外围,发现一条走向平移断层F2(断层东部为杨家梁煤矿),断层走向北北西——南南东向,东盘向北平移,西盘南移,据出露地层错动情况分析,平移距离200余米,断层破碎带宽达20-30m,地貌上构成一狭长负地形。断层东倾,倾角65-80°。由于处于整合扩能

11

矿区北部边界断层,对矿区煤层开采影响较小。

但因预防雨季、洪汛期间地表水通过断层对矿井进行充水危害。 4、对矿井充水无直接影响的其他含水层

对矿井充水无直接影响的其他含水层有:须家河组二(T3xj3)、白田坝组下段(J3b1),距含煤地层较远,裂隙含水层。

5、矿井充水类型

根据该矿主要充水层含水层的容水空间特征,该矿床水文地质类型属第二类,以裂隙含水层(带)充水为主的矿床。

4.1矿井充水因素分析 1、地表水的井巷充水性分析

矿区及附近地带主要沟谷为矿区南部**沟,其余都为季节性小冲沟,季节性小冲沟,流量较小(<0.5L/S)。**冬季平均流量约0.8m3/s,夏季平均流量约1.2m3/s,年平均流量约1.0m3/s,但河流高程约600米,距离矿井最低标高的主平硐**米高程相差30迷以上,**河不会成为目前矿井的充水水源。

地表水主要为大气降水经地表渗透进入井下巷道,为矿井充水重要因素之一,但主要是夏季雨水经地表渗透进入井下。

2、断层及裂隙水的井巷充水性分析

根据原龙潭河煤矿等的井硐揭露,在经过断层附近的井巷没有发现断层水。**煤矿老巷揭露一部分岩层发现有部分裂隙水,但水量很小,主要由大气降水经地表或地下潜水经裂隙涌出进入井下。矿井**平硐、**副平硐、***主平硐石门均经过F1断层断裂带,未发现有断层水,但有小量地下潜水经断层裂隙进入井下,夏季时发现有部分地表水经断层裂隙进入井下,最大水量小于0.1 m3/h。矿井没有发现断层水,但断层裂隙成为了地表大气降水和地下潜水进入井下的通道之一,断层裂隙水量很小,对矿井目前建设和生产没有影响。裂隙水是矿井充水的主要水源之一。

4.2井田及周边老空区分布状况

12